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網上流傳着一篇“中國人誤讀世界”的帖子,文中列舉了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幾個錯誤認識。作為在海外呆了些日子的人,自然知道文中這些誤讀所誤之處,故未太在意,但仔細一想,這種誤讀不僅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於世界其他地方;這種錯誤不僅未邁出國門的人會犯,走遍全球的人也不例外。這背後無疑包含着一個簡單的命題:在這個世界,彼此間太不了解。
表面上看來,當今世界互相了解更容易了,全球化與經濟一體化使國家間隔閡日少,科技進步使天涯成咫尺,知識與信息如爆炸般呈幾何級數增長,互聯網的發達更使這個世界毫無秘密可言,隨便百度、谷歌一下就能得到想要問題的答案。但是,也許這些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印象或知識壓根兒就不對呢?
聖誕假期到法國南部轉了一圈。在戛納的一個小店買東西,老闆非常熱情,看到我們黃皮膚、黑頭髮的東方面孔,主動發問,“你們是中國人嗎?” 心中不禁自豪,原來在這裡看到亞洲面孔的第一反應已經成為中國人了,於是用力點了點頭。老闆更熱情地打招呼:空你七哇!(日語中“你好”之意)那時真是哭笑不得。明明知道是中國人還用日語打招呼?類似這樣的例子可絕非偶然。就在不久前的法語培訓課上,老師問到,誰知道北京是哪個國家的首都?一個同學自信滿滿地答曰:日本。
這兩個例子讓我確信: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了解可能還不如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但接下來的一件事又讓我改變了看法。一個好友兼同事發來新年賀信,其中順便提到比利時時說“你們那兒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部”。我確信,他是把布魯塞爾著名景點原子球誤認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總部了。我回信客氣地做了說明,但發出信後心下也有些惶惶然,在我自己與別人溝通時難道沒有出過這樣的錯誤麼?或者說,對中國人用日語說“你好”的錯誤只存在於不了解中國人的老外中麼?當然不是,自己就曾在2004年站在白宮南草坪前問道:白宮的圓頂哪裡去了?孰不知一旁的朋友笑答:圓頂是國會山的標誌。
以此推之,很多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或奉為至理的,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在我們埋怨別人誤讀了中國的同時,我們自己也對外部世界充滿了似是而非的看法。誤解再疊加誤解,後果可能就是互相猜忌與疑慮。
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可能。一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認為自己的東西好,可能是人的本性吧。中餐天下馳名,但筆者曾陪過一個外國友人團,該團在連續幾天中餐後,終於吃到麵包抹黃油了,他們邊吃邊讚嘆“真香”,還極力向筆者推薦。我嘴上敷衍,心裡卻想“這能有中餐好吃”。
二是以訛傳訛。就像前面白宮與國會的例子吧。我大概就是受電視媒體的影響太大。美國新聞的畫面往往會以那個大圓頂為背景。再加上國會山的圓頂看起來也是白的,就誤認為那是白宮了。再比如,當年克林頓偽證案在國內媒體上一律被冠以“克林頓緋聞案”,除炒作因素外,多半也是不知其所以然造成的。弄得全中國人民都以為,美國最高領導人婚外情也要動用議會彈劾。
三是以偏蓋全。盲人摸象的故事流傳久遠,但這樣的事情在如今發達的現代化世界屢見不鮮。問起對中國的印象,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中餐。提起武術,必是少林;提起北京,必是長城。同樣,問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也不過是二戰、櫻花、武士道、動畫片等等一些東西;問起對美國的印象,多是 NBA、大片、可樂、布什等等。但莫說大國、強國,就是任何一個小國、甚至一個個人,都相當複雜。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絕不是世界本來面目。
四是觀念不同。中國人見面問候對方飯否,只是客氣,西方人可能以為你要請他吃飯。中國人讚美一樣東西可能會用“不錯”、“真棒”這樣的詞,西方人若說你的某個作品“有趣”,內心也許頗不以為然。
五是習慣不同。在機場見到接機的外國人,多是舉個小牌子,上面寫着自己的名字等人來找,而中國人肯定是拿着大牌子寫上對方的名字。其他如找零錢,中國人做減法、西方人做加法等等,就不需贅述了。
無論是哪種原因,我相信其背後還是無意的成分更多,或者說占絕大部分,有意為之只是個別現象。因此,我們也不需對別人誤讀我們耿耿於懷、吹毛求疵。但是,對我們誤解別人則要萬分小心,以免引來不必要的誤會或貽笑大方。小至個人、大至國家,大約都應該如此吧。(作者是旅居比利時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