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9.18事件與買辦亡國的教訓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1月25日15:02:3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9.18事件與買辦亡國的教訓

“9·18事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日本對華戰爭中代價最小,得利最
大的一次侵略行動。日本輕易占領東三省後,又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步步進逼
,直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半壁河山淪陷,傷亡3500多萬人,財產損
失更不計其數。因此,七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有必要認真反思“9·18事變”
的教訓。

  事變經過

  日本軍閥為發動“9·18事變”做了周密的準備。事先組織了多次“參謀旅行
”詳細調查了東北地區的兵要地誌情況;特意安排熟悉東北地區情況的本庄繁擔
任關東軍司令官,因為他曾經做過張作霖的軍事顧問。1931年4月,從日本本土調
來了適合寒冷地區作戰的第2師團(又稱仙台師團,二戰時日本軍隊是按地域招募
的)。駐朝鮮的第19和第20師團也秘密向中朝邊境調動,以便支援關東軍。為了攻
擊堅固的北大營,日軍從旅順要塞秘密運來2門240毫米重型榴彈炮,並安裝在沈
陽站附近的軍營里。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第7旅,1夜之間
日軍就占領了瀋陽城。1周之內,日軍占領了吉林、遼寧兩省的30座主要城市、12條
鐵路線。11月19日,日軍占領黑龍江省齊齊哈爾。1932年1月3日,日軍占領錦州
。2月5日,日軍占領哈爾濱。


  由於蔣介石下達的“不抵抗”命令,東北軍沒有集中兵力對日軍進行統一協
調的反擊行動,駐紮在遼寧、吉林的東北軍僅少數部隊進行了自衛,並很快撤離
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駐紮在黑龍江的東北軍進行了江橋抗戰、哈爾濱保衛戰
等幾次大規模戰鬥,但最終因孤軍奮戰而失敗。這樣,“9·18事變”爆發4個月
之後,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被淪陷了。

  不抵抗主義


  雖然日本的軍事傳統一貫採取不宣而戰、突然襲擊的手段,但是日本在事變
前的軍事行動並沒有瞞住中國軍隊的眼睛,“9·18事變”之前幾個月,當地駐軍
不斷發出日軍可能異動的警報。


  可是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不但不作任何應變部署,相反一再命令東
北軍不許抵抗,同時把30萬軍隊調往江西,準備發動對紅軍的第3次圍剿。蔣於1931年
7月23日《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提出“先安內再攘外”,不消滅“共匪”和
“粵逆”就不能抗日。這是蔣首次公開發表“不抵抗主義”的國策。


  “9·18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也沒有採取任何抗日軍事行動。只是通過外交
部向當時的國際聯盟控告日本侵略。蔣的不抵抗主義遭到,全國上下一致反對,
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批判蔣為“三無主義”,即:“無辦法、無責任、無抵抗”。
面對國內壓力,蔣打出了“外交”、“反共”“亡國論”三張牌。其中“外交”
是用來為不出兵抗日遮醜的;“反共牌”用來拉攏地主、商人等上層勢力;“亡
國論”用來恐嚇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和普通士兵。


  蔣多次喊出“我們的敵人不是日本,而是共產黨”,汪精衛甚至說中國抗日
是為俄國打仗。1932年1月11日蔣在浙江奉化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演講
時,拋出了著名的“3日亡國論”:“以中國國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於二十四
小時之內侵占吉、遼之範圍,若再予絕交宣戰之口實,則……必至沿海各地及長
江流域,在三日內悉為敵人所蹂躪。”(見1932年1月21—23日上海《時世新報》
)

  破產外交


  向國聯呼籲干涉的外交活動並不能阻止日本的侵略,後來的李頓調查團無非
是一場鬧劇而已。因為在中國不做絲毫抵抗的情況下,列強都不希望得罪日本。


  蘇聯雖然收容了大量退入蘇聯境內的抗日義勇軍,但公開政策還是宣布嚴守
中立。而美國、英國早與日本做了利益交換,一方面希望保護自己的在華利益,
一方面又希望日本進攻蘇聯。美國、英國甚至宣布支持日本的行動。1931年10月
美國總統胡佛公開發表講話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
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
。”英國首相張伯倫也說:“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從1931年918事變到1932年
底,美國向日本供應了1.81億美元的軍火。


