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文革年代印度的毛主義暴力革命和學生造反
送交者: 寒山 2007年11月13日09:53:54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我們在這個節目中介紹過文革期間,毛主義的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理論傳播到很多國家,造成了社會動亂。印度的那夏里特運動就是一個事例。

印度是一個前現代傳統深厚的國家,種性制度、宗教勢力和土地私有在獨立後的印度農村沒有受到根本觸動,因此社會矛盾在60年代很尖銳。社會矛盾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挑動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才能解決,但這卻是毛主義的精髓。印度共產主義運動起源於十月革命後,是在列甯建立第三國際向世界輸出革命的結果。到來60年代,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蘇聯和中國的分裂,印度共?黨人也分裂?兩派。

1964年,在毛主義影響下的印共成員從原來的印度共產黨中分裂出來,稱自己為印共(馬列)派,領導人叫馬祖達。他們仿照中共對革命前中國社會的分析,把獨立後的印度社會定性?新殖民地和半封建,新殖民地是說過去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獨立了,但卻又淪為美國和其他國家,包括蘇聯在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印度社會歷史上形成的大地主制和相應的僱農制。馬祖達認為印度革命首先要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他們拒絕另外一派印度共?黨人參與民主、走議會道路的途徑提出走毛澤東當年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出的農民造反和農民革命的道路。

1967年,印度共產黨(馬列)派激進分子在馬祖達領導下在印度大吉嶺地區的拿夏巴里發動農民暴動,這場農民革命就被稱為“那夏里特”運動,意?參與那夏巴里暴動的人。那夏里特運動否定整個印度社會機構,說除了農民和工人,其他都是買辦和封建地主,全部政權機構都是?這些人和他們的外國主子服務,全部社會關係的實質都是壓迫和剝削。這比毛主義對中國社會階級的分析更極端,對印度社會的這種階級和政治分析在實踐中的唯一作用就是?毫無顧忌地採用暴力手段尋找藉口。那夏里特運動在它通過武裝暴動所控制的地區提出“剝奪剝奪者”的口號,要把“世界翻;個底朝天”廢除地方政府和鄉村權威,建立類似於農民協會的組織,沒收地主土地,廢除農民債務,燒毀地?證明和田契。

然而,那夏里特運動最突出的特徵是用暴力從肉體上消滅全部鄉村精英,包括地主富農,知識分子和鄉村官吏。用馬祖達的話來說,“這種肉體消滅掃除的不但是個人,也是個人所代表的階級敵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威。”在這種殺戮中,那夏里特運動鼓勵其成員不用槍支,而是用其他較原始的武器甚至雙手去殺死受害者。

就像當年中共發動的湖南農民運動一樣,這種極端做法即使在那夏里特運動內部也引起了“好得很還是糟得很”的疑慮和爭論。在那夏里特運動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馬祖達宣布:“任何反對這場消滅鄉村敵人的戰役的人都不和我們站在一起”。他用來為這種暴力辯護的理論是“階級仇恨”。馬祖達說,“當用階級敵人的血來書寫口號,把階級敵人的頭掛在他的屋頂上的時候,這就是人民的階級仇恨的表達。游擊隊員對敵人是如此仇深似海,以至於不但把他們的頭砍下來,而且從他們的屋頂上踢下去。”馬祖達甚至還宣布說:“一個雙手沒有沾滿階級敵人鮮血的人不能被稱為是一個共產主義者。”

在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中殺人並不罕見,但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原始的手段去達到血腥的效果呢?研究那夏里特運動的學者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後提出這樣一種解釋。他們認為,那夏里特運動的意識形態把這種徒手殺戮看成是培養一個“革命者”的過程。在舊的社會秩序下,殺人和被殺者是統治關係,農民被地主和鄉村精英踩在腳下,心理上認為這些人高高在上,自己是低賤的。而現在,每向這個過去的主人砍一刀或打一棍,這種社會距離就消失一點,自己的身份就提高一點,直到最後把敵人消滅,自己也獲得了一種新的社會身份,成為了“新人”。

就是這樣一個血腥的暴力集團,在文革中卻被中國看作是世界革命的一個新發展。人民日報1967年7月發表社論,歡呼那夏里特運動是“印度的驚雷”。這篇社論很快就被拿夏里特運動拿去翻譯過來,成為重要的學習文件。

如果說鄉村暴力是那夏里特運動對中共農民運動的拙劣模仿,那麼學生造反就是對文革中紅衛兵和破四舊的照搬。我們下次節目再介紹。

我們在上次節目中介紹了60年代下半期和70年代早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影響下,信奉毛主義的印度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發動暴力革命、濫殺鄉村精英人士的血腥行為。除了在農村,當時在城市,中國的文革也在學生中掀起過動亂,造成了破壞。

