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關於三位一體的爭論: 都是人在解釋
送交者: KKR2OO3 2005年09月04日18:41:20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一、爭論的背景

三位一體爭論的興起

  三位一體的爭論,就是亞利烏與阿他那修間之爭論,這爭論於此達於高潮,並有其根源。正如我們見到的早期教父,關於三位一體並無清晰的觀念,他們有些人以為道(Logos)是非位格的理性,在創造的時候成為有位格者;而另一些教父則認為道是有位格的,並且與父神同永遠,享有神的本質,然而卻將從屬於父的性格歸予道。在他們的辯論中,聖靈並沒有占什麼重要的地位,只有論到救贖的工作應用在信徒心中與生活中的時候,才提到聖靈,他們認為聖靈不僅從屬於聖父,也從屬於聖子。特土良是頭一個清楚說到神三位一體的人,並且支持這三位在本體上的聯合,但是他也未能達成三位一體教義清楚的陳明。

  此時,神格唯一論(Monarchianism)來了,強調神的合一性與基督真正的神性,其中含有對真正三位一體意義的否認。在西方教會中,有特土良與西波利達(Hippolytus)間的意見不合,而在東方教會中則有奧利金給予以上二者嚴重的打擊。他們維護三位一體的信仰,正如使徒信經中所透露的,但是奧利金就三位一體教義的言論與解釋,則也並不十分令人滿意。他堅稱聖父與聖子有屬神的位格,但未能提出聖經有關於神性中三位格與一個本質之間關係的經文。奧氏雖然是藉着引用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關係的第一人,但是他卻也說,本質上第二位還是從屬於第一位的,而聖父、聖子間的交通,只能用神性的第二種類來交通,這第二種類可以稱之為神(Theos),但不能稱之為唯一的神(Ho Theos)。奧氏有時候稱聖子為次等的神(Theos Deuteros)。這是奧利金三位一體教義中最基本的缺點,並為亞利烏鋪下了道路。另外一個比較次要的缺點,是在他的辯論中發現的,那就是子之生出,並非父神的必要作為,乃是出自父神主權的旨意,然而他卻小心翼翼地沒有提出暫時持續的觀念。在其有關聖靈的教義上,離聖經的教訓還是太遠,他不但將聖靈從屬於子,而且也將聖靈當作由子所創造的事物。在奧氏的言論中,似乎有一處說到聖靈是受造之物。

二、爭論的性質

1、亞利烏與亞利烏派

  三位一體的大爭論,往往被稱為亞利烏派之爭論,因為是亞利烏反三位一體所引起的。亞氏為亞利山大里亞的長老,是一位頗具才華的辯論家,但在靈性上卻非常膚淺,他主要的思想、觀念是屬於神格唯一派一神論的原理,那也就是說,只有一位神,他不是被生下來的,也沒有源始,也沒有存在之始。亞氏將潛在神裡面,也僅為神能力的道,與聖靈或最終成為肉身的道之間加以區分,而後者是有起頭的:他是為父所生,用亞利烏的語法,基督只僅僅等於是被造的。他在創造世界以前被造出來,就是為了這個理由,基督的本性不是永遠的,也沒有神的本質,是一切受造物中最偉大、最初的,藉着他世界才被創造,同時他也是易變的,因為他預見的功德被神所揀選,也想到他未來的榮耀,被稱為神的兒子,也由於他被神認為義子,所以他才能受人的崇敬。亞利烏從聖經中所找到的章節,似乎是說聖子次於聖父,來支持他的見解,即如箴8:22(在七十士譯本中)、太28:18、可13:32、路18:19、約5:19、14:28、林前15:28。

2、對亞利烏派的反抗

  (1)阿他那修的勢力

  亞利烏首先受到他自己的主教亞利山得的反對,亞利山得為聖子的真神性據理力爭,同時主張由父生出永遠之子的教義。然而亞利烏真正最大的敵對者,是他教區中的大主教阿他那修,阿氏在教會歷史中,被證明為一堅強不屈不撓的真理鬥士。西波爾說到阿他那修的偉大能力,在於下面的三件事,即:(a)他偉大堅定不移的性格;(b)他有一穩固的根基,那就是他堅持神合一的觀念,保守他不至於與當日最流行的從屬觀念同流合污;與(c)他用正確的方法教導人承認基督位格的性質與意義,他覺得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神聯合。

