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24顆、第25顆北斗導航衛星
中國新一代北斗衛星——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11月5日在西昌發射升空。這意味着,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啟動,中國北斗步入全球組網時代。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着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那麼,中國緣何大力發展衛星導航系統?大步走向世界的中國北斗具有哪些優勢,又面臨着什麼樣的挑戰?
艱苦談判贏得寶貴頻道資源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構想始於上世紀70年代,“兩彈一星”先輩一度探索過“燈塔一號”工程。最終因為經濟和技術方面難以支撐,這個工程不得不被迫下馬。
海灣戰爭中,裝載GPS的精確打擊武器的作戰效能震驚全球。面對來自國家安全方面的嚴重威脅和挑戰,1994年,中國做出重大戰略,研製發展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取名為“北斗”。
是時,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各發射了20多顆衛星,已完成了全球組網。
是時,最適合衛星導航的黃金頻率資源,已被美俄瓜分殆盡,北斗面臨無頻可用的局面。
身為北斗導航頻率設計和國際協調首席專家,工程院院士譚述森介紹說,北斗人通過積極斡旋、艱苦談判,創造性提出衛星導航信號兼容性評估準則,證明北斗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頻率重疊時互不影響,贏得頻率共用的“世界共識”,為國家爭取了寶貴的頻率資源。
在中國與歐盟的共同努力下,國際電聯從航空導航頻段中最大限度地擠出一小段頻率,提供衛星導航共同使用。這一小段頻率,只有黃金頻率的四分之一,是建設一個全球導航系統最基本的頻率需求,且各國均可平等申請。
2000年4月17日,中國北斗和歐盟伽利略系統同時成功申報。按照國際電聯規則,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北斗二號首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兩天后的16日20時許,北京清晰接收到來自這顆衛星的信號。
這一刻,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頻率申請失效最後期限不到4個小時。
擁有“獨門絕技”趕超GPS
衛星導航系統可提供高精度、全天時、全天候的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是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間基礎設施,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等眾多領域應用非常廣泛。
因此,世界主要大國對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和發展都非常重視。目前,美國和俄羅斯相繼建成了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格洛納斯,歐盟正在建設伽利略系統,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也正在建設之中。
其中,建設歷史最悠久、應用最廣泛的衛星導航系統,當屬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
與兩大世界主要衛星導航系統相比,晚發展20年的中國北斗正在奮力追趕,並在有些方面已經實現彎道超車。
比如說,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越高。過去,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製造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的高精度原子鐘,但對中國實行嚴格限制。
北斗二號建設時,中國自主開發研製出天穩定度達到10-14量級的原子鐘,授時精度50納秒,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徹底打破了他國壟斷。
再比如,北斗三號衛星的定位精度將優於5米。如果加上遍布全國的1400多個北斗基站,國內定位精度將全部達到亞米級,部分地區達到分米級,最高精度甚至可以到厘米或毫米級。這種全國“一張網”模式,讓中國精度走到了世界前列。
此外,北斗系統還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即通過位置報告和短報文,具備告知別人我“在哪兒”“幹什麼”的獨特功能。汶川地震救援表明,在通信信號盲區或其他通信手段失效後,它就成了緊急時刻拯救生命的最後“保險索”。
歐洲伽利略系統與中國北斗同時起步,甚至所占用的頻率都是相同的。2005年,首顆伽利略導航衛星發射成功,比中國還早了兩年多。近年來,伽利略系統發展的步伐放緩慢,如果不出意外,中國北斗將早於伽利略系統實現全球組網。
而印度與日本等國,雖然都在大力發展本國的衛星導航系統,但想追趕上中國北斗的步伐,仍有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