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用德文寫一個人或事物常講究“6W”,即:
wer(何人)、was(何事)、wann(何時)、wo(何處)、wie(何能)、warum(為何)
若是用一首古典詩詞來寫一個名人,是否也得這麼“六爪俱全”?答案為否。因為從戰術上說,古典詩詞對字數有限制,允許使用的字數太少,英雄無用武之地;從戰略上說,則古典詩詞屬於文學或文藝範疇,不是考證歷史,也不是寫傳記,它就像繪畫或歌曲一樣,是用藝術處理出來的“美”,來讓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所以用古典詩詞寫一個名人唯一要做的是:抓住最能體現該名人內在性格的具有代表性的細節來極力渲染,盡情地抒發出作者的見解和情感,以期能最大程度地感染讀者並引起共鳴。
就以拙作《臨江仙.諸葛亮vs司馬懿》二首為例說明,必須坦白,寫得並不非常成功,然而卻能看出筆者遵循上面所言的構思過程。
請看第一首:
諸葛亮
百畝山田閒地主,植秧勤勉長工。早春須雨喚東風。占琴知有客,仰首算何星。
天下三分夸鼎立,祁山六戰國空。唯余廖化做先鋒。幾番逃冢虎,五丈臥神龍。
還是逐句看:
諸葛亮
--- 詠名人必須點題,不能讓讀者猜你寫的是誰。
百畝山田閒地主,
--- 古今詠諸葛亮的詩都喜歡把隆中寫得多麼山清水秀,請相信俺,俺要是也照樣寫一定會跟古人的詩撞車!好像俺抄襲古人的詞句似的,很難出新。其實按地產劃分,諸葛亮就像個小地主,不如直說反而逗趣。
植秧勤勉長工。
--- 誰要以為諸葛亮真得自己下地幹活,所謂的“躬耕隴畝”,那可就錯料,一定是僱人干!否則哪有時間研究兵法啊?哪有時間出去訪友啊?哈哈。誠然,他也許會作些技術指導,估計他對地理土壤氣象植物學啥的都有研究。
早春須雨喚東風。
---
這句一出,眼尖的詩友即知,俺這首里絕不會再出現他為周瑜借東風的情節。因為還那樣寫則太落俗套了!找任何一個詩詞資料網站鍵入“東風”二字,會發現N多首詩是寫諸葛亮借東風的,跟着古人學舌真沒啥意思,所以俺劍走偏鋒,渲染諸葛亮之所以會借東風,一定是在為水稻造雨興風中研究出來的。
占琴知有客,
--- 好像寫諸葛亮的都得寫“三顧茅廬”四字,對不?俺偏不寫,就讓他用自己的琴音占卦,早就得知劉備會來。
仰首算何星。
--- 人主擇能人,能人還擇主呢。所以諸葛亮自然先要考察劉備值不值得自己輔佐?俺堅信,此時諸葛亮對劉備的了解,遠比劉備對他自己的了解要深得多,否則,別說三顧了,就是百顧也不會讓他見到自己。
上片極力用最簡潔但最有代表性的細節來鋪墊諸葛亮的入世。接着過片:
天下三分夸鼎立,
--- 諸葛亮最大的功績是什麼?就是預見天下可能三分,並用自己的謀略促成了三分。否則劉備根本沒有立錐之地。
祁山六戰國空。
--- 諸葛亮最大的敗績是什麼?就是六出祁山!戰鬥、戰役大部分都勝了,但戰略卻徹頭徹尾地敗了。耗盡了國力: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凝聚力...
唯余廖化做先鋒。
--- 其實諸葛亮用人也有問題,最最關鍵的時刻都出了狀況:埋伏華容道和失荊州用錯了關羽,失街亭用錯了馬謖,內務府用錯了黃皓... 發掘培養人才也不給力,最後只剩下了以前只能打接應的廖化,居然也“矬子裡拔將軍”,開始充當先鋒。
幾番逃冢虎,
---
“冢虎”是司馬懿的別號,就像“臥龍”是諸葛亮的別號一樣。(“冢”雖指“墳墓”,但也有“大”的含義。)到終了也沒能擺平司馬懿並非諸葛亮用兵不高,而是他的戰略錯了:大老遠地跑到人家門口打仗,援軍給養都非常艱困,一開始就輸了先招。司馬懿根本不用跟你打,鐵等着你糧草用盡,只好退兵。(米國佬打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啥不勝?也是因為中朝和中越守家在地,以逸待勞,而米國鬼子卻得老遠地運兵運給養造成的。)
五丈臥神龍。
--- 諸葛亮就如此這般,最後死在了五丈原。真得佩服諸葛亮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條漢子!
請回頭看這首全篇,一部《三國》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寫諸葛亮,得有多少亮點可寫。俺只挑了兩個:“鼎足三分”和“六出祁山”,這是他的一生中最大的一功一過。也就是俺最上面提到的“最能體現該名人內在性格的具有代表性的細節”。
接着請看第二首:
司馬懿
自幼博讀精大略,全身哄進曹公。當初狼顧亦輸忠。蓋因能捕鼠,起落每重興。
走為上策原非敗,聞琴誤舍空城。遙憐諸葛墜秋風。從今無對手,寂寞數天星。
也逐句看:
自幼博讀精大略,全身哄進曹公。
---
曹公孟德總是下意識地覺得司馬懿將來會成曹家的禍患,因為他太有智慧了。別忘了曹公曾討厭楊修的小聰明而殺了他。至於說司馬懿有“狼顧”反骨之相,其實是《三國》的渲染。司馬懿深知曹公內心,於是正當連荀彧這位曹公的心腹都反對曹公取代漢帝的時候,他卻表態擁護!居然獲得了曹公的信任,真是萬事皆穿、馬屁不穿,曹公也被他騙了。哈哈。
當初狼顧亦輸忠。
--- 其實早年的司馬懿根本沒條件興啥非分之想,他對魏國的忠心是不容懷疑的。
蓋因能捕鼠,起落每重興。
--- 我天朝鄧公為啥能三起三落?因為他真有幹才。這一點其實司馬懿更明顯,唯有他才能擋住諸葛亮,所以他才落而復起。其實諸葛亮若不六出祁山,司馬懿也許再不會被起用,三國歷史或能重寫。
走為上策原非敗,聞琴誤舍空城。
---
在與諸葛亮的對戰中,司馬懿一直堅持“三十六計走為上”的原則,小挫即走,就是為了避免被諸葛亮全勝。毛太祖用兵曾言:“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要的就是全殲。全殲了就徹底沒了,打跑了他還可以補充兵源,恢復建制,捲土重來。當時對司馬懿而言,一旦被諸葛亮全勝,就等於他自己政治生涯的結束。這就是司馬懿雖懷疑那是空城,卻堅持不因小失大的根本原因。因為只要等到諸葛亮糧盡而退,就等於他勝利了。司馬懿真得太狡猾了。
遙憐諸葛墜秋風。從今無對手,寂寞數天星。
--- 諸葛亮終於死了,司馬懿從此立馬而俯瞰天下,可這再無對手的日子,才讓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寂寞。
也回頭看這首全篇,《三國》裡寫司馬懿的文字估計也得有個六七分之一,亮點自然也不少,俺也只選了兩個,一是機智躲過曹公這一劫,二是耗死了諸葛亮。
一篇小文,想哪兒寫哪兒,不見得就對,博諸詩友茶餘一笑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