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美國海軍的“X因素”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4年06月17日15:32:0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一個龐大的造船業往往會滋養一支強大的海軍,反之,如果沒有民用產品做支撐,完全依賴軍品訂單將顯著拉高設計生產流程中的成本,從長遠看是不可持續的。

  正因如此,拜登政府才會《盯上中國造船》。

001.jpg

  近期,美國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充滿了對美國海軍保持領先優勢前景的擔憂。

  文中這樣寫道:

  “解放軍海軍正準備在幾項關鍵海上力量方面超越美國海軍,其進程比人們想象的要快。如果中國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擴大其船隊,而美國不振興自身造船業,那麼中國將越來越有可能在一場國家間戰爭中取得勝利,尤其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國戰爭。”

  根據CSIS的數據,大約70%的中國軍艦是在2010年之後下水的,而美國海軍只有約25%的軍艦是2010年後下水。

  文章稱:

  “美國海軍主導地位的下降將難以逆轉,這一過程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中國龐大的造船業將在一場戰爭中提供戰略優勢,使其能夠比美國更快地修復受損船隻或建造替代品,美國則繼續面臨大量維護積壓,可能無法快速建造許多新艦艇或在大國衝突中修復受損的戰艦。”

  作為一家美國智庫,CSIS顯然不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於是它話鋒一轉說道:

  “中國的數量優勢實際上被美國海軍更大的艦艇所抵消,大型艦艇比小型艦艇活動範圍更遠,可以攜帶更多的武器和支援系統,而美國海軍在排水量方面占據着優勢。更確切一點講,美國海軍的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航空母艦在海上衝突中的效用。”

002.jpg

  CSIS的文章點到了中美海軍實力對比的關鍵。

  簡而言之,在除航空母艦外的其他水面艦艇領域,比如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的數量、排水量、垂髮單元等指標,中國海軍或將在十年內超越美國。

  截至目前,解放軍海軍擁有055型導彈驅逐艦(巡洋艦)8艘、052D型等各型導彈驅逐艦42艘、054A型護衛艦40艘,美國海軍擁有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13艘、朱姆沃爾特級巡洋艦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73艘,雙方的賬面力量正迅速逼近。

  美軍擁有絕對優勢的,是其11艘大型航空母艦和69艘核潛艇——這兩大領域對中國來說追趕進程仍十分漫長。

  考慮到核潛艇中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主要用於核威懾,因此具體到常規海上作戰領域,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是美軍最核心的優勢項。

  CSIS在文章中寫道:

  “只要航母和海上空中力量在未來海軍作戰中保持主導地位,美國的排水優勢就會轉化為戰鬥優勢,而如果航母在現代海戰中的價值有限,那麼美國的大部分排水優勢將會消失。”

  不難體會,大型航空母艦在現代戰場下的防禦能力、攻擊能力和適用能力是美國海軍最最關注的事情,但由於未來戰場環境日趨複雜,美國人對於航母的戰力前景其實並沒有100%的信心。

003.jpg

“里根號”航母常駐日本,也經常到南海巡弋,是解放軍海軍熟悉的對手。

  時間拉回到二戰。

  因為德國是一戰戰敗國,所以其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凡爾賽條約》明文規定了德國海軍的噸位總數,並禁止其開展潛艇研製。

  儘管希特勒上任後廢除了《凡爾賽條約》,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但海軍建設畢竟曠日持久,直到二戰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好,主要通過大規模潛艇戰的方式封鎖消耗英國。

  二戰期間規模最龐大的海上對決發生在太平洋戰場。

  不過日本與美國的國力太過懸殊,在最初的存貨打完後,日本海軍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美軍也沒有遇到真正勢均力敵的對手。

  到了冷戰期間,美蘇海軍採用了截然不同的遠洋海軍建設思路。

  美國海軍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配屬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注重防空能力建設,主要用於保護航母,進攻任務則由航母艦載機去完成。

  蘇聯海軍由於缺乏大型航母,採用了以大型巡洋艦為核心組建遠洋艦隊的方式,巡洋艦上列裝了各式反艦導彈,承擔進攻敵方艦艇的角色。

  美蘇兩國針鋒相對,但並沒有手底下見真章。

004.jpg

蘇聯第一艘大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服役是在1991年,也就是“瓦良格號”(遼寧艦前身)的姊妹艦。

005.jpg

冷戰期間蘇軍服役了4艘基輔級中型航母,儘管它擁有飛行甲板,但同時也列裝了大量反艦武器,更像是一艘航空巡洋艦。

006.jpg

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排水達2.5萬噸,艦上裝載超過500枚導彈,有“武庫艦”的稱號,主要任務即制衡美軍航空母艦打擊群。

  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將全球各大洋視作一個無可爭議的環境,把對方國家的海岸線作為自己勢力範圍的邊界。

  這一時期,在沒有戰略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美國海軍逐步將建設思路轉變為兩棲作戰和瀕海作戰。

