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喜:二炮牛人讓外國專家傻眼了 |
| 中華網 2010-12-16 21:18:19 |
| 二炮 研製成功國際先進水平智能檢測系統,2分鐘就能測出導彈故障,保證導彈百分百發射成功,避免當年美蘇導彈升空瞬間爆炸引發悲劇的災難之禍!這一技術讓我軍 導彈部隊的戰力得到大幅提升,當屬世界獨一無二,讓俄美等國的專家集體失聲,不知是因為中國的招牌武器導彈變得更強讓他們憂心忡忡,還是中國突破了此技術 難關俄美專家無地自容了。 他33歲被破格提拔為教授,34歲當上博土生導師。然而,年輕的他,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擔當起礪劍尖兵的重任: 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大型複雜系統智能自動化潛在問題識別方法,建立了潛在問題分析理論;發現並解決了新型導彈武器控制系統設計中的缺陷,被譽為給戰略導彈“把脈”的人,前不久,胡昌華榮立二等功。 把“望聞問切”濃縮進三寸芯片,國際先進水平智能化測試系統. 在第二炮兵部隊,導彈存在潛在問題或出現故障,過去往往由各路專家進行聯合“會診”、集體“把脈”。如今,這一傳統方式已被二炮工程學院教授胡昌華發明的智能化測試裝置所替代。 這種體積只有台式電腦大小的裝置,使導彈測試這一複雜過程實現了智能化,從而使戰略導彈部隊的信息化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騰空瞬間爆成火球,如何“醫”此“惡疾”? 導彈存在的潛在問題,是導致發射失敗的罪魁禍首。 某國進行試驗發射,導彈騰空瞬間爆成一團火球,高溫射流使現場的數十名官兵當場殞命;某國發射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升空後突然爆炸,瞬間吞噬了幾十個鮮活的生命…… 電腦屏幕上出現的這一幕幕充滿悲劇色彩的畫面,令剛剛成為博士後的胡昌華震驚不已。血的教訓,使他陷入了深思:能不能用高新技術來“醫治”這一“惡疾”,使我國的戰略導彈部隊免遭這種災難之禍? 1996年冬季,胡昌華開始了這項研究。兩年間,他跑遍了駐地的圖書館、技術情報中心、科研院所,廣泛收集資料,向有關專家請教,提出了基於定性仿真的智能自動化潛在問題分析理論,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輔助潛在問題分析系統。 1999年12月,年僅33歲的胡昌華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楊振寧給他頒獎 2001年8月,航天部某設計所和二炮共同對某新型導彈進行潛在問題分析。 胡昌華受領任務後,帶領兩名助手很快趕到北京。他們在招待所夜以繼日地連續工作好幾天,用自己研製的計算機輔助潛在問題分析系統和從國外引進的 潛在問題分析系統,同時對某新型導彈武器控制系統進行分析,把複雜的電路系統劃分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網絡,分析路徑數千條,對可能涉及潛在問題的上百條雙 向通路進行驗證排查,確定了這種型號武器設計上存在的多個潛在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設計調整方案,被一一採納。 近年來,他撰寫的學術專着《控制系統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的分析和設計》,申請了競爭異常激烈的國防出版基金資助,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兩次印刷;他編着的《小波分析》理論着作先後4次印刷,連續4年被中國教育科研網列為優秀暢銷書,被全國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選用。 2004年11月20日,胡昌華迎來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殊榮──在海南召開的中國科協學術年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着名科學家楊振寧把一項重要獎項證書頒發給了他。 課題在即將大功告成時“難產”了…… 2003年春,某導彈實驗基地。總部、二炮和作戰部隊的30多位專家雲集於此,他們將決定胡昌華研製的“某新型導彈測發控戰場搶修系統”是否列裝。 現場氣氛十分緊張。胡昌華坐在設備前鎮定自若地操作,動作嫻熟。每隔兩三分鐘,他就清楚地報出了測試結果:“某觸點接觸不良,建議重新接插”“某電源開關故障,建議更換”…… 測試結果完全準確! 那天晚上,胡昌華徹夜未眠──正是因為在一次導彈發生故障而不得不推遲發射的事件,使他產生了研製“導彈測發控戰場搶修系統”的想法。 為準確判斷導彈控制系統每個器件的原理和程序,課餘時間,胡昌華把自己反鎖在實驗室,如剝繭抽絲一樣,一條線路一條線路地分析,一個技術參數一個技術參數地默記。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然而,課題在即將大功告成時“難產”了。2000年9月,凝聚着胡昌華巨大心血的樣機研製出來後,在單機試驗中順利通過,可在抗震和低溫綜合測試中均出現異常。 問題出在哪裡?一連好幾天,胡昌華寢食難安。他決定:重新設計。經過上百次實驗,國內第一套便攜式“導彈測發控戰場搶修系統”終於成功問世。 出席鑑定會的國內着名故障診斷專家一致認為,這個系統設計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冬,某部發射場,一枚銀色利劍直指蒼穹,進入待發狀態。突然,發射控制台操作手報告:某工作指示燈出現異常。現場專家組立即啟用“導彈測發控戰場搶修系統”進行“診斷”。瞬間,檢查結果便顯示出來:某模板出現故障,建議更換。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排除了隱患。 隨着一聲震天動地的怒吼,導彈騰空而起,準確射向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