  1931年“9·18事變”不過是1928年“濟南慘案”的翻版,只是損失更慘重而
已。在濟南慘案中,蔣介石手握重兵,卻不敢抵抗幾千日本干涉軍,結果7000多
中國軍民被殺害,蔣派去對日軍交涉的蔡公時等17名外交人員被日軍割掉耳朵、
鼻子、挖去雙眼最後殘忍地殺害了。


  無數悲慘的事實證明,面對外敵侵略,沒有軍事力量做後盾的外交必然破產
,如同一個赤身裸體人落到狼群中。周恩來總理談到蔣介石時說:“我們看他的
過去,知道他的現在;看他的現在,知道他的將來。”

  1931年中國能抵抗嗎?


  “9·18事變”爆發時,東三省的日軍正規軍只有第2師團的兩個旅團和6個守
備大隊共1.04萬人,在鄉軍人(退伍軍人)1萬人,警察3000人。共2.34萬人。能迅
速支援的日軍只有駐朝鮮的2個師團,共3萬人。而駐紮在東三省的東北軍有20多
萬,平津一帶還有東北軍11萬主力部隊,可以迅速回師關外。因此兵力方面中方
占絕對優勢。


  總體上,中國軍隊的火力是不如日本軍隊的,但是在“9·18事變”時,由於
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僅瀋陽一地白白丟掉的武器就有飛機260架,重炮、野戰炮
250門,炮彈10萬發,步槍15萬支。這些武器如果用於對日作戰,在日本大舉增兵
之前的1~2個月內,火力上也可以完全壓倒東北和朝鮮的日軍。918事變前,東北
軍將領黃顯聲將軍秘密把20萬支槍分散到各縣,為後來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
準備了大量的武器。


  即使在火力處於劣勢情況下,只要有堅強的組織、正確的作戰指揮,中國軍
隊也完全可以和日軍作戰。就在蔣介石發表“3日亡國論”之後17天,蔡廷鍇將軍
指揮的19路軍就違抗蔣撤退的命令,在上海奮起反擊日軍,奮戰30多天,這說明
中國軍隊是完全可以和日軍作戰的。那麼東北軍能打仗嗎?同樣可以。就在918事
變後不久,駐黑龍江的東北軍22旅在雙城車站襲擊日軍天野旅團,殺傷日軍600~
700人。但是上述個別部隊的孤軍奮戰都因為得不到主力的支援而失敗,因為現代
戰爭需要協同作戰和大量的後勤保障。同樣是東北軍,1937年呂正操指揮的第691團
奉命掩護幾十萬“國軍”南撤,691團完成斷後任務後決定留在華北堅持抗戰,後
來加入了八路軍,在冀中地區堅持了8年游擊戰。抗戰中,東北軍第111師參加了
山東八路軍,後來成了中著名的38軍的一部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38軍屢建奇
功,被譽為“萬歲軍”。無數事實證明,東北軍是能打仗的,但是蔣的不抵抗主
義斷送了國家、斷送了軍隊。


  火力強和火力弱的軍隊之間的差異,不是能不能打的問題,而是用什麼方法
打的問題。以30萬東北軍的實力,完全可以採用主力軍的運動戰結合民眾的游擊
戰與日軍周旋。東北人民曾經組織起大量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了長期斗
爭,但因為得不到正面戰場主力軍的援助而失敗。抗美援朝初期,跨過鴨綠江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只有25萬左右,1950年中、美軍隊之間的火力差距遠遠大於1931年
中、日軍隊之間的差距。