  為了應對近海的低烈度威脅,美國海軍以5億美元一艘的價格(單價接近052C/D驅逐艦)上了二十多艘排水量3000多噸、小巧玲瓏的瀕海戰鬥艦。

  因升級成本高昂和嚴重偏離作戰需求,自2021年開始,服役僅11年的首批瀕海戰鬥艦即逐步走向退役。

  除此之外,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是美軍另一型成本高昂、實戰能力備受質疑的“實驗性裝備”。

  該型驅逐艦原本計劃建造32艘,後縮減為24艘,後縮減至7艘,最終定案只建造了3艘,單價高達70億美元,相當於同級別的7艘055型驅逐艦或4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造價。

007.jpg

瀕海戰鬥艦是一型三體船,曾被炒得火熱,如今卻因升級成本高昂以及性能不符合未來戰爭所需,提前陸續退役。

008.jpg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帶有新裝備試驗的性質。

  探索來探索去,美國海軍最終還是回歸“大型航母+通用驅逐艦”的模式。

  航母戰鬥群可以做到全球覆蓋、快速部署,擁有強勁的火力威懾,成為美國投射全球影響力的象徵,然而具體到軍事層面,CSIS在文章中含蓄地質疑了其效能。

  文章引述美國海軍學院教授魯貝爾的觀點稱,航空母艦共有六個歷史角色,分別是艦隊之眼(偵查)、騎兵(打了就跑)、主力艦、核打擊平台、海上機場和地緣政治棋子。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航母受到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困擾,角色越來越集中於應對中小國家,而非勢均力敵的大國對手。

  實際上,自二戰結束以來,美軍的航母戰鬥群從未經歷過真正的考驗,其所謂的實戰經驗主要是一邊倒的“虐菜經驗”,比如對越南、伊拉克、也門胡塞武裝等。

  另一方面,各種新技術的出現也給傳統大型武器平台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比如: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大家普遍沒有想到無人機竟然可以對坦克、裝甲車構成如此巨大的威脅,甚至可以取代之前一些主流的反坦克方式(如成本高昂的武裝直升機)。

  再比如:烏克蘭在沒有海軍的情況下,用大量半潛式無人艇重創了俄黑海艦隊,軍事專家們在嘆為觀止的同時,也意識到近海作戰正面臨越來越多的非傳統威脅。

009.jpg

一名烏克蘭軍人演示控制無人艇。

  具體到航空母艦,它作為一種超高價值的大型武器平台,攻擊方每開發一種新的進攻方式,航母戰鬥群就必須投入相當的資源去做準備,而這些消耗掉的資源又會反過來削弱航母戰鬥群的攻擊能力或其他方向的防禦能力。

  實際作戰中,美軍航母戰鬥群的編成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根據任務需要、對方的攻擊能力、威脅環境等條件,對所屬戰鬥支援艦艇以及艦載機數量進行增減。

  當面對比較弱的對手時,航母戰鬥群中的巡洋艦、驅逐艦會把垂直發射單元里填滿對地攻擊用的巡航導彈,因為航母編隊本身遭受的威脅比較有限,需要將攻擊能力發揮到極致。

  當面對強大對手時,護航艦艇會大大提高防空導彈的比例,以應對來着對方的飽和攻擊,即垂直發射單元的配置更偏向於防禦。

010.jpg

中國長期重視反艦彈道導彈的研發,目前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已經進行了廣泛測試,被西方軍事界認為形成了“初始作戰能力”。

011.jpg

反艦彈道導彈飛行軌跡示意圖。與打擊已知位置固定目標的對地彈道導彈不同,反艦彈道導彈需要專用的傳感器鏈來探測和識別目標,並結合飛行校準系統和高性能終端制導系統來完成攻擊。

  簡單做下總結。

  航空母艦歷史上曾扮演過多種角色,不過隨着各種新式武器日益成熟,它的多種角色正逐漸被取代,例如:巡航導彈和遠程無人機的廣泛使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航母艦載機,核打擊的作用則被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所替代。

  目前航母戰鬥群比較側重於應對中小國家,同時發揮一個“地緣政治棋子”的作用,被超級大國用來施加全球影響力。

  站在美國的角度,大型航空母艦以及圍繞航母戰鬥群的海上作戰模式,是它相對於競爭對手最核心的優勢,雖然帶有一些忐忑,但也只能堅持走到底。

  站在中國的角度,一方面需要學習參考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建設發展思路,另一方面又不能墨守成規、一味模仿,必須依據《中國海軍的目標》仔細進行規劃。

  回顧世界軍事史,戰爭形態的迭代是家常便飯,很少有一種武器裝備能夠長期占據戰場主導地位,相較於技術細節的打磨,顛覆性軍事戰術與軍事裝備的應用往往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習近平脫稿講話是什麼樣子?
2023: 厲害了我的國!廣州進軍“無人駕駛公交
2022: 湖南真漢人吹噓歷史上美國對中國多好,
2022: 唐山打人事件的背後
2021: 中美的合縱連橫博弈
2021: 應對空間站意外情況 值班火箭最快十天
2020: 中國沒有意願與印度為敵,印度是否挨揍
2020: 士兵打下一架飛機,全軍正狂歡,來了封
2019: 坑完美軍坑盟友?美媒連曝F-35戰機多項
2019: 中國核彈頭數量比去年不降反增 超印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