危險苗頭:中日摩擦正逐漸向軍事領域蔓延
2005年新年伊始,中日兩個鄰國之間的分歧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出現了一種危險的苗頭:摩擦正逐漸向軍事領域蔓延。 日本共同社曝光防衛廳內部資料稱,防衛廳內部已經制訂了明確的防禦西南諸島的行動計劃。該計劃決定,當西南諸島有事時,防衛廳除派遣戰鬥機和驅逐艦外,還將派遣多達5.5萬人的陸上自衛隊和特種部隊前往防守。該方針中所說的西南諸島包括中國的釣魚島。 防衛廳官員明確表示,西南諸島中的大多數島嶼沒有駐紮自衛隊,在國土防衛上屬於空白地域。中國海軍不斷擴大活動範圍,自衛隊有必要關注其未來動向。其矛頭所指表露無遺。 日本的這一挑釁行為直接刺激了中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1月18日表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日本對此有不同的主張。中方一貫主張,中日應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有關爭議而不應採取單方面行動。 相比之下,中方的態度是克制的。 近一年來,日本一方面到處散布“中國軍事威脅論”,同時又直接將這一論調體現在官方文件中。2004年11月,日本防衛廳煞有介事地透露了“中國攻擊日本的三種可能性”。2004年12月7日,出席歐洲安全合作組織會議的日本首相助理川口順子遊說歐盟不要解除對華軍售禁令。2004年版的日本《防衛白皮書》和2004年11月發表的“安全保障與防衛力量懇談會”的報告,都鼓吹了“中國軍事威脅論”。2004年12月10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新《防衛計劃大綱》,除了重彈“朝鮮威脅論”老調以外,便是首次把“中國軍事威脅論”寫入了這一政府正式安全政策文件。 2004年,日本在安全戰略、相關體制、武器裝備等方面,加快了走向“日美一體化”、“海外干預型”軍事大國的步伐。國際輿論認為,日本採用“賊喊捉賊”的手法,試圖以煽動“中國威脅論”來為其掃清內外輿論障礙。 在如此氛圍下,2004年中日安全互信更加降低,相互戒備的“安全困境”沒有得到緩解。小泉“參拜”又使兩國艦艇互訪計劃再次夭折,軍事交流處於低迷狀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表示,2005年,“增強互信”將成為中日關係的一個重要主題,但在新的一年裡,中日在安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不大。 2005年,中日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將繼續圍繞相互分歧及合作問題進行對話與談判,這些問題涉及東海劃界及油氣田開發以及經貿、技術、能源、環保等廣泛領域。兩國國防部門之間將繼續開展各級安全對話和軍事交流。由於這一領域特有的高度敏感性,這種對話與交流將受到中日政治關係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中日之間能否建立起相對穩定的、較少受兩國政治摩擦衝擊的安全對話與軍事交流機制,已作為一種重要思路提上了議事日程。 幾年來,中日艦艇互訪設想一直作為擴大軍事交流、增進安全互信的重要環節而受到關注。2005年,如果小泉“參拜”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兩國政治氛圍解凍趨暖,中日輿論走向緩和,那麼這一設想有可能重新浮出水面。但是,1月18日,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在年度政黨大會上通過了一份新的政策綱領,宣布支持首相小泉純一郎繼續參拜靖國神社,這使得關注中日關係的觀察人士進一步緊張。 日本經濟在1991年後陷於長期蕭條,中國則於上世紀90年代進入了經濟騰飛期。同期,日本決策層借美國的“壓力”突破“和平憲法”體系的動向日趨明顯,其走向政治大國、軍事強國的意願日趨強烈。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中日之間的相互競爭與戒備心理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歷史問題上,日本右翼保守勢力不斷挑起為侵華歷史翻案,中方經過一再克制才被迫作出有限反應。種種事實證明,“揪住歷史問題不放”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軍事上的爭端也一直沿用了在歷史問題上套路。日本總是不斷挑起事端,然後中國作出被迫反應。日本在對華政策上軍事色彩越來越濃厚,日本的對華外交日益“主動”。 當今的日本決策層,正在偏離建立在對戰敗教訓反省基礎上的和平發展路線,而企圖重現以武力為後盾的“昔日威風”。本來,對日本而言,以睦鄰外交、和平手段營造穩定的周邊環境,應是一條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道路,選擇一條遠交近攻、以鄰為敵之路,未必就能提高日本的安全度。再者,如果連鄰國都不支持,日本將如何圓其“政治大國夢”? 近來,中國國內個別人士在未能深刻把握日本政治意圖和手法的情況下,聲言要“為中日關係求解”,但其開出的處方竟如此粗糙:中國應向日本全面讓步!日本人也已充分把握了一些中國人的心理弱點,在參拜靖國神社這一是非如此分明的問題上竟然強硬起來。 金熙德認為,應認清和接受中日“政冷”難以完全避免的客觀現實,對中日政治關係的波動起伏做好心理準備,不幻想靠單方面讓步換取“政熱”局面,這將有利於更加冷靜、理智地對待和處理中日政治摩擦,穩步推動對日關係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