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伊島上的“太陽之屋” |
送交者: 伍加 2012年01月14日04:13:19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天涯足跡(12)】
茂伊島上的“太陽之屋” 伍加,2012年1月14日,周六 在“通往 Hana 之路”上的 6 號和 7 號路標之間有一處茂密的竹林,其中有一條近兩英里長的步行徑穿過崎嶇山路和深溝大河,到達一處懸崖峭壁,這裡有 30 英尺高的瀑布飛流直下。聽新聞里說,今年開始的第一天就有一位來自於密蘇里州的女遊客因為腳下滑溜沒有站穩,從瀑布頂端掉了下去,儘管被直升機救起送往醫 院,但由於傷勢太重,救援人員和醫生都無力回天了。 聽了這個消息,我們到這片竹林後格外小心,淺嘗輒止,大約在步行徑上走了半英里路就向回折返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被竹林中的特有風光所震撼。有一條小河從竹林中穿過,潺潺溪水在萬籟俱寂的竹林深處兀自淺吟低唱,時而奔騰跳躍,時而散漫緩行。坐在小河邊,望着那片青翠墨綠的竹林,情不自禁,以詩記之。 森森萬竿竹,婷婷微風梳。 高雅氣節亮,心傲勿為奴。 置酒醉溪澗,六日不讀書。 忘卻因特網,停博做漁夫。 霞客應笑我,細島知何足!
瀏覽過 Hana 公路兩側的風景之後,天色尚早,大約是當地時間下午兩點鐘,我們全家馬不停蹄開車朝哈利卡拉國家公園(Haleakala National Park)出發。GPS 把我們領向一條偏僻的山道,穿過幾個小山村,汽車一直在向上爬坡,右腳基本上總在踩着油門。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個加油站,趕緊加滿油箱,這裡的汽油是每加侖 4.339 美元。經過大約一小時盤山公路後,我們終於來到哈利卡拉國家公園總部的遊客中心。這裡的海拔高度是 7000 英尺(2134 米),向山下了望,雲霧已經遮蓋了我們剛走過的山路。 這個公園是 24 小時全天開放,每輛汽車收費 10 美元。介紹材料上說,這裡可以看到瀕臨滅絕的夏威夷雁,它們是夏威夷特有的一種大雁,也是夏威夷州的州鳥,目前只有大約 1600 只,分布在茂伊島、可愛島、和夏威夷大島上。而在這座兩千多米高的山上,夏威夷雁的數量大概不會超過 200 只。我們這次駕車上山十分幸運,就在遊客中心停車場的旁邊,我們看見了兩隻夏威夷雁就像一對戀人,在山坡上散步遛彎兒。我趕緊掏出相機拍照,當我靠近它們時,前邊那隻公雁揚起頭來,以居高臨下、目中無人的眼神左右看看我,然後領着它的女友從容不迫、大搖大擺地走開了。 我注意到那隻公雁的右腳上纏有黃色的膠帶,估計它腳上還套着電子跟蹤裝置。盤山公路上有些地段立有警告牌,標明是夏威夷雁通過的地段,車速必須限制在 25 邁以下。還有一個景點豎着一塊標牌,上面寫着:“請不要採摘莓果,把它留給夏威夷雁。”這些警告信息都表示了當地人對於夏威夷雁的尊重和保護,也表示這種 鳥類物以稀為貴。能在這崇山峻岭上一下子看到兩隻如此尊貴的州鳥,真是感到榮幸萬分。 沿着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繼續向上開,我們到達了海拔 8840 英尺(2694 米)的 Leleiwi 觀景點。
在夏威夷語中,“Leleiwi”的意思是“飛翔的骨頭”;而夏威夷人相信“骨頭”代表着神靈和精神力量,他們用這個詞表達“明天將比今天具有更加豐富的知識和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這個觀景點附近有一條四分之一英里長的步行徑,在這裡的碎石山道和灌木叢中遠足,等於是在九天雲端里徒步穿行,你會有一種到達世界邊緣的感覺。西遊記里的孫猴子大鬧天宮的場景在這兒拍攝會更加真實,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無非就像這山頭上的一片朱閣,這裡已是地球的終點。向下看,一片雲海,混沌朦朧;向上看,山頂就在不遠處,高處不勝寒。 哈利卡拉山的最高點海拔 9740 英尺(2969米),那裡有一個巨大的火山口。根據夏威夷傳說,“茂伊”(Maui)本是一位神靈的名字,他把夏威夷群島從海中拉起,並且在太陽穿過天空時,他站在火山頂把太陽套了起來,減慢了它下降的速度,讓白天變得更長一些。所以“Haleakala”(哈利卡拉)在夏威夷語中的意思是“太陽之屋”。有許多人不遠千里跑到這裡,凌晨四點鐘就上山,或者頭天就到山上露營,就是為了在“太陽之屋”觀看日出。其實,因為山頂上的氣溫只有華氏 30 度到 50 度(攝氏零下 1 度到 10 度),遊客不如在日中正午時分模仿“茂伊”神,空手套白日,或者想象使用一具雲霓巨網,把太陽罩住,拴在哈利卡拉山頭。攀登此山,當有此種境界,才不虛此行。 太陽之屋世界殊, 茂伊神力縛金烏。 他日再設露營帳, 遍覽繁星看日出。 伍加,2012年1月14日,周六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海地發生200年來最大地震,傷情見圖 | |
2010: | 溫哥華2010年房價 | |
2008: | 我驕傲,因為我是反革命 | |
2008: | 謝謝你,這樣的流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