  就人力、財力、物力而言,從“9·18”到“7·7事變”,中國軍隊沒有一天
不在打仗,只是這些力量大多數沒有用在抗日的戰場上,而是白白消耗在內戰中
。東北3000萬人口中,如果以10%的保守比例計算(二戰中德國徵兵達到其總人口
的16%),本來能夠用於對日作戰的兵齡男子就達300多萬,幾乎相於8年抗戰中中
國軍隊的總傷亡。“9·18”之後,日本從關內騙到關外的勞工又有300萬,這些
人力都被送到礦山、工廠、或修築秘密工程,為日本侵華戰爭服務,節省了日本
大量勞動力用於戰場。戰後在東北地區日本工、礦企業及軍事基地附近發現的萬
人坑中就有50~60萬具勞工的遺骸。


  到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時,蔣在1931年以後立志要消滅的共產黨、廣東、
廣西等地的地方勢力他一個也沒有消滅,而且後來還和這些力量一起合作抗日了
。這說明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力量,雖然政見不同,但是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是可
以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同抗日的。即使仍有不顧大局的反對勢力
,也會由於抗戰一方維護民族利益的正義行動而陷入孤立,最終加速其失敗。比
如1950年中國境內有國民黨殘匪170萬,但是隨着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節節勝利
,這些殘匪很快都土崩瓦解了。這個事實說明,一個政權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
來自於其捍衛整個民族生存與安全的能力。


  無論從人力、物力、軍隊、民心、士氣等各方面看,中國在1931年,是完全
有能力奮起抗戰的。

  1931年日本國力

  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931年,日本是否有能力3天滅亡中國呢?實際上,1931年的日本並沒有足夠
的國力來侵略整個中國,其經濟規模、產業結構、政治體制、動員程度、軍事能
力都不可能支持一場大規模戰爭,甚至無法支持一場長期的局部戰爭。


  由於1923年東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連續打擊。整個20年代日本
都不得不壓縮軍費開支,甚至裁減軍隊。30年代初期的日本並沒有完成工業的軍
事化,重工業只占其工業的38%,軍費只占財政支出28%。如果日本經濟按正常經
濟規律運行,其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全面侵華戰爭需要。例如1931年日本軍費
為4.54億日元,僅生產步槍3613支,機槍514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
。甚至彌補不了一次大規模戰役的消耗。


  “9·18事變”時,駐北平的日本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給關東軍的秘密報告中
說:“須知‘9.18’迄今之帝國對華歷次作戰,中國軍因依賴國聯,而行無抵抗
主義,故皇軍得以順調勝利。……倘彼時中國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則帝國在
滿之勢力,行將陷於重圍,一切原料能否供給帝國,一切市場能否銷費日貨,所
有交通要塞、資源工廠能否由帝國保持,偌大地區,偌多人口,能否為帝國所控
制,均無確實之把握……”。


  1932年“1·28事變”時,由於19路軍積極抵抗,日軍4易主帥,3次增兵。在
戰局僵持不下時,日本藏相高橋是清曾說:“我國海外信譽正在急劇下降,目前
在海外籌劃資金已不可能,這樣下去,軍費連3個月都維持不了”。


  由於日本的財政能力和侵略擴張野心之間的矛盾,造成軍方和政府的矛盾激
化,不斷發生倒閣、兵變和刺殺事件。1930年由於濱口內閣壓縮海軍軍費,簽署
了《倫敦條約》,同意限制日本海軍規模,因此日本海軍殺死了濱口幸雄首相。
1932年“5·15兵變”,日本陸軍殺死犬養毅首相。由於不能滿足日本軍閥對戰爭
經費需求,在1936年日本皇道派軍人發動的“2·26兵變”中藏相高橋是清被作為
“國賊”亂槍打死。1930年到1937年間,日本共有2位首相2位藏相被殺。


  政治動盪的背後的實質是日本財閥改變了他們的投資方向。財閥為了自己的
利益,總是投資於風險小、利潤大的行業。“9·18事變”日本輕易奪取了東三省
,使日本財閥改變了主要依靠商品和投資掠奪中國財富的老辦法,轉變為主要依
靠戰爭掠奪的手段為主。因此他們在經濟上投巨資於軍工產業,在政治上拋棄了
政黨政治,轉而支持法西斯政治。這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必不可少的政治、
經濟準備。


