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feiyang:尼可萊的小提琴炫技
送交者: feiyang 2007年05月10日07:42:17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棒極了!尼可萊的小提琴炫技


BRAVO!
Virtuoso and Romantic Encores for Violin


尼可萊•齊奈德 (Nikolaj Znaider, 1975 -- ) 出生在丹麥的一個波蘭和以色列血統的家庭,曾就讀於丹麥皇家音樂學院,1992年獲得卡爾尼爾森國際小提琴大獎冠軍,被人們寄予無限厚望,一代小提琴大師梅紐因曾讚譽他,“齊奈德對於小提琴的精準駕馭與樂曲的細膩詮釋,令人不禁重溫起那些小提琴大師輝煌燦爛、而今已不復的時代。”

尼可萊使用的是一把1732 年製造的 Del Gesu 名琴,這裡首先欣賞的是他演奏維尼亞夫斯基 (Henryk Wieniawaki, 1835 -- 1880)的《D 大調華麗波蘭舞曲》,維尼亞夫斯基是波蘭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他曾為小提琴譜寫了四首《華麗波蘭舞曲》,均需要巧奪天工的精妙演奏技巧,這首《D 大調華麗波蘭舞曲》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以下摘自音樂CD 上的介紹,

“本曲具有波蘭舞曲所固有的3/4 拍子,曲式為三段體,在一小段波蘭舞曲節奏的引子之後,顯示出跳躍性十分劇烈的、像迸發出火花一般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充滿光彩和力度;樂曲的中間部轉為B 小調,類似娓娓細說般的語氣,優美動聽而又帶有一點憂鬱色彩的第二主題出現,造成與第一主題迥然不同的、平靜而又灰暗的氣氛;不過,樂曲很快又回到第一主題,以熱情而又蓬勃的情緒結束全曲。”

Polonaise de Concert in D, Op.4


在CD前言,尼可萊這樣寫道,
“這張專輯式一份禮物,獻給我神秘的情人、我的摯愛 -- 樂器皇后小提琴。我的一生幾乎都被她吸引,她是我敏感而忠實的伴侶,在這個瘋狂的世界,只有她是我的唯一永恆。”

幾分燥熱的北京,品讀梅紐因的讚譽、尼可萊的心聲,心中有同感,也有幾分無奈,但低落的感覺心緒可以被一本書從容帶走,這就是宗白華的《美學散步》。

2006年是一代美學大師宗白華(1897 -- 1986)誕辰110年紀念,上海人民出版社再一次出版了《美學散步》,並在作品中配以相關的繪畫、雕塑等作品,簡短的重版說明表達了人們對宗白華先生的敬意,

“…對於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着藝術靈性和詩情、深的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難以再現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裡,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世界性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們以這方面的啟迪。我們懷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們品味着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

《美學散步》是我個人認為的必讀之作,聆聽音樂,精讀好書,讓我們在尼可萊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的Vocalise 優美琴聲中,一齊品味其中的一道靈光。:-)

Vocalise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選自宗白華的《美學散步》

  周濟(止庵)《宋四家詞選》裡論作詞云:“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既成格調,求實,實則精力彌滿。”

  孟子曰:“充實之謂美”。

  從這兩段話里可以建立一個文藝理論,試一述之。

  一切生活部門都有技術方面,想脫離苦海求出世間法的宗教家,當他修行證果的時候,也要有程序、步驟、技術,何況物質生活方面的事件?技術直接處理和活動的範圍是物質界。它的成績是物質文明,經濟建築在生產技術的上面,社會和政治又建築在經濟上面。然經濟生產有待於社會的合作和組織,社會的推動和指導有待於政治力量。政治支配着社會,調整着經濟,能主動,不必盡為被動的。這因果作用是相互的。政與教又是並肩而行,領導着全體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政教合一,政治的領袖往往同時是大教主、大祭師。現代政治必須有主義做基礎,主義是現代人的宇宙觀和信仰。然而信仰已經是精神方面的事,從物質界、事務界伸進精神界了。

  人之異於禽獸者有理性、有智慧,他是知行並重的動物。知識研究的系統化,成科學。綜合科學知識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觀、人生觀,就是哲學。

  哲學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間表達我們情緒中的深境和實現人格的諧和的是“美”。

  文學藝術是實現“美”的。文藝從它左鄰“宗教”獲得深厚熱情的灌溉,文學藝術和宗教攜手了數千年,世界最偉大的建築雕塑和音樂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學作品也基於偉大的宗教熱情。《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 《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

  文藝從它的右鄰“哲學”獲得深雋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使它能執行“人生批評”和“人生啟示”的任務。

  藝術是一種技術,古代藝術家本就是技術家(手工藝的大匠)。現代及將來的藝術也應該特重技術。然而他們的技術不只是服役於人生(象工藝)而是表現着人生,流露着情感個性和人格的。

  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着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藝里。然而文藝不只是一面鏡子,映現着世界,且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形相創造。它憑着韻律、節奏、形式的和諧、彩色的配合,成立一個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這宇宙是圓滿的、自足的,而內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並立而無愧。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政治的意識上面,它要有土腥氣,要有時代的血肉,縱然它的頭須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

  文藝境界的廣大,和人生同其廣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這是多麼豐富、充實!孟子曰:“充實之謂美。”這話當作如是觀。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聖,獨立於萬象之表,憑它獨創的形相,范鑄一個世界,冰清玉潔,脫盡塵滓,這又是何等的空靈?

  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先談空靈!

