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究竟好在哪里?闲侃之前,还是要复习一下原文: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接下来就容俺评论一番(---后为笔者评论):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an2,众多)。
--- 启笔很淡,先点题写到“花”,称口耐之花甚多,为下文渲染“莲花”作铺垫。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笔锋一转,偏不急着写“莲”,却说陶潜爱菊,说武则天贬牡丹去洛阳后,世人反爱牡丹。此乃蓄势之笔,令读者迫不及待地等着作者写“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o2洗)清涟而不妖,
--- 于是“莲”就在众目睽睽的期待中出场了:只听周敦颐大声宣布:“俺就爱莲花!”
---
诗贵出新,文也一样,正是周敦颐第一次完整地总结出“莲花”最根本、最具代表性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有很多口耐之处,如莲叶还卷着尖尖角时可被蜻蜓做新婚洞房,叶子展开时下面会有鸳鸯约在黄昏谈情说爱,叶子上面还可以承接露珠为打鼓劳累的青蛙解渴,而等花瓣落了竟能编缀成香袜请甄妃穿上在清波上飘来飘去...
这些作者都不写,因为这只是表象,他写出来的却是莲花的内心世界。
---
“不染”并非最难,如梅花为了不染,自己干脆长到远离尘世的高山上去;但“出淤泥不染”可奏难料:若满朝的都是淤泥,你不染就得丢官。所以自古以来“远污浊而自清者”有之,“出淤泥而不染者”鲜矣!所以才可贵。不妨列数几位:屈原应该算得上“不染”,投江即是验证;左宗棠也算得上不染,去收复新疆干脆抬着自己的棺材也是验证;《红楼》里有位尤三姐能算得上不染吗?连柳湘莲都不确信,但那拔剑一吻无疑是铁的验证,于是悔得柳湘莲削发出家。
--- 何为“不妖”?介是在赞莲花的大气和庄重。因为大气,莲花才成了佛祖的宝座;因为庄重,佛祖讲道才是口吐莲花。
--- 难道真是周敦颐第一次发现莲花的“出淤不染、濯涟不妖”?非也。他之前的发现者颇多,如:
因莲花有颂(唐·从谂)
淤泥深浅人不识,出水方知是白莲。
诗三百三首 其二六六(唐·寒山)
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唐·孟浩然)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春江独钓(唐·戴叔伦)
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
但:第一次完整地定义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却是周敦颐。亏他一语点明莲花的品格。有“品格”才有“性格”,请看作者接着如何写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四句描述的是莲花的“仪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见得都出现在仪表之中,但仪表却能让人联想出其内心世界。比如俺看一个人的仪表,只看他领口,只要不是新洗,俺便生厌,便联想其更有其它不洁...
(OK,俺有洁癖,请不要拍俺。哈哈)
--- 接着,作者道出了莲花的“性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其实正是莲花性格中的气节和自尊,非矜持也。如其说俺爱这篇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如说俺最爱的还是这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容俺先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来反证其“难得高贵”:“唯(这里略字)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生活中没少遇见这类人,你对他远而敬之,他恨你,你刚给他个好脸,他马上跟你嬉皮笑脸起来。这类人大多不知做人须有底线。不难想象出,一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君子是断难与小人为伍的。
--- 啥叫“可远观”?其实这正是“距离美”,可引申到生活中很多例子,如欧美有句谚语:“邻居再熟腻,也不能拆了篱笆。”意思你懂的。
--- 啥叫“不可亵玩”?就是不喜欢人拿它不当回事儿在手里摆弄。莲花杆上也有小刺刺扎人不好受。无独有偶,玫瑰是最不喜人“亵玩”的,敢在手里摆弄它非扎你出血不可!《吴越春秋》里有这么个故事,请诸位看下是否可以类比:
吴王有女滕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蒸鱼,王前尝半与女。女怒曰:王食鱼辱我!不愿久生,乃自杀。
请看吴王阖闾的女儿有多么刚烈,她老爸鱼吃了一半,觉得好吃,赶紧把剩下的一半赏给心爱的小女儿吃,谁知女儿大怒:“把吃剩下的鱼赐给俺,介不是侮辱俺人格吗?不吃!也没法活了,自杀!”哈哈。用这个来比喻“不可亵玩”虽稍嫌过火,但性质一样。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最后,作者再横向来比较诸花:菊属于隐逸者,牡丹属于富贵者,而莲花则属于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驻笔之前,作者还是忍不住感叹哪:当今世上淡薄名利之人少了,所以爱菊的人也少了;贪图富贵的人多了,因此爱牡丹的人也多了;而像我这样爱莲花的人,还有谁?还有谁是君子?
--- 注意啦:如果俺写,会先写菊和牡丹,最后才会写莲与前二者对比。而作者却把牡丹放在最后,可见作者当时的年代里,贪图富贵的人忒多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