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印度》網站8月30日報道,8月29日,印度第二艘“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阿里加特”號在國防部長辛格的見證下,在維沙卡帕特南正式服役。辛格在講話中稱讚該潛艇進一步加強印度的“三位一體”核威懾能力,將在該地區建立戰略平衡與和平,並在國家安全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印度《商業標準報》稱,根據印度國防部的說法,由於相關國產技術進步,”阿里加特”號比印度第一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明顯更先進”,這兩艘潛艇的存在將增強印度威懾潛在對手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
報道稱,這艘近112米長的新型核潛艇在維沙卡帕特南高度機密的造船中心建造,它與“殲敵者”號採用相同的83兆瓦加壓輕水核反應堆提供動力。與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充電的傳統柴電潛艇相比,它們能夠在水下停留更長時間。這兩艘戰略核潛艇排水量約為6000噸,水面最大航速可達12-15節(22-28公里/小時),水下最大航速可達24節(44公里/小時)。
辛格還表示,”阿里加特”號的服役是印度的一項重大成就,它的建造涉及先進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詳細的研究和開發、特殊材料的使用、複雜的工程和高度熟練的工藝。該潛艇的主要系統和設備都是由印度本國科學家、工業和海軍人員設計、製造和集成的。
應該說,辛格的這番表態還是很切合實際的——”阿里加特”號無論是設計還是作戰使用都與其他國家大有不同。例如核潛艇俱樂部的其他國家中,除了法國之外,最初都是先研製難度相對較小的攻擊核潛艇,再在其基礎上增加彈道導彈發射艙,發展出可以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而印度卻獨樹一幟地在發展核潛艇時優先發展戰略核潛艇。
美國“海軍新聞”網站稱,目前外界對印度國產戰略核潛艇的具體情況了解得很少。根據印度媒體此前披露的信息,作為戰略核潛艇的核心武器,現役兩艘“殲敵者”級都配備了四個垂直發射管,可以攜帶12枚射程750公里的K-15近程潛射彈道導彈,或4枚射程3500公里的K-4潛射彈道導彈。
但從目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看,”阿里加特”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龜背結構——後者往往是為了在直徑相對較小的潛艇內容納大尺寸彈道導彈而採用的折中設計,會嚴重影響潛艇的水下性能。因此有分析認為,”阿里加特”號的外表面相對流暢,與它配備的K-15潛射導彈尺寸較小有關。印度前兩艘戰略核潛艇實際配備的應該都是K-15.而非射程和尺寸都更大的K-4潛射彈道導彈。
這是為數不多的幾張”阿里加特”號核潛艇海試照片
如此重要的戰略核潛艇搭載近程彈道導彈,這樣的獨特組合也就只有印度海軍想得出了。美國“動力”網站認為,印度潛射彈道導彈的射程偏近,當這兩艘印度國產核潛艇從相對安全的水域發射導彈時,K-15可以瞄準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但“想要威脅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必須讓印度核潛艇冒險靠近巴基斯坦海岸,這將是非常危險的。”報道認為,目前兩艘印度國產核潛艇配備的K-15導彈通常被視為一種臨時性武器,主要作用是增加印度海軍在操作此類武器方面的經驗。
如此尷尬的局面,其實也是印軍迫不得已的選擇。在印軍大力建造的“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中,就屬海基核能力最為薄弱。印度空基核力量中,“美洲虎”攻擊機、法制“幻影2000”與俄制蘇-30MKI戰鬥機可以掛載核炸彈;陸基核力量中,“大地”“烈火”系列彈道導彈也可以配備核彈頭;只有印度海軍迫於技術能力不足,長期只能在2000噸級輕型護衛艦的飛行甲板上搭載近程彈道導彈發射裝置湊數,這種水面發射的彈道導彈基本沒有實戰意義。因此優先發展能夠從水下隱秘發射核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就成為印度海軍的不二選擇。
當然,印度海軍對現役戰略核潛艇的弱點也心知肚明。《今日印度》網站稱,”阿里加特”號將與“殲敵者”號共同增強印度的三位一體核威懾能力,即從陸地、空中和海上發射核武器的能力。考慮到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能從水下發射彈道核導彈的核潛艇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有能力在對手的突然襲擊中倖存下來並執行報復性打擊。
為了彌補現役戰略核潛艇的不足,印度海軍正在計劃建造更大、更先進的後繼型號。印度媒體透露,第三艘“殲敵者”級核潛艇“阿里達曼”號於2021年11月悄悄下水,可能在2025年服役,它的排水量已經增加到7700噸。“動力”網站推測稱,該潛艇可以攜帶8-12枚射程為3500公里的K-4潛射導彈。同時印度海軍還準備建造6艘國產攻擊核潛艇,預計將於2024-2025年開始,第一艘國產攻擊核潛艇將於2032年服役,主要武器包括魚雷、對地攻擊導彈和反艦導彈等。
從印度海軍核潛艇的發展歷程上看,之前走過的那些“獨樹一幟”的道路,其實不過是技術不成熟時的無奈之舉。隨着印度海軍相繼攻克現代核潛艇的技術難關後,印度水下核艦隊終於重回了世界主流——當然與核潛艇俱樂部的其他成員比起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