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的口號是“消滅”,指的是從肉體上消滅鄉村精英。在城市裡,他們提出同樣的口號,只不過由於城市政治條件的束縛,他們的目標從肉體消滅轉移到來對教育制度和文化成果的消滅。

1970年春天,印度著名的大城市加爾各答的一些大學中,激進學生模仿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的紅衛兵,掀起了學生造反運動。加爾各答的學生造反從砸毀塑像開始。在校園中和市區內的很多印度歷史名人的雕塑和畫像被毀壞。學生們就像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砍下受害者的四肢和頭顱一樣,把很多塑像的頭砍下來,一時馬路上亂滾著很多這樣殘缺的塑像肢體和頭顱。印度政府不得不在甘地的塑像前設置了24小時的警衛。

然後學生們開始襲擊學校負責人,尤其是主管教務的副校長和教務長的辦公室,砸毀裡面的家具,撕毀文件檔案,在牆上塗寫毛澤東造反有理的語錄,有的甚至引爆土製炸彈。這些學生襲擊常常發生在最難以防範的時刻,採取的策略是打了就走。除了這些暴力行為,更多的學生採取的造反行動是罷課罷考,威脅教授和恫嚇那些想上課的學生,擾亂學校和教室秩序。

在校園以外,學生們襲擊書店,發動了焚書運動,把很多名著拿到街上燒毀,包括甘地、尼赫魯、泰戈爾和印度歷史上影響很大的班加羅文藝復興時期很多重要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加爾各答街道上一時黑煙滾滾,無數書籍付與一炬。

除了藝術和思想價值,在印度近代史上,這些被焚毀的作品和他們的作者都代表了和歐洲殖民主義和文化傳統相區別的印度民族文化傳統,在印度民族獨立和獨立後民族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中有重要作用。

這場以破壞塑像、搗毀教師辦公室、焚毀書籍和擾亂校園秩序為內容的學生造反運動雖然只持續了幾個星期,但卻給加爾各答和鄰近地區造成了動亂,很多學校被迫停課,市區公共秩序被擾亂。當時印度的社會輿論對這種學生造反同聲譴責,有社論的題目是“用毛對抗甘地”,意思是學生們用毛澤東的暴力革命和破壞一切的思想來對抗以甘地為代表的和平寬容的印度文化傳統。社論說學生的行徑既愚蠢又令人噁心。

這場學生造反是在中國文革的影響下自發產生的,一開始並沒有一個組織或領導。那夏里特運動的領導人馬祖達曾經模仿毛澤東,號召學生們走出課堂和校園,去和工農相結合,向他們宣傳毛主義和暴力革命。他並沒有想到破壞塑像、焚毀書籍和在校園搗亂。

但學生們的自發造反很快就受到了馬祖達的重視,在這場破壞性運動的背後看出來所謂的建設性,大力支持學生的革命行動。他說:印度的教育制度是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產物,“任何信奉毛澤東思想和革命意識形態的人”都必須培養起對這個制度的仇恨。學生們的行動是破壞更是建設,因為“不破壞這個殖民主義的教育制度,不砸毀那些由買辦資產階級樹立的塑像,新的革命的教育和文化就建立不起來”。

那夏里特運動的另一個理論家說“學生們的行動並不僅僅是消極的破壞。這些行動在摧毀舊塑像時樹立了新的塑像”。在被摧毀的甘地的塑像的基礎上樹立起了印度暴力革命中斷英雄的形象。這番話在思想和語言表達上都充分說明了馬祖達和他的追隨者深受毛澤東“不破舊就不能立新”這個文革邏輯的影響。

印度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的濫殺無辜和在城市的學生運動是中共農村革命和文革的理論和實踐在南亞大陸的翻版。和20世紀下半期很多模仿中共革命的暴力鬥爭一樣,那夏里特運動沒有任何積極的和正面的意義,純粹是對文明和文化的拒絕和向原始和野蠻的復歸。在今天印度的政治詞彙中,那夏里特運動所喚起的是對 1970年那個“既愚蠢又令人噁心”的春天的回憶。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2006-07-2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慎獨,人生的至境
2006: 漫遊:唉,不敢看這個世界
2005: 降將吳化文與虎將張靈甫
2005: 從周恩來恐懼坐飛機說起
2003: 楊瀾訪金庸
2002: 老知青懺悔青春罪孽:我害死了最好的朋
2002: 擂老夫在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