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喜:二炮牛人让外国专家傻眼了 |
| 中华网 2010-12-16 21:18:19 |
| 二炮 研制成功国际先进水平智能检测系统,2分钟就能测出导弹故障,保证导弹百分百发射成功,避免当年美苏导弹升空瞬间爆炸引发悲剧的灾难之祸!这一技术让我军 导弹部队的战力得到大幅提升,当属世界独一无二,让俄美等国的专家集体失声,不知是因为中国的招牌武器导弹变得更强让他们忧心忡忡,还是中国突破了此技术 难关俄美专家无地自容了。 他33岁被破格提拔为教授,34岁当上博土生导师。然而,年轻的他,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担当起砺剑尖兵的重任: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大型复杂系统智能自动化潜在问题识别方法,建立了潜在问题分析理论;发现并解决了新型导弹武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缺陷,被誉为给战略导弹“把脉”的人,前不久,胡昌华荣立二等功。 把“望闻问切”浓缩进三寸芯片,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化测试系统. 在第二炮兵部队,导弹存在潜在问题或出现故障,过去往往由各路专家进行联合“会诊”、集体“把脉”。如今,这一传统方式已被二炮工程学院教授胡昌华发明的智能化测试装置所替代。 这种体积只有台式电脑大小的装置,使导弹测试这一复杂过程实现了智能化,从而使战略导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腾空瞬间爆成火球,如何“医”此“恶疾”? 导弹存在的潜在问题,是导致发射失败的罪魁祸首。 某国进行试验发射,导弹腾空瞬间爆成一团火球,高温射流使现场的数十名官兵当场殒命;某国发射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升空后突然爆炸,瞬间吞噬了几十个鲜活的生命…… 电脑屏幕上出现的这一幕幕充满悲剧色彩的画面,令刚刚成为博士后的胡昌华震惊不已。血的教训,使他陷入了深思:能不能用高新技术来“医治”这一“恶疾”,使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免遭这种灾难之祸? 1996年冬季,胡昌华开始了这项研究。两年间,他跑遍了驻地的图书馆、技术情报中心、科研院所,广泛收集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提出了基于定性仿真的智能自动化潜在问题分析理论,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潜在问题分析系统。 1999年12月,年仅33岁的胡昌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杨振宁给他颁奖 2001年8月,航天部某设计所和二炮共同对某新型导弹进行潜在问题分析。 胡昌华受领任务后,带领两名助手很快赶到北京。他们在招待所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好几天,用自己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潜在问题分析系统和从国外引进的 潜在问题分析系统,同时对某新型导弹武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把复杂的电路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分析路径数千条,对可能涉及潜在问题的上百条双 向通路进行验证排查,确定了这种型号武器设计上存在的多个潜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调整方案,被一一采纳。 近年来,他撰写的学术专着《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分析和设计》,申请了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防出版基金资助,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次印刷;他编着的《小波分析》理论着作先后4次印刷,连续4年被中国教育科研网列为优秀畅销书,被全国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选用。 2004年11月20日,胡昌华迎来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殊荣──在海南召开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着名科学家杨振宁把一项重要奖项证书颁发给了他。 课题在即将大功告成时“难产”了…… 2003年春,某导弹实验基地。总部、二炮和作战部队的30多位专家云集于此,他们将决定胡昌华研制的“某新型导弹测发控战场抢修系统”是否列装。 现场气氛十分紧张。胡昌华坐在设备前镇定自若地操作,动作娴熟。每隔两三分钟,他就清楚地报出了测试结果:“某触点接触不良,建议重新接插”“某电源开关故障,建议更换”…… 测试结果完全准确! 那天晚上,胡昌华彻夜未眠──正是因为在一次导弹发生故障而不得不推迟发射的事件,使他产生了研制“导弹测发控战场抢修系统”的想法。 为准确判断导弹控制系统每个器件的原理和程序,课余时间,胡昌华把自己反锁在实验室,如剥茧抽丝一样,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分析,一个技术参数一个技术参数地默记。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然而,课题在即将大功告成时“难产”了。2000年9月,凝聚着胡昌华巨大心血的样机研制出来后,在单机试验中顺利通过,可在抗震和低温综合测试中均出现异常。 问题出在哪里?一连好几天,胡昌华寝食难安。他决定:重新设计。经过上百次实验,国内第一套便携式“导弹测发控战场抢修系统”终于成功问世。 出席鉴定会的国内着名故障诊断专家一致认为,这个系统设计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冬,某部发射场,一枚银色利剑直指苍穹,进入待发状态。突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报告:某工作指示灯出现异常。现场专家组立即启用“导弹测发控战场抢修系统”进行“诊断”。瞬间,检查结果便显示出来:某模板出现故障,建议更换。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排除了隐患。 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怒吼,导弹腾空而起,准确射向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