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悲絲》。墨子看到潔白的絲被染成不同顏色,感傷世人隨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猶如潔絲染色,失去本來面目。曲意深刻,音韻悲愴。 伯俞泣杖,墨翟悲絲。 【呂注】:伯俞泣杖:漢韓伯俞性至孝,嘗有過,母親杖打他,他哭泣說:往者杖嘗痛,知母健康: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 墨翟悲絲: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人稱墨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五入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治國亦然。”此作墨翟悲絲,通稱悲染。 【哀箋】:“悲絲”見於《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夏桀染於干推哆,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厲王染於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 古琴曲《墨子悲絲》,現存最早見於明末楊掄所撰《伯牙心法》琴譜(1609)。此曲音調悠揚,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種潔己自愛的感慨之情。為廣陵琴派四大操之一。 《蕉庵琴譜》題解:按此曲乃梁惠王時人墨翟所作也。翟出行,見素絲,而悲曰:人湛然同於聖體,為習俗所移。蓋猶絲體本潔也,為五色所染,本同末異,清濁懸殊,人不可不慎也。審音君子能因樂而繹其旨,以墨子之悲自悲,則思所以置身於清白者,自不能已矣。寧獨聽其節奏之音哉?』是如“正人君子,觚稜難近”。 《五知齋琴譜》中該曲的『後記』:『《墨子》之奇,其節奏出乎意外,乃浙與中州之派也。然熟派亦尊之久矣。撫弦者當知曲中之抑揚起伏,實有敲金戛玉之聲,枕石漱流之致。而一種悽然感慨,潔己自愛之懷,隱隱吐出,傳之指下,誠為曠世之奇調。但必用熟派作主加以金陵之頓挫,蜀之險音,吳之含蓄,中浙之綢繆,則盡得其旨而眾妙歸焉矣。餘從髫年習之,亦未盡其秘奧,今參考揣摩,嘔盡心血,方為全美,以俟後之君子,庶幾有可採擇耳。』這裡僅琴派,便提到浙、中州、熟、金陵、蜀、吳等。顯然,同一琴曲各派是有區別的,而琴譜編撰人主張一首琴曲可以廣參各派以求『全美』的觀點,也是很鮮明的。編撰者在這裡既承認不同流派的客觀存在,又強調了各流派間相互借鑑的必要性。另外,也可看出編撰者於此曲之用心,是『參考揣摩,嘔盡心血』,認為已臻『全美』,是琴曲中較成熟者。(z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