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標槍導彈專打99式坦克?中國如何應對 |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1年03月08日19:30:5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有攻頂模式的標槍導彈確實很強 根據美國陸軍消息,從去年年底開始,美軍正在對兩種新型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組織測試,第一是由以色列拉斐爾防禦公司研發的“長釘-SR”型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第二則是由美國標槍公司研發的FGM-148G“標槍Block1”型。 根據美軍的說法,這兩種反坦克導彈的改進型將被用於所謂的“士兵殺傷力”項目,其核心要義是增強美軍單兵的火力水平,提高單件武器裝備的殺傷效能,並進一步增強美軍分隊與班組單位實施長距離交戰的能力。 相比拉斐爾公司的“長釘-SR”這麼一個有點名不見經傳的型號,標槍公司提供的新型“標槍”起碼在公關上下了很大的工夫,還找人製作了一個全新的產品Logo,相比上一版本的“標槍”Logo以蘇制T-72系列主戰坦克作為假想敵,這麼一個新版本的Logo沿用了上一個商標的基本構圖。 上方是“JAVELIN”字樣,下方則簡明扼要地點出了“標槍”的基本性能:“Fire & Forget”(發射後不管),最驚世駭俗的是Logo中間被作為“目標”的坦克,從它的迷彩配色、炮塔前方楔形裝甲模塊的外形,尤其是位於炮塔頂部的激光對抗系統特徵來看,不用說,美軍搞的這個FGM-148G“標槍-Block1”型,是把中國陸軍裝備的ZTZ-99型主戰坦克當成了最大的“假想目標”。 當然,從Logo中的炮塔外形來看,這輛ZTZ-99式主戰坦克應該是早期的“一期改”型,相比後續裝備數量最大的“二期改型”以及最新改進的ZTZ-99A型主戰坦克在性能上還有不小的距離,但是美軍明晃晃的把我軍主戰坦克放在假想敵的位置上,這還是頭一遭。 那麼,既然美軍的這個FGM-148G“標槍-Block1”型便攜式反坦克導彈是卯足了勁兒要干穿我軍的ZTZ-99型主戰坦克,咱也不能拂了美軍這個面子,一定要讓自己的ZTZ-99成為一個“合格的對手”。 所以問題來了:美軍的這個“士兵殺傷力”項目對兩款便攜式反坦克導彈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FGM-148G型相比原版的FGM-148系列,到底在哪些方面實施了改進?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實施技術改進之後的“標槍”或者“長釘-SR”系列反坦克導彈,真的能對中國陸軍列裝的幾種主戰坦克形成較為嚴重的威脅嗎? “士兵殺傷力”提出的要求 咱們先來談第一個話題好了,前文說到,“士兵殺傷力”項目的核心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強美軍單兵的火力水平,二是提高單兵武器裝備的殺傷力,三是增強戰鬥小組長距離交戰的能力。 反映到這兩種便攜式反坦克導彈上,主要體現在如下幾種戰術要求: 一是輕便性,當然這兩種反坦克導彈原本就不算重,比如“標槍”全系統重量僅有22.3千克,“長釘-MR”作為“長釘”的基本型號重量也只有25.9千克,但美軍認為它們還可以再輕一些; 二是發射後不管與全天候作戰能力,當然不管是“標槍”還是“長釘”,原本都是一種“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但美軍認為它們的性能還都有提升的餘地; 三是較強的破甲能力,這兩種反坦克導彈原本的靜破甲能力都在700(“長釘”)到1100毫米(“標槍”)之間,可以用於擊穿T-90A這種典型的主戰坦克目標,但對付ZTZ-99A或者T-14“阿瑪塔”確實差了點; 四是更遠的射程,“標槍”早期型號夜間射程大約可以達到2500米,“長釘-MR”也是這麼一個水平(“長釘-SR”早期型的理論射程只有不到1000米)。 同時,對於這兩種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的可維護性、快速反應能力、攜行能力等也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但是由於並不屬於裝備的主戰性能,所以咱們就暫時略過、不談這些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的勤務性能了。 “標槍”與“長釘”的改進 在基於美國陸軍提出的技戰術要求的基礎上,“標槍-Block1”和“長釘-SR”在性能上進行了如下優化。 咱們先略談一下“長釘-SR”:原本的“長釘-SR”其實是一種相當非主流的反坦克導彈,儘管貴有“導彈”之稱,但是它缺少獨立的可拆卸的發射控制單元(CLU),射手需要直接通過彈上非製冷紅外導引頭的視場觀察並鎖定目標,鎖定目標後直接發射,發射後CLU單元和包裝筒筒體一同丟棄,而導彈最大射程僅有900米左右。 故而,“長釘-SR”從性能和定位上來說,雖然名義上是一種“輕型便攜式反坦克導彈”,倒不如說它更像是一種豪華版的預包裝式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可以適用於城市戰等複雜地形下的抵近交戰,並不適合作為連級或排級反坦克火力被列入編制表,因為它的射程實在太近了。 