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逼死了蔣國兵博士 |
送交者: dddddd 2006年07月31日16:01:27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清華大學高材生、美加雙料博士蔣國兵跳橋自盡的悲劇,再一次震驚華人社區。在許多人看來他的死似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擁有讓許多人想都不敢想的雙料博士學位,儘管暫時還沒有工作,可生活也未到窮途末路,一個智商絕對在大多數人之上的人,難道情商竟如此之低?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且讓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蔣博士的角度想一想。他是出生在湖北的鄉村,那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而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蔣博士的父親又是村裡的一校之長,更懂得知識的可貴。當金榜提名、魚躍龍門的時候,不僅意味着自己會永遠地走出農村,更是在光宗耀祖、光耀門庭。 當你肩上承載着全家人,或者全宗族、全村人的希望的時候,你會不會拼了命的去讀書?有志氣的年輕人是會這樣做的。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中國成績最好的高中,不是出在教育條件最優厚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往往是出在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要知道中國的大學錄取分數線不是劃一的,大城市要比小地方低得多,否則大城市的學生就別想進重點大學。在國內,提起任何一個小市鎮或縣城的“一中”,就知道一定是名校。 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中,蔣國兵能成為全省的理科狀元,這說明他絕對是一塊讀書的料。事實也證明如此,他後來也是清華的高才生,還是清華最年輕的副教授,然後又讀了美國的博士,這一路走來,他都沒有令自己和家人失望。當他來到加拿大,一時找不到工作,這沒什麼,他可以到油漆廠打工,因為他知道這只是暫時的,別人也是這樣過度的。為了達到做專業工作的目標,他可以再改行,再讀書,這時他的心中還是有希望的。 當擁有兩個博士學位,還面臨找不到工作的時候,難道要他再去讀第三個博士嗎?當人心中有一個目標的時候,他能為此忍受很多苦難,如果連目標都沒有了,那就是徹底的絕望。 你或許會說,他可以繼續找專業工作,直到找到為止。說永遠比做容易。找過專業工作的人都知道,找工作的過程本身就似一個煉獄,當你一次次地滿懷希望,又一次次地被拒或永遠都杳無音信的時候,你必須要具備極強的神經才能面對。 儘管蔣國兵是雙料博士,但第一個博士是冷門,第二個是半路出家,又沒有加拿大工作經驗,加上移民本身所面對的語言、文化的障礙,要做到與博士相應的職位,談何容易。要做比博士要求低的職位,他又是資力過高(overqualified)。或許在求職的過程當中他早已經陷入了抑鬱。 有人說,他為什麼不回國?我想,他有他的理由,否則他拿了美國的博士學位回國之後,就不會最終又來到加拿大。又有人說,他為什麼就是死也不能去打工?筆者曾聽一位與蔣國兵有着類似成長背景的朋友說過:“我從小那麼用功地讀書,家裡為了供我讀書付出了那麼多,就是為了我今後不再做體力活,如果我到加拿大就只能去打工,這曾經一切的付出對得起誰?我怎會甘心?” 心理學的說法,人活着最深層次的需求不是物質,而是被認可。蔣國兵曾經是湖北天門人的驕傲,你讓他一個雙料博士在加拿大打工,而他的同窗或同事卻一個個功成名就,你讓他有何臉面去見江東父老? 不要說中國人就是好面子、愛攀比,沒辦法,我們從小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這在中國人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換個學術名詞,這是中國人的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心理現象”。我們缺乏自我內部參照比較,往往是用外部參照來介定自我的價值。 我們不象加拿大的孩子們一樣,在幼稚園時,老師就告訴你:你是一個獨特的人,沒有人能夠代替你,你的獨特性就是你的價值所在。因而你會對自我有足夠的信心,過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的幸福,不用去管別人的想法。 我們的文化不是這樣的,從上學的那天起,老師就會用成績名次和紀律表現為學生做比較。從此,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也學會了自覺或不自覺地與人做比較。我們的自信是來自於自己比他人強,而不是來自於對自己本身價值的認識。 讀書是被我們用來作為改變命運的一種手段而非對知識的真正興趣和求索。我們讀書不怕苦,然而要真正的做好一件事情,除了努力之外,還需要發自內心的熱情和天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的數學水平普遍比西方人高,卻並沒見出幾個偉大的數學家。 今天,作為移民我們又成了被邊緣化的一群。我們又再次將讀書作為改變我們下一代命運的手段,因而華裔狀元又在國外層出不窮。他們今後又經得起挫折與失敗嗎?(星星生活)
|
|
|
|
實用資訊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尋找投資理財顧問--我的親身經歷(三) | |
2004: | 尋找投資理財顧問--我的親身經歷(二) | |
2003: | 西爾維婭.普拉斯:尼克與燭台[譯詩] | |
2003: | 昨天在紐約中國銀行唐人街分行非常不愉 | |
2002: | 凹凸幫 | |
2002: | 分居但常往來 上海人家邁入“後距離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