  “918”是日本侵略擴張的又一場賭博。占領東三省,使日本獲得了巨大的財
富、資源、勞動力、商品市場,幫助日本擺脫了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政治、
經濟、軍事上完成了向軍國主義道路轉變。支持了日本以後進行的侵略戰爭。1937年
日本軍費增加到32.7億日元,從1931年到1937年,日本軍費增長了7倍,步槍生產
增長了10.8倍,機槍增長了3.2倍,火炮增長4.3倍,飛機增長2.8倍,坦克增長38.9倍
,汽車增長20倍。這時日本才初步具備了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能力。


  關於侵略東北三省與侵略全中國的關係,《田中奏摺》裡說得很清楚:“欲
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不奪取東三省的資源,日本就沒有能力發動全面侵
華戰爭。假如日本從華東方向侵略中國,那麼日本就無法奪取足夠的鐵、煤炭等
戰爭物資。日本的擴張戰略帶有強烈的賭徒色彩,它必須把本錢和一次賭博贏到
的錢全部壓上去,進行下一次更大的賭博,只要一次輸掉了,它就只有傾家蕩產
,退回最初的起點。


  如果中國在1931年能夠奮起抗戰,不但不會3日亡國,還可以避免後來半壁河
山慘遭戰禍的結局。

什麼時候開始抵抗?


  這個問題對一個正常的國家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既然中國有過汪精衛、
蔣介石,所以還是值得討論一下的。


  投降派有個著名的三段論:(1)因為弱小,所以需要發展(2)因為需要發展,
所以需要和平(3)因為需要和平,所以必須投降。


  投降派這個三段論是一種孤立、靜止的看問題的思想方法,這裡有兩個致命
的錯誤:


  (1)他們假定敵人也是靜止的。但是敵人的胃口不會因為第一次得到的利益而
滿足,既然輕易取得了利益,自然就會不斷打上門來。歷史上無數先例證明投降
派總是麻煩不斷,越是怕打仗越是要挨打。


  (2)他們假定投降的代價小於發展的成果,但實際上投降付出的代價遠遠高於
投降後發展的成果。除了物質利益之外,還有國際信譽、政權的道義基礎、軍民
士氣等等軟實力的損失。


  正確的結論是——必須從受到侵略的那一秒鐘就開始抵抗。當一個國家面臨
侵略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敵我力量對比處於不利境地,在這時已經不能追
求什麼最好選擇,只能使事情不要變得更糟。這就是毛主席提出的:“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的原則”。


  堅持這個原則,既是唯一正確的自衛方法也是對潛在威脅的威懾。例如越南
戰爭時期的北緯17度線問題,有朝鮮戰爭時期麥克阿瑟越過38線後招致中國出兵
的先例在,美國軍隊始終沒敢越過北緯17度線。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信用也是
她的實力之一。


  抵抗失敗也比不抵抗而失敗要好。芬蘭就是個抵抗戰敗的例子,強大的蘇聯
紅軍攻占了柏林,但是沒有占領赫爾辛基。因為芬蘭軍隊在1939年蘇芬戰爭中進
行頑強的抵抗,使蘇聯認為占領芬蘭得不嘗失。假如芬蘭也採取不抵抗主義,那
麼今天的世界地圖上早已找不到芬蘭了。抗戰初期的國民黨軍隊,雖然打了很多
敗仗,但由于堅持持久戰,終於把日本經濟拖垮。1937年的日本經濟在高度動員
情況下只能維持2年,後來儘管採取了很多補救措施,但到了1941年,日本不得不
實行糧食配給制,成年人每天只有330克糧食。因此日本只有冒險與掠奪東南亞,
與美英開戰,走上了加速滅亡的道路。