  (2)阿他那修論聖父與聖子之關係

  阿氏特別強調神的合一性,並堅持在三位一體教義的解說上,不得影響此合一性。雖然說,聖父與聖子是屬於同一的,是屬神的本質,但在基本的神性上是沒有區分的,並且若說有次等的神,那是非常錯誤的說法。雖然阿氏非常着重神的合一性,但他也承認在神性中有三個不同的位格。他拒絕相信亞利烏派所說,聖子是在創立世界以前造的,並且主張聖子獨立,永遠位格上的存在。同時,他牢記神性中的三位格並非是分立的,若是這樣的話,將導致多神主義。根據阿氏來說,神的合一性以及在他本性中的區分,最好是用“本質上的一體”一詞來表明,這就清楚地說明,聖父與聖子是同質的,但也暗示二者或許在其他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在聖父與聖子的生存方面。阿氏正如奧利金一樣,教導聖子是由父所生的,但是卻與奧利金的主張有所分別,阿氏描述此生出乃如神的內在作為,因此是必要的與永遠的作為,並非要依賴聖父主權旨意的作為。

  默感阿他那修,並決定他神學見解的,非僅由於邏輯上一致地要求,在他對真理解說的主要因素,乃在於宗教的主要信念。他的神學教義是自然而然地從他的拯救論信仰上產生的,他的根本立場是主張,要與神聯合就必須得救,除了他本身是神的那一位之外,沒有一個受造之物能叫我們與神聯合,因此西波爾說:“如果基督是神,他來到人間,就是神來到人間,那麼藉着他我們才能與神有交通、罪得赦免。他把真理以及永生,確定地帶給世人。”(教義史,卷一,211頁)

三、奈西亞會議

  為了解決此爭端,於主後三二五年召開了奈西亞會議。會議中討論的問題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可用一句簡單的話表明,即亞利烏派拒絕永遠生出的概念,而阿他那修卻堅稱此點。亞利烏派說,聖子是從無中被創造出來的,而阿他那修主張,他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亞利烏派主張,聖子與聖父並非是同質的,而阿他那修堅稱,他是與父同質的(homoousios)。他在爭論的雙方之外,還有一個較大的中間派,即優西比烏所領導的,構成了中間派中的較大多數。優西比烏是教會中最有名的歷史家,此派又稱為奧利金派,因為他的思想是來自奧利金的原理。

奈西亞會議及其決定

  奧利金派傾向於亞利烏派,反對聖子與聖父同質的教義。該派事先由優西比烏起草了一項聲明,在此聲明中除了上述之外,一切都與亞利山得與阿他那修相同,並建議用似質(homoiousios)一詞代替同質(homoousios),以此教導說,聖子與聖父有相似的本質。經過相當的辯論之後,皇帝最終運用他的權威,傾向阿他那修派,因而獲勝。會議就所爭論之點,採納了下列的聲明:“我們相信一位神,就是全能的父,有形與無形之物的創造者。又信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是生出而非被造,是與聖父同質(homoousios)。”等等。這是一個非常清析的聲明。“同質”一詞,除了聖子的本質與聖父相同以外,不能謬解作其他的意義,這樣,就把聖子放在與聖父相等的地位上,並非被造者,乃承認他本身就是神。

四、奈西亞會議爭論的後果

1、不圓滿的會議決定

  會議的決定並沒有止息爭端,只是成為爭端的開始。會議的決定是由於皇帝高壓手段的結果,未能達成圓滿,而且平息的期間也不太確定,使得基督教信仰的決定,似乎在於皇帝的善變與宮庭中的謀算。阿他那修本人雖然得勝,但對於此種解決教會爭論的方法,也深表不滿,他寧可藉着辯論的威力來說服對方。結果清楚證明,皇帝態度的改變,影響着結論的改變,占優勢的一派可能立刻受到挫敗,這在以後的歷史中是履次發生的事。

2、半亞利烏派在東方教會中暫時的興盛

  奈西亞會議後期的三位一體爭論中的偉大人物,就是阿他那修,他是當代的一位偉人、傑出的學者,擁有堅強性格的一位,他也是一位為他的信念有勇敢抱負的人,隨時準備為真理受難。此時的教會,逐漸歸屬於亞利烏派,皇帝也隨風傾倒過去,所以當時有一句通俗流行的話說:“一個阿他那修抵抗全世界。”這位神的忠實僕人,五次被放逐,其職位由一些不配的阿諛者所取代,他們為教會帶來了奇恥大辱。