而得到美國陸軍的垂青後,新型“長釘-SR”應當更換了一個全新的、可拆卸式的CLU,理論上可以安裝到其它“長釘-SR”的導彈包裝筒上,而在換用了新型非致冷紅外導引頭、使用新型發射裝藥等先進技術後,“長釘-SR”的射程從原本的不足1000米直接翻倍到了2000米左右,已經接近了原先的“長釘-MR”,同時其戰鬥全重僅有9.6千克,確實做到了“身輕如燕”的同時性能沒有明顯下降。從此輪靶場測試的情況看,美軍對“長釘-SR”的性能是很滿意的。 而從“標槍-Block1”的改進情況看,它的改進重點主要是點在了對制導系統的改進和對射程的提升上,原本的FGM-148A“標槍”導彈咱們提過一次,是一種採用了製冷式紅外導引頭(需要彈上杜瓦瓶中的液氮製冷)的便攜式反坦克導彈。 其發射控制單元(CLU)採用了小型便攜式第二代前視紅外成像系統,在發射時可以由CLU的紅外探測系統獨立探測並鎖定目標,並將目標圖像傳輸給導彈的彈上導引頭,待導彈導引頭鎖定目標後,射手即可發射導彈。 這套系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是非常先進的、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第四代”反坦克導彈,但它也並非完美無缺: 一是不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畢竟“標槍”導彈的CLU是需要“看到”目標、然後才能發射導彈; 二是反應速度相對受限,尤其是“標槍”導彈的導引頭是需要液氮製冷的,提高了系統全重,延長了反應時間; 三是制導模式比較單一,相對於我軍的紅箭-12型便攜式反坦克導彈具備了紅外成像、CCD電視甚至圖像匹配等多模製導通道,“標槍”反坦克導彈制導通道僅有一個,也就是第二代紅外成像制導,抗干擾性能要稍微貧弱一些。 故而,美軍對“標槍-Block1”的改進就重點放在了制導系統的改進上,在導彈的制導模塊上,將製冷式紅外導引頭更換為新一代的非製冷紅外導引頭,減少了導彈的重量與反應時間。 而在重要的CLU模塊上,標槍公司為新一代“標槍”提供了全新的LWCLU,即“輕量化發射控制單元”。相比老式的CLU,這台全新研製的LWCLU不僅使用了新的長波製冷紅外成像通道,還增加了電視與激光制導通道,同樣做到了多模製導能力。 更邪門的是,LWCLU在理論上可以賦予新型“標槍”導彈更遠的射程、甚至超視距攻擊能力,有消息說LWCLU可以和美軍旅炮兵營的AN/TPQ-36/37型炮兵偵察雷達、斯特賴克旅機步營的諸火力支援排配備的M1131型火力支援車共享數據,從而將單台“標槍”導彈納入到美軍全旅的火力網絡里去。 比如,LWCLU在得到M1131型火力支援車、旅騎兵中隊的M1127型遠程偵察車的火力引導的情況下,其可以引導“標槍”導彈全天候打擊4公里甚至5公里外的目標。 相比“標槍”導彈原本夜間2500米左右的射程瞬間提高了一倍左右,同時,導彈的靜破甲深度據說也有一定的提高,從原本的1100mm/RHA左右提高到了1400mm/RHA左右,在理論上已經可以摧毀ZTZ-99A這樣的主戰坦克了。當然,相比FGM-148A,改進後的“標槍”反坦克導彈戰鬥全重依然高達二十多千克,不過也是可以接受的。 能對99式坦克產生威脅嗎? 那麼,美軍為了增強士兵的殺傷力與打擊距離、推出來的這兩款反坦克導彈尤其是新版“標槍”導彈,真的能成為ZTZ-99型主戰坦克的威脅嗎?大伊萬認為,首先咱們還是那句話,一切脫離作戰體系談裝備的行徑都是耍流氓,畢竟你要是對着ZTZ-99主戰坦克的側甲開火,就連RPG-7都能對ZTZ-99主戰坦克形成嚴重的威脅。 但是,如果硬要對比、尤其是對比技術性能的話,也許“長釘-SR”導彈想打穿ZTZ-99主戰坦克的正面還有些困難,但是新型“標槍”反坦克導彈所具備的1400mm/RHA在理論上已經具備了摧毀ZTZ-99式主戰坦克的能力; 同時它所具備的超視距攻擊、在其它目標指引系統的引導下“間瞄射擊”、甚至是搞陸軍版的“A射B導”的能力,將使得戰場環境與威脅方向進一步複雜化,甚至可能導致主戰坦克專門為激光照射而準備的告警系統在完全接收不到告警、激光反制系統也完全找不到反制目標的情況下被擊中。 儘管這些威脅可以通過戰術來進行彌補,但是作為未來陸軍地面交戰的一個技術方向,更是作為一種新穎的攻擊手段,美軍試驗的新型“標槍”式反坦克導彈其實已經足夠引起我們的警惕了,針鋒相對地在紅箭-12型反坦克導彈的基礎上研發同類裝備,提升我軍列裝的主戰坦克的防破性能,試驗針鋒相對的新型戰術,對於中國陸軍來說依然是相當緊要的任務。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0: | 美公布隱身戰機排行榜:蘇57未進前三 殲 | |
2020: | 中國新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 可 | |
2019: | 毛主席說“幹部子弟是一大災難”,事實 | |
2019: | 美軍如何評價殲20:隱身落後F35一代 航 | |
2018: | 美F35發動機推力將超20噸 對中國領先優 | |
2018: | 重型戰機才是大國航母發展方向 中型機 | |
2017: | 丟掉幻想 準備打仗!--戰策十二條 | |
2017: | S400導彈不管用?情報稱以色列用F35雙 | |
2016: | 一張照片驚爆我軍體力嚴重不足(圖) | |
2016: | 加速軍事部署,中國向實際控制南海更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