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蛙詩》最先是1988年《中國青年報》上一篇文章披露的。
一首七言絕句: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那個蟲兒敢作聲。
作者認為,這詩表現了少年毛澤東卓爾不群的非凡氣勢。不久,
就有人據此撰文,批評毛澤東此詩表現了必欲凌駕群倫、唯我
獨尊的性格。隨後,《中國青年報》上有人出來澄清,說此詩
是清末湖北名士鄭正鵠所寫,見之於《英山縣誌》。此文一出,
毛澤東寫《詠蛙詩》一說不見人提起了。
卻又有人把“寫詩”說改為“抄錄”說,仍舊加以傳播,並提出問題:
毛澤東怎麼會讀到《英山縣誌》並熟記了鄭詩呢?
也有繼續維持“寫詩”說的,並提出詩創作中的所謂“同構”現象,
說是毛和鄭各自獨立地寫出了內容相同的詩!
~~~~~~~~~~~~~~~~~~~~~~~~~~~~~~~~~~~~~~~~~~~~~~~~~~~~~~~~~~~~~~~~~~
《贈父詩》流傳更廣。也是一首七言絕句: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說是毛澤東1910年負笈離家,寫詩明志,送給父親的。後來發現,
《新青年》的前身-《青年》雜誌上登過這首詩,署名西鄉隆盛,
原來是日本人寫的漢詩。於是不說是毛澤東寫的了,而說毛澤東
抄過這首詩送給父親。然而1910年《青年》雜誌還沒創刊,
毛澤東不可能從那兒抄來這首詩呀。隨後一位有心人查了西鄉的
全集,裡面沒有這首詩,倒是另外一個叫月性的日本人寫過這樣
一首詩。於是又發生一個問題,毛澤東通過什麼途徑讀到日本人的
這首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