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侃:如何寫銘文?
“銘”最早是寫在器物或碑崖上面的,內容多為一件事或一個約定,以避免久後忘記。器物則以“毛公鼎”上面的銘文最著名,石碑則以秦始皇的“泰山刻石”傳說至今。刻石又稱作“碣”,曹公當年就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詩句。這個“碣石”應該就是秦始皇的“泰山刻石”。從秦到三國,該石是不是後來人們重立的,都很難說。
後來,銘文就大“泛濫”了,如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貼牆上能常看到,就成了“座右銘”。劉禹錫的“陋室銘”是否寫完以後自己貼在書房壁上,無人得知。但他這篇銘其實就是以“陋室”為題,以勵志為內涵的文字。
“銘”一開始時,便傾向於“散文”,無須對偶,也無須押韻。如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上的銘文“戉王鳩淺自乍用鐱”就是一句簡單的話:“勾踐為自己鑄造的專用劍”。不過啥玩意到了文人手上可就“麻煩”了,還以劉禹錫的“陋室銘”為例,是“既對仗又押韻”,其實這並非“法律上的要求”,而是“寫作上的習慣”。劉禹錫何人哪?唐代大詩人,下筆不押韻才怪涅。
“銘文”的寫法流傳到現在,基本上都要求“對偶(注意啦:不是對仗)和鬆散押韻(可以通押也可以換韻)”,除此之外,再無其它格律上的要求如:全篇句數,每句字數,平仄如何等等。俺個人潛移默化的習慣是:出句尾字用仄,對句尾句用平,反之亦可。其實上下句尾字都是仄或都是平,又有何不可?
最後附上國共兩黨“祭黃帝陵”銘文為例:
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祭文
維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民族掃墓之期,追懷先民功烈,欲使來者知所紹述,以煥發我民族之精神,馳抵陵寢,代表致祭於我開國始祖軒轅黃帝之陵前曰:
粵稽遐古,世屬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維我黃帝,受命於天:開國建極,臨治黎元。
始作制度,規距百工,諸侯仰化,咸與賓從。
置曆紀時,造字紀事;宮室衣裳,文物大備。
醜虜蚩尤,梗化作亂;愛誅不庭,華夷永判。
仰維功業,廣庇萬方;佑啟後昆,恢廓發揚。
追承績猷,群情罔懈;保我族類,先靈攸賴。
懷思春露,祀典告成;陳斯俎豆,來格來歆!
二:共產黨中央祭文: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於中華民族之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兩篇祭文都用四言,為得是渲染肅穆莊重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