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軍火黑幕下的美國霸權
送交者: 湯湯 2008年03月08日14:07:3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軍火黑幕下的美國霸權

2008年02月29日 作者:胡運動


  美國的軍火業崛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從羅斯福提出要把美國發展成為世界上“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後,美國的軍火生產迅速擴大起來。無數民用工廠改裝為生產軍需物資的工廠。從巨大的集團工業到鄉村的簡易車間,一切可用的廠房和機器設備都轉向軍工生產。汽車工業幾乎全都改為製造飛機、坦克、卡車、吉普車,其他輕工企業則製造機關槍、步槍、雷管、炮彈,化工企業則生產炸藥和梯恩梯。隨着各兵工企業大量使用新的製造技術,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發展到後來,凱撒工業集團在加里福尼亞的瑞池曼德造船廠每天可建造一艘自由艦,福特公司在密歇根紅河的飛機製造廠平均每小時就可生產一架B-24轟炸機。從1940年7月至1945年7月,美國總共生產了29.66萬餘架飛機、7萬多艘戰艦、八萬多輛坦克。二戰結束時美國的軍火出口幾乎占了全球的一半。1943年美國軍工業產值達375億美元,接近蘇聯(39億美元)、德國(138億美元)和英國(111億美元)三國軍工業產值之和。

  軍火業是真正的暴利行業,世界上其他任何行業都望塵莫及,其暴利程度甚至超過製販毒品。正因為暴利,誰都想涉足其間。二戰後期,美國的軍火業熱鬧非凡,真的像“世界兵工廠”一樣,吸引了來自美國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男女老少,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紛紛參與到這場空前絕後的軍火大生產、大貿易之中。當時的世界軍火市場供不應求,美國各軍火商只顧擴大生產規模,不斷增加軍火產量,根本不用擔心軍火的銷路問題,互相之間幾乎不存在競爭。此時的軍火業,可謂是“多出錢,多分紅;多出力,多回報。”軍火業也似乎成了全體美國人民的事業,個個賺錢,人人開心。二戰後,世界局勢逐漸趨於平靜,面對軍火市場日益凸顯的供大於求,美國軍火廠商們為各自的存亡展開了激烈競爭。在這場你死我活的競爭中,私有制下的“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現象暴露無遺。許多大軍火廠商被迫減產、轉產,千千萬萬的中小軍火商慘遭淘汰,只有少數軍火巨商倖存下來,美國軍火業呈現出了高度的集中和壟斷。

  高度的集中壟斷使美國的軍火業從二戰後期的“全民所有”,一下子變成了極少數大財團所有,冷戰結束後,這一現象更加明顯。據統計,僅1995年至1996年間,美國軍火企業兼併和合併就有15家以上。其中,1995年3月,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宣布合併。後來,新公司又兼併了洛拉爾公司的宇航電子系統和通用電氣公司的電子系統。這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軍火企業,占據了美國國防部採購預算的三分之一左右的訂貨。該公司控制了40%左右的世界戰鬥機市場,幾乎囊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業務。1996年8月,波音公司宣布出資31億美元收購羅克韋爾公司的防務和航天分公司。同年12月15日,波音公司又宣布與麥道公司合併,成為世界第二大軍火企業。1995年4月,雷神公司出資23億美元收購了大型軍用電子公司的電子系統公司,隨後又兼併了休斯電子公司和得克薩斯儀器公司。雷神公司兼併上述公司後成立了新的雷神公司,壟斷了美國空對空導彈的生產,成為世界第三大軍火企業。目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已經成為支撐美國經濟的五大軍火巨頭,無論其資產數額還是產品覆蓋領域在美國都處於壓倒性的壟斷狀態。但是,軍火工業的產值在整個工業產值的比例並未因此下降。因為二戰後美國軍火業從以往生產槍炮彈藥之類的常規武器,轉而向航空、航天、航海以及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發展。大家知道,軍用飛機、偵察衛星、航空母艦、巡航導彈哪一件不是價值連城,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有可能比過去一個普通兵工廠一年生產的槍炮和子彈的價值還要高得多。正因為如此,美國軍火工業產值在整個工業產值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仍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

  特別地,以高技術為主導的現代武器在生產設備和關鍵技術領域需投入比傳統武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例如,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研製的F-4戰鬥機的費用為3.34億美元,而70~80年代研製的F-15、F-18戰鬥機的費用達到21.4億美元,增長了5倍多。高成本之下必然是高價位。美國戰鬥機的價格,二戰末為10萬美元,60年代為100萬美元,80年代初為1000萬美元,而海灣戰爭中使用的F-15A-D為2100萬美元,F-15E為4350萬美元,F-117A隱形戰鬥機為1.1億美元,E-3預警機為1.5~2億美元,B1-B戰略轟炸機為2.5億美元。主戰坦克的價格二戰末為5萬美元,60年代初為10~20萬美元,80年代初超過100萬美元,而美國海灣戰爭中使用的M-1坦克為150~200萬美元,M1A1坦克為350~500萬美元。美國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愛國者”導彈和“戰斧式”巡航導彈的價格分別高達130萬美元和160萬美元。巡洋艦、驅逐艦的價格超過了3億美元,航母戰鬥群更是達到難以想象的90億美元。

