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否攻打伊朗,涉及包括政治、軍事、外交及經濟等考慮,打仗的代價反而可粗略估計。“美國佬”精於計算,對於打仗這樣的大事,必在充分衡量得失後才做決定。本文嘗試從美國的角度估計打仗的經濟代價,或對預測美國出兵的可能性多些掌握。由於相關文獻極少,最近的一篇也要追溯至3年前的《伊拉克戰爭的經濟後果》(Nordhaous,William D.《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 War with Iraq》)。
打仗的代價,不外乎“勞民”和“傷財”。究竟美國歷來戰爭消耗多少人力物力?於此,人力指涉及軍人數目及所導致的全美總死亡人數,物力是指經濟損失。
總體來說,隨着軍事技術日益先進,打仗所需的美軍數目自二戰起已逐步下降,陣亡人數也逐漸減少【表一】。需要補充的是,雖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越戰的人力消耗比此前50年代的朝鮮戰爭為多,但主要原因是越戰拖延過久而變成持久戰,戰期為朝鮮戰爭的兩倍還多。但以每年的人力消耗計,趨勢其實是下降的,尤以海灣戰爭的跌幅最明顯。
打仗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有類似的下降現象【表二】。若把歷來戰爭的經濟成本折現至2002年的價格作比較,以每年的經濟損失計,也是自二戰起逐次下降的。若以人均損失或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計,則每次的戰事均是愈來愈便宜,愈來愈“禁打”。無怪乎短短幾年內,美國佬打完阿富汗便打伊拉克,再部署打伊朗。
攻打伊拉克要花多少?3年前的估算為990萬至19240億(美元,下同)【表三】。就業及維和、直接軍費與國家重建三項所占的開支比重最大,當中以就業及維和居首。縱使打仗成本愈漸便宜,但對經濟卻不見得有何好處。由於很難從數據中抽出戰爭對經濟影響的部分,因此只能估計。最樂觀的估計為170億收益,但埋單卻要倒貼990億;最悲觀的估計更損失高達3910億。這還未計算油價上升所導致的間接經濟影響。
然而,各方對攻打伊拉克的軍費開支估算卻大相徑庭【表四】。且不論誰是誰非,官方對軍費成本估算偏低,或多或少增加了開戰的誘因或提供了出兵的藉口。政客的考慮當然不會局限於經濟成本,而部分人士更抱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以為戰爭可增加政府開支,並且在開戰期為經濟增長帶來刺激。實情是否如此【表五】?
自二戰起,由於軍事技術愈趨精湛,戰爭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從近一成逐漸下跌至不足1%;由於前者是後者的一部分,故開戰對經濟增長的刺激自然日益減少。連同表二所列的經濟損失,“以破壞為建設之本”的理論越來越沒有市場。可惜,政治決定往往並非從整體利益出發,古今中外皆如是。
參考資料
美學者估計:伊戰費用高達2萬億美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和哈佛大學講師琳達·比爾姆斯今年1月9日公布的一項研究中估計,美國政府在伊拉克戰爭上的總體花費可能高達2萬億美元,遠遠超出布什政府戰前預測的1000億至2000億美元。
五角大樓女發言人羅絲安妮·林奇表示,美國迄今在伊拉克戰爭上已經花費了173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