  (1)對奈西亞會議決定的反抗

  對於奈西亞信經的反抗,分為不同的幾方面。甘寧漢說:“比較更兇悍、更誠實的亞利烏派說,聖子是非本質的(heteroousios),是屬於與神完全不同的本質;又有的人說,他不象父神;又有些人說(一般認為是半亞利烏派者),他是有與父相似的本質(homoiousios);但是他們卻都異口同聲的拒絕奈西亞信經中所說的,因為他們反對奈西亞信經中聖子真正神性的教義。”(歷史神學,卷一,290頁)半亞利烏主義在東方教會非常盛行,然而西方教會在此問題上采不同的見解,並且忠於奈西亞會議的決定。這在以下的事實上得到了說明,那就是東方教會受到奧利金從屬主義(subordinationism)的影響,意即聖子是在聖父之下的主義;而西方教會多受特土良的影響,並發展出一種神學,與阿他那修的主張趨於一致。然而除此之外,西方教會與東方教會之間的抗衡,也需予以檢討。當阿他那修從東方教會被放逐的時候,他受到西方教會的歡迎,其中羅馬會議(主後三四一年)與撒底迦會議(Sardica 主後三四三年),都無條件地贊助他的見解。

  (2)安吉拉之馬賽路(Marcellus of Ancyra)

  由於馬賽路在西方教會晉升為奈西亞神學的健將,因而導致阿他那修思想活動的逐漸沒落。馬氏又重回到神性中永遠地與非位格的道之間的古老區分上,此非位格的道,意即在創造之工上顯明為神的能力,而此道在道成肉身時成為一位格。馬氏否認“生出”(generation)一詞可以用在先存的道上,因此把“神的兒子”這名詞,僅限於成肉身的道上;並且主張在他道成肉身生活的末了,這個道(Logos)要回到他在創造世界以前與父神的關係。馬氏的學說,明顯是屬於奧利金派或優西比烏派的見解,如此成為加深東西教會分裂的工具。

  (3)協調的努力

  為了挽救分裂,曾有多方面的努力。在安提阿所召開的會議中,接納了奈西亞的定義,雖然有兩項重要的例外。他們堅稱,“似質”並子之生出,是由於父之旨意的作為。當然這不能滿足西方的教會。以後,又有其他的總會及會議,在這些會議中,優西比烏派要求西方教會不承認阿他那修的見解,並另起草一折衷派的信經,均遭失敗。後來,康士坦丟斯登基,用一種狡猾的手段及勢力,強迫西方教會主教在亞勒爾與米蘭的會議上,與優西比烏派站同一陣線。

3、潮流的轉變

  (1)反抗的受阻

  不正當運動的得勝,再次證明此為一件危險的事,這事實上是反奈西亞派的症侯。這一派的中間分子,就是主張三位一體中之第二位不是生出來的,他們一旦解除了外部的壓力,就顯露出內部的不合,這是非常明顯的事。亞利烏派與半亞利烏派並不相投合,後者並無組織上的合一,在三五七年的舍米安會議(Council of Sirmium)上,他們就想將各派聯合起來,將本質、同質與似質等名詞丟在一邊不加理會,認為這三名詞並非是人的知識所能及。為求解決這件事,深感棘手,至此亞利烏派原形畢露,就逼迫保守的半亞利烏派進入奈西亞陣營。

  (2)加帕多加三教父

  此時新興的奈西亞派,為奧利金學派的弟子所組成,但對真理更完全的解釋,則有負於阿他那修與奈西亞信經。其中主要的人物就是加帕多加的三位教父,巴西流、尼撒貴格利,以及拿先斯貴格利。他們看出,使用本質(ousia)與位格(prosopon)等名詞,是導致誤解的根源,因此禁止用它們來指明聖父與聖子位格上的本質(personalsubsistence) 他們又想出一個方法不走阿他那修的路線,即不走在神裡面有一個本質(本體)的路線,這三位教父思想的出發點則集中在神性中的三個位格上,並企圖將此三位格置於神本質的觀念中。二貴格利將神性中的三位格與神性的關係比作三個人與一般人類間之關係。正因為他們強調神性中的三位格,所以他們才使奈西亞有關三位一體的教義,脫離了在優西比烏派眼中所看見的撒伯流主義的色彩,這樣一來,道(Logos)的位格就得到了充份的保障。同時,他們三人極力主張三位格在神性中的合一性,並多方予以說明。

