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知名智庫卡內基莫斯科中心最近發布題為《武裝中的友誼:中俄軍事合作》的研究報告,回顧了中俄兩國20多年來的軍事技術合作歷程以背後的影響。作者為精通中文,且長期在中國工作過的專家。
報告將其中一個聚焦點放在2014年後,即烏克蘭危機讓俄深受美國和歐盟的制裁壓力,於是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而中俄軍事技術方面的合作則成為其中關鍵部分。報告認為,中俄深化軍事技術合作對雙方都有利,西方和中國鄰國應“嚴肅正視”這一進程。今天,北國防務翻譯其中主要內容供大家參考。
蘇聯解體是互惠互利的開始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中國的訂單幫助俄羅斯國防工業渡過難關,保存了一定的全球競爭力。反觀中國,1989年後西方對中國實施禁運,俄羅斯取而代之為中國輸送了先進武器,成為中國主要的武器輸出國。得益於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成果,中國能夠徹底變革武裝部隊,並開始研發現代化的武器裝備。
報告認為,俄羅斯軍工界的負責人“明白”出售給中國的“武器樣本”最終一定會被“模仿”。即便如此,俄羅斯還是在一股力量的驅動下出口武器到中國,因為它要以此保存國防業實力,並為新一代武器系統的研發賺到錢。
當然,俄政府和軍方領導人對於出口最敏感武器系統的出口還是抱有顧慮並加以阻止的,因為這些系統能夠幫助中國軍工迅速獲得突破性進展,並影響到俄武器製造商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階段的軍事技術合作對兩國政治關係正常化有明顯助益。
多因素致合作陷入低迷
本世紀第1個十年的中期,中俄軍貿額銳減。報告認為這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國市場的飽和,上世紀90年代的大合同開始收尾;其二,中國越來越有自信在沒有俄羅斯的幫助下,靠自己也可以打造先進武器系統;其三,俄高層不僅擔心中國強大的“仿造”能力、也擔心雙方在第三方國家市場的潛在競爭。幾位俄羅斯領導人也曾公開對俄西伯利亞和遠東邊境的中國軍隊表示擔憂,擔心中國逐步強大。
從大背景看,新世紀後雙方合作的經濟基礎得以擴大,軍事技術合作在雙方關係中已退居次位。
到了2010年初,低迷的雙邊軍事技術合作情況有所改變。中俄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列出了新的軍事技術合作清單,希望繼續加強互惠互利的合作。就合作金額而言,雖然這階段的合作遠達不上20世紀90年代的規模,但已經開始恢復增長。
烏克蘭危機促進中俄合作
2014年後,中俄軍事技術合作迎來新的高峰。這背後的重要背景當然是烏克蘭危機,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後遭到嚴厲制裁。俄羅斯失去了了西方的技術和資本市場,於是將目光轉向同中國加強夥伴關係,希望能獲得歐盟和美國以外的貸款、投資和先進技術,軍事技術合作則再一次成為維持雙邊關係的紐帶。
在此之前,俄羅斯對與中國結成夥伴關係的“風險”做了系統評估。俄領導人得出的結論是與中國合作的風險比想象中要“低得多”。
報告認為,中國軍工業的發展雖然一方面依賴於對俄羅斯技術的仿造和消化,但也依靠自身的發展。而“中國統治烏拉爾東部”這一擔憂也有誇張之嫌。在此條件下,俄決定向中國出售現代武器系統,如S-400空防系統、蘇-35戰鬥機。
報告認為,對中國軍隊來說,從俄羅斯購買武器仍是快速提升自身軍事能力的可靠、便捷途徑。對俄軍工業來說,雖然中國市場已不再那麼必不可少,但仍是重要出口市場,而且向中國出口武器能激發其它國家的“興趣”。
目前,中俄軍貿額所占雙邊貿易額比例並不高,僅占約5%的份額。但報告認為,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在新時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因為它是中俄兩國深化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紐帶。
俄羅斯會向中國買武器麼?
報告也提到了俄羅斯引進中國軍事技術的問題,報告認為,在武器研製方面,俄羅斯仍然“領先”中國一大步,如防空系統、雷達系統、航空發動機、潛艇等武器的製造。然而,在其它領域,中國已然領先俄羅斯,特別是在無人機研製方面。
報告認為,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與西方的軍事技術合作中止,西方國家對俄武器製造商的制裁等都促使俄羅斯將目光轉向中國,尋求從中國進口技術和軍事裝備。俄為滿足軍力發展的需要曾從中國購買了相關軍事技術,但這只是“小規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