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朝鮮戰爭戰術戰略決策的反省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1月25日10:13:5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我個人認為對朝鮮戰爭戰術戰略決策的反省意義也不是太大。我是個業餘軍事愛好者,願就此與大家探討。 朝鮮戰爭的書,我看了不少。每次看完了,沒有高興。感覺只有兩個——震撼與欽佩!看到一個連的戰士在埋伏時全部凍死,你的感覺是什麼?看到戰士們缺糧,缺營養,大量得青光眼,站着打晃,你的感覺是什麼?看到歷次戰役中前線衝殺的戰士斷糧,甚至斷糧五至七天,你的感覺又是什麼?美國兵吃罐頭,喝咖啡,中國兵吃炒麵,飲雪水。美國兵坦克進行環形防禦,衝鋒鎗打出扇形。中國兵以三八大蓋兒衝鋒(志願軍剛開始還沒有蘇式裝備),手榴彈開路。迫擊炮在坦克上印子都打不出來。中國的糧彈三分之二以上被飛機毀在運輸線上。中國軍隊白天不能進行任何軍事動作。團長派七個通訊員去聯絡同一個連隊,七個通訊員死在敵人炮火封鎖線上而完不成任務。你看到太多的戰士去死人身上找子彈,你看到太多的戰士以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軍事家們,這仗是人能打的嗎?又靠什麼戰略戰術可解決?我對戰例知道太少,只知道自冷熱兵器差距以來,這是武器懸殊最大的戰爭。抗戰的時候,中日陸軍都靠腳丫子,是不折不扣的步兵,發生過一方接觸不上另一方的事兒嗎?太平洋戰爭,美日較量。日軍雖喪盡海空優勢。但他們有充足的糧彈。在海島上角逐,也出現不了一方打不着另一方的問題。美國能在朝鮮撐住,靠的不是什麼英明的戰略,靠的是一個小小的“磁性戰術”——我軍進攻時,美軍靠機械化能力一撤三十公里,恰是我步兵憑腳丫子穿插追擊,黃昏到達的距離;然後坦克形成一環形防禦圈,大打照明彈,憑火力優勢頂住疲憊之師的夜間進攻。天明靠飛機支援,再把我軍往回頂。我軍重新發起進攻時,再重新來一遍。直到八天后,我軍彈盡,美軍轉為持續進攻。不給我軍整補時間。 面對如此戰術,軍事家給咱們指點指點,我軍以何種戰略戰術與此相抗?第三第四次戰役,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的“磁性戰術”回合。第三次戰役,美軍機械化軍隊全線後撤,儘管是潰退,不是有意的戰術,但事實上造成了我軍打不着美軍。第四次戰役是李奇微意識到我糧盡,在整補而主動進攻。第五次戰役,美軍就明確用了“磁性戰術”。 美軍是以其機械化能力,空間換時間;而我軍只能以部分戰士的頑強阻擊來給主力爭取時間。三十八軍漢江阻擊,幾乎打光了一個師,才贏得了橫城反擊戰的時間,最後穩定住三八線。我們追不上人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物質作為基礎。有哪個軍事家能打這樣的劣勢戰爭?美國的哪個將軍敢來指揮?美國為什麼認為中國不會出兵?因為,沒人認為這種仗能打。中國人民志願軍打了這仗,而且把美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了三八線(當志願軍後來獲得整裝蘇聯裝備的時候。美軍是絕不會再有膽量大規模過三八線的)。 看到此結果,哪個人不佩服?看到我軍的殘酷條件,和軍人的無畏精神,哪個人不佩服加震撼?看到我軍的殘酷條件和傷亡,我又怎麼高興得起來? 我軍陣亡十四萬,美軍四萬(美方修改陣亡數從五萬到三萬餘,另有八千至今算失蹤)。我軍傷亡三十六萬(有說五十萬),美軍十一萬。三比一啊。(美軍從第三次戰役開始,就拿韓軍頂在第一線,在談判期間更是以韓軍與我拼消耗為主。算上韓軍,我方占優。單拿中,美方比,明顯不公。但不得不承認,我軍只消滅過一次美軍團級單位。另外,朝鮮戰爭敵方總後台是美國,這筆帳就得算到他美國鬼子頭上。)怎能不讓人心痛,何況傷亡的都是中國軍人,中國人中的精華。 有些網友心疼之餘,就轉向支持“朝鮮戰爭不應該打”的論調。在此我不想詳細論證朝鮮戰爭該打,只想說一點——我們大談與國際接軌的今天,大談按國際規則,慣例思維,辦事的今天,卻一點兒不明白,正是五十年前的抗美援朝,中國第一次在國際事物中按國際規則進行了思維。正因為如此,從美國,蘇聯,西歐到日本,韓國,印度,鮮有人質疑中國出兵的合理性。五十年前,不是我們貿然出兵,而是美國逼人太甚!中國的大國地位,由朝鮮戰爭一戰奠基,是不爭的事實。恰恰是今天質疑朝鮮戰爭中國出兵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土包子,儘管他們滿嘴洋文,滿嘴“世界”,但他們一點兒也不理解“大國”,“勢力範圍”,“國家利益”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眼裡,只有看得見的“石油”、“土地”才是那點兒小農意識滿腦的土包子們看得到的“利益”。