4、關於聖靈的爭辯

  關於聖靈的早期見解

  雖然關於這題目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表露出來,但到目前為止,聖靈還沒有受到廣泛的注視。亞利烏主張,聖靈是由聖子所產生的頭一個受造者,此觀點與奧利金的非常符合,而阿他那修則堅稱,聖靈與聖父是同質的,但是奈西亞信經則僅包括一不確定的說明:“我信聖靈。”至於加多帕多加教父則跟隨阿他那修,強烈主張聖靈與聖父的同質。在西方教會有聖希拉流(Hilary of Poitiers),主張聖靈是為幫助人尋求神深奧之事,所以不可能沒有屬神的本質。康士坦丁堡的主教馬西頓紐斯(Macedonius)則發表了一完全不同的見解,他聲明聖靈是被造的,從屬於聖子;但他的見解被認為是異端,而其從者被人稱作“反聖靈派”(Pneumatomachians)。主後三八一年,在康士坦丁堡大會席上,宣布承認奈西亞信經,並在拿先斯貴格利指導下,接受有關聖靈的下列信條:“我們信主聖靈,是生命的賜予者,是從父而出,與聖父、聖子同得榮耀,並藉先知發言。”

5、聖三位一體教義的完成

  (1)聖靈由聖子而出

  康士坦丁堡會議的聲明中,有兩點並不完善,令人不得滿意:(1)“同質一詞未能使用,所以聖靈與聖父是屬於同一本質的關係沒有說出;與(2)聖靈與其他二位格之關係未能確定。聲明中寫着說,聖靈由聖父而出,但這裡沒有確定也沒有否認聖靈也是由聖子而出,在這一點上沒有完全的一致性;若說聖靈只從聖父而出,這似乎是否認聖子與聖父在本質上的相同(Essential Oneness):若說聖靈也是從聖子而出,那麼似乎又將聖靈置於依存聖子的地位上,並對聖靈的神性加以侵犯。阿那他修、巴西流與尼撒貴格利堅稱,聖靈由聖父而出。但並不反對聖靈也由聖子而出的教義;而伊比法紐與馬賽拉斯也贊同此教義。

  一 般西方教會都主張聖靈是由聖父與聖子而出;在主後五八九年的托理多會議(Synod of Toledo)上,又加上了“和子”(fileoque)二字。東方教會則有大馬色約翰提出聖靈教義最終的信條,根據他所說,只有一個屬神的本質與三位格,而這三個位格被認為是神性中的實體,並不象三個人彼此間的關係。除了他們存在的方式外,神一體中的三位,不論從哪方面說都是合一的,而聖父的特性是“非生的”(non-generation),聖子是“生出的”(generation),聖靈則是“發出的”(procession)。三位格彼此間的關係,被描述為一互通的關係,並沒有混雜不清。大馬色約翰雖然極其反對從屬主義,但他仍然說到聖父為神性之源,並說聖靈是藉着道由父而出,這依舊是希臘從屬主義的遺物。東方教會從未採取托理多會議所附加的“和子”二字,這也是東西教會分離的主因。

  (2)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

  西方教會有關三位一體的觀念,在奧古斯丁的巨著《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中,達於最終的階段。奧氏也強調本質上的合一與位格上的三分,說三位中的每一位都擁有全本質,並與本質是同一的,且與位格中的其他二位也是同一的。聖父、聖子、聖靈並不像我們世間的三個人,只擁有出生人性的一部份;此外,三者不能缺一而獨立,即父不能沒有子,子不能沒有父,聖靈不能沒有子和父,他們中間有相依存的關係。每一位都有屬神的本質,但具有不同的觀點,如使之生出、生出的,或者說由感化而存有的,這三位格之間,有一種互通、互住的關係。以“位格”一詞來指明三位之間彼此的關係,不能令奧氏滿意,但他仍然繼續使用,正如他所說:“我用這詞句,並不是為了表明三者間之關係,乃是為了不甘寂寞。”論到三位一體這一方面的觀念,聖靈自然是由聖父而出,但也是由聖子而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就業前景黯淡 如何捕捉光明?
2003: 中國中產階級的生意與生活 (ZT)
2002: 應付未來戰爭中國積極培養電腦“網絡戰
2002: 貓在一九七九年失蹤 (by X.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