  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越戰越強。內因反面,國家可以更緊密的團結,調整投資
和建設方向,從實戰經驗中檢驗平時建設的得失。軍隊也可以從戰爭中得到鍛煉
。外因方面,弱國對抗強敵,爭取國際援助是很重要的。但是打勝仗主要還得靠
自己的力量。人不自救,天莫能助。往往是先靠自己的力量打幾個勝仗才有外來
援助。如抗日戰中的國民黨軍隊在得到美國大批援助,火力大大增強。1950年抗
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勝利之後,蘇聯才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1941年12月蘇德
戰爭莫斯科大反攻勝利之後,美英援助才源源不斷運到蘇聯。畢竟誰也不願意投
資給失敗者。


  戰爭中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國力的強弱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勝負卻不一定
。雙方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一個國家必須從受到侵略的哪一秒鐘就必須開始抵
抗。

  誰的利益如此神聖?


  1931年8月22日蔣在南昌說:“中國亡於帝國主義,我們仍能當亡國奴,尚可
苟延殘喘,若亡於共產黨,則縱肯為奴隸亦不可得”。


  “9·18”的夜裡,東北軍參謀長榮臻打電話給北大營下令說:“不准抵抗,
不准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着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蔣說的“我們”是
誰呢?榮臻說的“國”是誰的國呢?


  顯然不是農民,從清末以來,每一次割地賠款的負擔最終都落到農民身上,
早就知道“最恨條約”的道理。不是工人,因為工人一向在列強和買辦的血汗工
廠里被敲骨吸髓。也不是知識分子,9·18之後不知有多少青年學生在請願時被打
得頭破血流。也不是軍人,保家為國是軍人的本分,絕大多數軍官和士兵都是堅
決要求抗日的。甚至有不少地主,因為在日本占領下的台灣大部分土地被日本人
霸占了,在東三省,日本也計劃霸占1/3的耕地分給日本的“開拓民”。 ... "http://org"


  總是有人要求別人犧牲,犧牲工人,犧牲農民,犧牲知識分子,犧牲軍隊,
犧牲一代人,犧牲國土,犧牲盟國……試問一個國家裡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
和軍隊都犧牲了還剩下誰?誰的利益如此崇高?竟需要整個民族為之犧牲?


  這個兇狠的怪物就是買辦。蔣發表的講話正是官僚買辦集團利益宣言。蔣的
不抵抗主義正是買辦利益的要求。


  買辦誕生於鴉片戰爭以後,由於中國社會結構、歷史文化的特殊性,列強必
須通過買辦在中國謀取利益。


  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主要有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和武力掠奪三種手段,不同歷
史時期的主要侵略手段也不同: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主要是靠商品輸出(鴉片貿易
就是典型的例子);北洋軍閥時代重要依靠資本輸出(主要依靠借款給軍閥們打內
戰,作為交換攫取中國的鐵路、礦山、關稅等利益);1927年以後主要轉為武力掠
奪,因為日本已經不滿足於從半殖民地的中國獲得的利益了,因此發動“9·18事
變”奪取東北三省做殖民地。


  在這三個階段里,買辦始終為帝國主義服務,同時分得一份利益,因此買辦
的勢力也逐步增強。


  最初買辦除了有幾個錢之外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到了洋務運動時期,由
於封建勢力需要加強和列強的聯繫,於是出現了所謂“紅頂商人”。如1900年,
上海40個大買辦中有15個花錢捐了“候補道台”。但這仍是一個尷尬的形象,因
為社會主流還是科舉制產生的封建士大夫,因此很多買辦還積極參加反清活動。


  北洋軍閥時期,中國出現了江浙、華南、北方三個買辦財團,這時的買辦通
過資助各派軍閥,積極參與政治。在廣東,英國滙豐銀行的買辦陳廉伯甚至組織
商團武裝和孫中山的革命軍作戰。在上海,江浙財團導演了著名的“4·12事變”


  1927年後,由於江浙、華南兩大財團和蔣介石政權的結合,買辦發展為官僚
買辦資產階級,不但控制了全國的經濟命脈,而且掌握了軍政大權。1927年的蔣
政權是個買辦和大地主聯合執政的政權,而1940年汪偽政權已經完全成為徹底的
買辦政權了,偽中央政治會議的30位委員大部分是買辦。這時買辦對帝國主義武
力掠奪的最好服務就是不抵抗主義和投降,他們得到的利益就是繼續掌權。