一、空靈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着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蘇東坡詩云:

   “靜故了群動,
    空故納萬境。”

  王羲之云:

   “在山陰道上行,
    如在鏡中游。”

  空明的覺心,容納着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靈。所以周濟說:“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着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

  所以美感的養成在於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舞台的簾幕,圖畫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築的台階、欄干,詩的節奏、韻腳,從窗戶看山水、黑夜籠罩下的燈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離化、間隔化條件下誕生的美景。

  李方叔詞《虞美人》過拍云:“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

  李商隱詞:“畫檐簪柳碧如城,一簾風雨里,過清明。”

  風風雨雨也是造成間隔化的好條件,一片煙水迷離的景象是詩境,是畫意。

  中國畫堂的簾幕是造成深靜的詞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詞中常愛提到。韓持國的詞句:

   “燕子漸歸春悄,
    簾幕垂清曉。”

  況周頤評之臼:“境至靜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靜而見深。”

  董其昌曾說:“攤燭下作畫,正如隔簾看月,隔水看花!”他們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

  然而這還是依靠外界物質條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還是心靈內部方面的“空”。司空圖《詩品》裡形容藝術的心靈當如“空潭瀉春,古鏡照神”,形容藝術人格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神出古異,淡不可收”。藝術的造詣當“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藝術空靈化的基本條件。歐陽修說得最好:“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家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動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閒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蕭條淡泊,閒和嚴靜,是藝術人格的心襟氣象。這心襟,這氣象能令人“事外有遠致”,藝術上的神韻油然而生。陶淵明所愛的“素心人”,指的是這境界。他的一首《飲酒》詩更能表出詩人這方面的精神狀態: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愛酒,晉人王蘊說:“酒正使人人古遠。”“自遠”是心靈內部的距離化。

  然而“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才能悠然見南山,並且體會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見藝術境界中的空並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獲得“充實”,由“心遠”接近到“真意”。

  晉人王薈說得好:“酒正引入著勝地”,這使人人自遠的酒正能引人著勝地。這勝地是什麼?不正是人生的廣大、深邃和充實?於是談“充實”!

二、充實

  尼采說藝術世界的構成由於兩種精神:一是“夢”,夢的境界是無數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無比的豪情(如音樂)。這豪情使我們體驗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廣大的複雜的糾紛;“悲劇”是這壯闊而深邃的生活的具體表現。所以西洋文藝頂推重悲劇。悲劇是生命充實的藝術。西洋文藝愛氣象宏大、內容豐滿的作品。荷馬、但丁、莎士化亞、塞萬提斯、歌德、直到近代的雨果、巴爾扎克、斯丹達爾、托爾斯泰等,莫不啟示一個悲壯而豐實的宇宙。

  歌德的生活經歷着人生各種境界,充實無比。杜甫的詩歌最為沉着深厚而有力;也是由於生活經驗的充實和情感的豐富。

  周濟論詞空靈以後主張:“求實,實則精力彌滿。精力彌滿則能賦情獨深,冥發妄中,雖鋪敘平淡,摹繪淺近,而萬感橫集,五中無主,讀其篇者,臨淵窺魚,意為魴鯉,中宵驚電,罔識東西,赤子隨母啼笑,鄉人緣劇喜怒。”這話真能形容一個內容充實的創作給我們的感動。

  司空圖形容這壯碩的藝術精神說:“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返虛入渾,積健為雄”。“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是有真宰,與之浮沉”。“吞吐大荒,由道反氣”。“與道適往,著手成春”。“行神如空,行氣如虹!”藝術家精力充實,氣象萬千,藝術的創造追隨真宰的創造。

  黃子久(元代大畫家)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

  他這樣沉酣於自然中的生活,所以他的畫能“沉鬱變化,與造化爭神奇”。六朝時宗炳曾論作畫云:“萬趣融其神思”,不是畫家這豐富心靈的寫照嗎?

  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倪雲林畫一樹一石,千岩萬壑不能過之。惲南田論元人畫境中所含豐富幽深的生命說得最好:

  “元人幽秀之筆,如燕舞飛花,揣摹不得;如美人橫波微盼,光采四射,觀者神驚意喪,不知其何以然也。”“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種靈氣。惟其品若天際冥鴻,故出筆便如哀弦急管,聲情併集,非大地歡樂場中可得而擬議者也。”

  哀弦急管,聲情併集,這是何等繁富熱鬧的音樂,不料能在元人一樹一石、一山一水中體會出來,真是不可思議。元人造詣之高和南田體會之深,都顯出中國藝術境界的最高成就!然而元人幽淡的境界背後仍潛隱着一種宇宙豪情。南田說:“群必求同,求同必相叫,相叫必於荒天古木,此畫中所謂意也。”

  相叫必於荒天古木,這是何等沉痛超邁深邃熱烈的人生情調與宇宙情調?這是中國藝術心靈里最幽深、悲壯的表現了罷?

  葉燮在《原詩》裡說:“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詩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於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於前者也。”

  這是藝術心靈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無不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真力彌滿”,則“萬象在旁”,“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王羲之詩)。

  總上所述,可見中國文藝在空靈與充實兩方都曾盡力,達到極高的成就。所以中國詩人尤愛把森然萬象映射在太空的背景上,境界豐實空靈,象一座燦爛的星天!

  王維詩云:“徒然萬象多,澹爾太虛緬。”

  韋應物詩云:“萬物自生聽,大空恆寂寥。”

                    (原載《文藝月刊》1943年第5期)

原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特殊的日子學唱鄧麗君的-南海姑娘
2006: 【母親節·紀念鄧麗君】《媽媽的歌》BY
2005: 老風扇;懷念沂河水
2005: 蒙着紅布的吶喊——接近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