  世界上年產值超過一億美元的企業為數不多,都可稱得上是大規模企業。可是,一架美式戰鬥機,或者30輛坦克,或者100枚導彈,價格就超過一億美元。對美國軍火商而言,只要有1架戰鬥機,或者30輛坦克,或者100枚導彈,擺在倉庫里賣不出去,造成的資金積壓將超過一億美元。一組航母戰鬥群沒賣出去,造成的資金積壓則高達90億美元。90億美元的每天銀行利息都超過百萬美元。二戰末期,瑞池曼德造船廠每天可建造一艘自由艦,福特紅河飛機製造廠平均每小時就可生產一架B-24轟炸機。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美國的軍事技術突飛猛進,生產效率更是一日千里。可想而知,如此高效率下,美國軍火商生產的軍火產品只要生產一天就會堆積如山;如此高成本、高利息下,美國軍火商的軍火產品只要滯銷一日就會債台高築。

  可是,軍火不能吃、不能穿,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一點用處都沒有。軍火唯一的用途是殺人,唯一的消費途徑是戰爭。更何況軍火消費基本上屬於集團消費,更多的是政府採購。軍火貿易必須在政府的直接參與下才能實現。美國雖然是一個高度私有化的國家,軍火的投資、生產和貿易也都是私有制。但在戰爭中,美軍自用的武器裝備一般都得通過國防預算,從財政拿出錢來向私有軍火廠商採購軍火物質。美國的軍火出口通常是以美國政府對外軍事援助的名義進行,由美國政府跟軍火進口方(進口國的政府或軍事組織)訂立協議,美國政府代理進口方統一向軍火廠商採購軍火。採購什麼樣的飛機、艦艇、車輛、坦克、槍炮、彈藥等軍火物質,採購誰家的軍火,只有五角大樓里的官員們說了算。在美軍自用的軍火問題上,採購的軍火數量和費用很大程度還要受國會的制約,政府的軍費預算必須經國會審議批准,否則就拿不到錢去實現其採購計劃。私有制的美國軍火企業如果在政府和國會中沒有自己的人,很難拿到國防部的軍火採購訂單。如此,只能官商勾結。

  長期以來,美國的軍火企業—政府—國會好比“鐵三角”一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左右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巨大的“軍火利益集團”。軍火企業通常在總統大選和議員選舉時,一擲千金,花巨資全力資助他們看中的候選人。2000年總統選舉中,小布什競選綱領中強硬的單邊外交政策,比戈爾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的富民強國政策更適合美國軍火商的胃口。小布什從軍火企業那裡籌集到的競選資金是戈爾的15倍。2002年中期議會選舉時,軍火企業的政治捐款總額為719萬美元,絕大多數參加競選的國會議員得到了軍火企業的資助。這些人當選後自然就充當了軍火企業在國會裡的代理人,成為軍火利益集團的一員。

  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小布什當選總統後,在政府組閣時不得不聽命於曾慷慨解囊資助他的軍火商,一大批跟這些軍火商有密切關係的人士被安插在政府要害部門任職。如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擔任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系統的智囊團——蘭德公司的董事長;副總統切尼的夫人也曾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領導層人物;財政部長奧尼爾也曾擔任過蘭德公司的董事長;空軍部長詹姆斯·羅奇是位退休准將,在此之前曾在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擔任要職;空軍副部長艾伯特·史密斯曾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副總裁;海軍部長戈登·英格蘭是通用動力公司副總裁。由此可見,美國軍火利益集團在美國內政與外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對美國的軍事與安全政策具有重要影響。美國的政治變成了“軍火政治”,整個美國完全處在軍火利益者的統治之下,一切政策不得不服從和服務於軍火利益。對於美國的軍火利益者而言,什麼樣的政策有利於美國軍火業的發展,他們就表示支持;誰能讓美國的軍火業振興,使他們從軍火買賣中賺得的錢多,他們就擁護誰。

  在如此高比例、高效率、高成本、高利息的重重壓力之下,唯利是圖的美國軍火商又怎麼能容忍世界太平呢?一旦天下太平,大家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美國的軍火賣不出去,結果是美國的軍火生產企業紛紛倒閉,軍火貿易商全部下崗,軍火投資商(如銀行)血本無歸,軍火行業的職工統統失業,美國經濟徹底崩潰。這樣的情況下,唯一能拯救美國經濟的只有戰爭!正因為如此,美國軍火商們才不惜一切代價在政府安插其代理人及資助官員競選,從而達到壟斷美國政治的目的,進而操縱美國政府不停地在世界上策劃戰爭、挑起戰端、發動戰爭。從這點來說,美國霸權就是軍火黑幕下的霸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F-22
2007: 宣布台灣獨立是阿扁的唯一選擇
2006: 閒話世界大國 (1)
2006: 從台海危機看中美高層次的政治較量
2005: 特首交椅,坐者低能
2005: 南方朔: 兩岸問題的終極悲觀性
2004: 解讀胡溫治港觀點
2004: 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的國際背景
2003: 驚心之旅:我在朝鮮的三天三夜 (1)
2003: 中國日本誰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