毛時代的人們以農民之出身,而成國際戰略大師,今天滿嘴洋文,鄙視農民的人,卻是不折不扣只知眼前的土包子。中國的土包子何其之多。 我個人認為,面對朝鮮戰爭,真正應該羞死的是包括我在內的中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們,只知道寫八股文,吟詩作畫,空談治國經略。而科學卻沒在中國產生,在美國打到家門口時,搞得中國連象樣的釘子都造不出來。現在又拍拍屁股說是制度問題。以納粹德國之混蛋制度,軍人們用得着舉着石頭砸敵人嗎? 再回到軍事上,朝鮮戰爭中,單純地反省具體的戰略戰術,爭論哪個打早了,哪個打晚了毫無意義。應該總結的是人的素養,軍事體制,和軍事思路: 一、彭總在大榆洞轟炸前,極不願意鑽防空洞,竟說出“你們膽小你們鑽”這種話。志願軍的兵團司令們開會時,人人不願進防空洞,洪學志副司令非得死勸才行。嘿嘿,大無畏的精神是這樣表現的嗎?現代戰爭的身先士卒難道是要司令們象電影中的巴頓一樣,拿個小手槍打飛機?這事兒別看小,反應的卻是冷兵器時的思維。皇帝親臨前線就士氣大振?皇帝死了還振個屁士氣(彭總離前線近,是我通訊不利,無法掌握軍隊造成的,但不能不說軍人當時的觀念還是有問題)。 二、十三兵團得知九兵團東線凍死人而打勝仗時,很佩服。同時感慨華東部隊無寒地作戰經驗。早幹嘛去了?寒地作戰,不光是棉襖問題,還有怎麼睡覺,怎麼休息等問題。兵團之間為何不能介紹些經驗?十三兵團,九兵團積累了四次戰役的經驗,三兵團,十九兵團上來照吃虧不誤。四野在遼瀋戰役積累了許多圍殲大兵團經驗,三野打黃百韜照吃虧不誤。連團級的經驗教訓總結在我軍成風。兵團級,野戰軍級呢?美軍陸戰一師防守經驗,美軍立即能傳遍全軍,全軍照辦。中國軍隊聽到了,沒準兒三野的經驗,四野不服,四野的教訓,三野笑笑當耳旁風。自己不吃虧不知道長記性。 三、五次戰役,三兵團,十九兵團新上。三兵團副司令王近山曾說“彭總,我們一個兵團消滅敵人一個師不成問題,還保證抓美軍五千個俘虜。”鄧華副司令婉轉地勸了兩句,無效,別人也不好說什麼。畢竟除了彭總外,大家都是兵團司令級別。十九兵團六十四軍第一梯隊還未到出發位置,進功命令已到。為什麼?楊得志,王近山等兵團司令在彭總面前豪氣萬丈,拍胸脯擔保,戰役提前發起。這反應什麼?你王近山,楊得志表表自己的豪氣,底下的兵就多死一批。榮譽感走到極端,就是“我保證完成任務”,結果士兵們為此保證旺送性命。三兵團,十九兵團難道是王近山,楊得志的?明知道輕敵要出事兒,你鄧華,洪學智,宋時淪就為了點兒臉面保持沉默?軍隊正規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這種壁壘。就像十五兵團司令鄧華帶一個司令部到十三兵團就能令行禁止(可笑一幫別有用心的人卻把正規化矛頭指向政委制度)。 四、三兵團曾打過國軍整編七十四師,認為美械機械化部隊沒什麼了不起。錯了,大錯特錯了。機械化部隊的威力不在於他“山炮當機槍打”,火力是它的一個側面,最重要的是它的機動能力。七十四師的張靈埔實在是個土包子,浪費了現代化的裝備。比新一軍、新六軍差遠了。何況美軍的火力,機動能力,空中助戰能力又豈是七十四師能比。回過頭來檢視一下美方的“磁性戰術”。美軍如不用它的機動力後撤,中國的大口徑炮運上去,它坦克環型陣地能有用?它後撤三十公里,我步兵衝上去了,我大口徑炮一門也上不去。不是我一個軍的重炮不如敵一個團多,而是真打起來,我軍一門重炮也用不上。美軍的回憶錄里只有我軍的迫擊炮和手榴彈。老毛的運動游擊戰是弱勢兵力躲着優勢兵力跑,尋戰機集中局部優勢殲敵。美軍是我優勢火力也不和你弱勢碰。要的就是你打不着我,我打得着你。西方手裡有了火槍還會跟你拿大刀的拼武術?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科索沃。這種戰術還不明顯?我感覺西方一直重視戰術勝過重視戰略。一個“磁性戰術”,用不着什麼戰略,就頂得住中國的戰略。在電視劇《突出重圍》中,A師師長曾喊過“你C師有種過來跟我真刀真槍的干一仗啊。”,這話我相信國軍當年喊過,薩達姆也喊過。我不希望現代中國軍人還這麼喊。 中國軍人在朝鮮戰爭中教訓了美國,就是因為我們主動去纏敵人,直接賽跑追不上,我們就整師大範圍迂迴穿插。可惜我們還是沒辦法對付“磁性戰術”。因為我們單兵只能帶七天糧彈。我們的作戰範圍已經被敵人知道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蔣介石的軍事思想 | |
2004: |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海上戰略 | |
2003: | 關注空中空間作戰 | |
2003: | 利字當頭誰敢出頭? | |
2002: | 軍工集團牽扯全美利益 | |
2002: | 蘇聯導彈擊落林彪座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