  對於1927年到1937年這段時間,國民黨逃台之後曾美化為“黃金十年”。在
這十年裡,一次次外敵入侵,一年年國土淪喪,沒有一天停止過內戰。雖然軍費
一直占政府支出的80%,但是中國軍隊的裝備卻沒有任何實質的進步。中國仍然不
能獨立設計和製造國防需要的飛機、坦克、重炮。“黃金十年”竟是以南京大屠
殺為結局的。


  然而買辦們在這十年裡卻大發橫財,從1928年建立中央銀行開始,到1937年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已經壟斷了中國的金融業。至今還有人懷念三十年代
的上海灘,懷念黃浦江里的外國兵艦,懷念租界裡手持棍棒的紅頭阿三和安南巡
捕。這些人就是買辦和租界文人,那是他們淘金的十年。


  買辦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賣了農民賣工人,丟了東北丟華北,至於從日本手
中收復朝鮮和台灣更是早就丟到爪哇國去了。總之只要買辦們能苟且偷安,繼續
撈錢,一切都可以出賣。唐朝時武則天有個男寵叫張易之,有人在他家門上貼了
個紙條上寫:“看你橫行到幾時”,張易之竟狂妄的回貼:“為歡一日已以足”
。後來張易之果然被憤怒的羽林軍斬殺了。然而買辦的本事比張易之要大得多。
他們一面把中國當成淘金場,一面把自己的根扎在大洋彼岸,一有風吹草動,只
要拿上一本護照,再記住瑞士銀行的密碼,就可以一走了之。在美國居住多年的
宋美齡,她豪華別墅的每一塊磚都浸透了南京30萬中國人的血,她餘生中的每一
天都在向人們證明這樣一個道理——買辦沒有祖國。


  因為買辦沒有祖國,所以買辦不需要國防。蔣介石時代對海軍的投資還比不
上滿清。30年代蔣軍的炮兵實力甚至比不上北洋軍,北洋軍參照德國、日本軍制
,1個正規師里還有1個炮兵團,而1937年的國民黨軍最好的嫡系師里也只有1個炮
兵營。買辦經濟只偏重於列強需要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等輕工業,而所有和國防
有關的航空、化學、鋼鐵等重工業買辦都不能使買辦獲利。宋子聞有句名言:“
外國進口的盤尼西林(青黴素)用都用不完,中國何必要自己生產?”。


  買辦也需要軍隊,但這是內戰型的軍隊,專門用於鎮壓人民的軍隊。無論從
裝備、編制、教育、訓練都是如此。由於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蔣的200萬軍隊按當
時國際通行的標準,只是一支治安軍,遠遠不能算國防軍。1935年廬山軍官訓練
團學的是《剿匪手本》,德國顧問教的是堡壘戰術。這一套對付江西紅軍是有效
的,但搬到凇滬戰場上就成了日軍飛機、大炮的活靶子。對紅軍的圍剿動輒出動
30萬、50萬、100萬兵力,3000萬軍費。圍剿抗日的19路軍和抗日同盟軍都出動了
15萬以上的兵力。而每次用於抗日的中央軍不過幾個師而已,19路軍作戰的經費
竟是靠各界捐助的。


  所有這些倒行逆施都說明,買辦的利益依附於列強的利益,與中華民族的根
本利益是背道而馳的。買辦經濟不能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脊梁。一旦買辦的意志
上升為國家意志,則必有投降政治、消極軍事、破產外交和殖民文化。國家民族
的前途命運就會墜入黑暗的深淵。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對朝鮮戰爭戰術戰略決策的反省
2005: 以色列究竟向中國提供了多少武器
2004: 蔣介石的軍事思想
2004: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海上戰略
2003: 關注空中空間作戰
2003: 利字當頭誰敢出頭?
2002: 軍工集團牽扯全美利益
2002: 蘇聯導彈擊落林彪座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