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把脈中國 - 上篇 - 文明與文化
送交者: high? 2007年06月07日09:28:5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把脈中國 - 上篇 - 文明與文化

作者:high?


自序

在我年青的時候,大約1980年代,中日兩國的關係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當時中日之間的交流非
常廣泛。那時候的電視新聞里,經常能看到日本某某勤勞青年洋上研修訪華團來華訪問。仔細一
看,有的青年代表已經35歲了,並且大腹便便。當時覺得奇怪,這青年的標準也定的太寬。如果
35歲還算青年,那麼象我們這樣十幾歲的人,應該算什麼呢?後來才知道,我們共青團的幹部也
是定在35歲才要求脫離團的工作。看來這35歲,便是青年與中年的分界線。

跨過35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按照上述說法,我應該算是標準的中年人。中年者,人生半途。似
乎應該做些什麼,以志其慶。做什麼好呢?想想之後覺得,第一件事應該是回過頭去看看自己,
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給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第二件事情應該是認真看看身邊的世界,給世
界做一些評價。

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中國、中國文化之於我,就象大地、日月之於草木。承恩被澤,感念無
窮。本人愚駑鈍塞,但蒙天不棄,約略也讀過些書,有過一些思考。在此,不揣冒昧,想同大家
分享、探討一下自己對於中國、中國文化的點滴體會。他山一石,滄海一粟。希冀能夠拋磚引玉,
就教大方。因才疏學淺,錯誤難免。望大家原諒海涵,並請批評指正。

上篇 文明與文化

一、文明的發展與碰撞

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後來我們知道,文明在中文裡
作名詞解釋可以顧名思義。文指文化,明指開化與啟蒙。合起來指在各方面發展達到一定高度的
特定地區和人群。再之後學習英文,知道civilization是來自拉丁文civis,是指城裡人的意思。
由此看來,城市化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上也確實如此。按照世界
通行的標準,城市、文字與青銅器的出現,是文明產生的幾個必要條件。

人類歷史上曾經達到過上述標準的文明有很多。但是存留到今天並且仍然保持較大影像力的卻很
少。大概只剩下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等有限的幾個。在每一個主要文明
的內部和周邊,還可能存在着亞文明和次文明。它們受到主要文明的影響,但同時又有自己相對
獨特的文化。並且不具有主要文明的廣泛影響力。比如西方文明內部的以民族,地域劃分的美國,
法蘭西,德意志,以及中國周邊的日本等等。透過世界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發展的歷史實際
上就是文明發展,以及文明或亞文明之間碰撞衝突的歷史。

當今世界居統治地位的文明是由高加索白人(Caucasian)所創造的,以美國、歐洲為代表的西方
文明。無論我們情願不情願,高興不高興,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公認的看法是,西方文明是古
希臘,古羅馬文明的自然延續。中間嫁接了基督教,改換過宗教的門庭。這個文明自雅典娜的神
廟在愛琴海邊上矗立起來以後,就一直沒有消亡和中斷過。我們現在在自由女神像,尼米茲航母,
好萊塢星光大道裡面,都可以隱約見到她的身影。

另一個沒有中斷和消亡,至今仍保有較大影響力的文明,就是我們的中華文明。以前一說起中華
文明就是上下五千年,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實際按照世界通行的考古標準,我們
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夏朝的存在與否和文明水平上面,仍然存在着嚴重的爭議。目前能夠確定
的中華文明史應該從商代算起。從商到今天,中華文明從來沒有中斷過。歷史上的外族曾經成功
地入侵過中國,不過所有的入侵者最終都接受了中華文明,融入成為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不僅
如此,中華文明還對東亞地區的其他國家,象日本,韓國,和越南,產生過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以白人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從15世紀開始從歐洲向全球擴張。在它擴張的過程中,有些文明被消
滅,如美洲的印地安文明,有的被迫屈服,如伊斯蘭、印度、中國等。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
以來,中國長期遭受屈辱。這種屈辱與天朝和世界中心的自我定位之間存在着巨大反差,強烈地
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自尊。自清末至今,無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找救國方略。從師夷技以制夷,
到立憲、共和改變政體,直到引入共產主義思潮。凡近兩百年。那麼,中國的地位改變了沒有呢?
從根本上講,並沒有。現在我們國家做世界工廠,仍然處在食物鏈的末端,處在金字塔的底層。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同胞,按照世界標準,仍然生活在相對愚昧與貧困當中。遊戲的規則改變
了,但是中國的地位並沒有根本改變。

我們前面曾經提到,文明是物化的。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是可以用許多物質化的指標來衡量和比
較。一個文明,包含幾個最基本的方面,如文化、科技、經濟、軍事、政治組織形式、道德水準
和凝聚力等等。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在上述的
各個方面往往是均衡的。沒有一個正常、健康的主要文明,會在其中的某些方面特別發達,而在
其他方面嚴重滯後。如果有的話,那麼這個文明肯定是一個畸形的文明,不可能持久。例如古代
的斯巴達,迦太基,和二戰前的日本。斯巴達和日本,都是片面強調軍事發展的軍國主義文明,
其軍事力量的發展大大超越了它們在經濟、文化和其他領域的發展程度。迦太基是一個商業文明,
其經濟高度發達,物質富裕,但在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相對落後。這些文明,可能會在短暫的時
期內有傑出的表現。但是不可能持久,不可能成為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主要文明。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衰落,實際上是中華文明整體上的衰落,是先進文明與落
後文明之間碰撞的必然結果。當1840年,英帝國的軍艦出現在虎門海面的時侯,中國近代的命運
就已經決定了。中華文明在文化、科技、政治決策、軍事動員以及人民凝聚力等各個方面,已經
無可置疑地落後於西方文明。單純靠軍事救不了中國,靠科技救不了中國,靠政治改革也救不了
中國。只有文明的全面振興才能夠救中國。

二、文明與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與文化(culture)經常被混為一談,例如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實際上二者
有着本質的區別。我們曾經提到,文明是是物化的人類發展程度,有具體的標準。而文化則是抽
象的,非實物化的概念。文化是在同一個文化圈內部,人群之間相互傳承的,存在於人腦之中的
信息的集合。每個個人的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所有個人頭腦中信息的集合,則構
成民族文化的整體。文化是抽象的,非物質的。但是它可以有物化的載體。比如文學、音樂、電
影等等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但是這些載體本身並不是文化,載體所承載的抽象的內容才是文化的
一部分。用比喻來說,如果文明是一個人的軀體,那麼文化則是一個人的思想和靈魂。近代中華
民族軀體上的衰落,反映的是靈魂的蛻化與萎縮。一個靈魂沒落的軀體,只可能是一具行屍走肉。
戰場上的炮聲尚未響起,文化上的較量已經決定出文明衝突的勝負。

文化對文明的決定性影響,是通過人的行為來實現的。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會決定一個人的言談
舉止,修養素質。文化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會決定整個民族的社會行為。一個民族如何發展和處
理自己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個文明層面,受到其文化的支配。在社會動盪,發生戰爭
等特殊情況下,文化對文明的決定作用,會集中和突出地表現出來。

現代的西方文化,有兩個根本的基石。一個是基督教,另一個是源自古希臘的人本主義(Humanism)
思想。其中,基督教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而人本主義思想則影響了西方世界的個人行為
準則與社會組織形式。

基督教解釋和回答了關於宇宙、世界和人類起源的問題,它也回答了關於人的原罪、人的本性等
問題。它是西方人認識世界、認識自身的哲學基礎。當然,基督教的解釋和回答是否正確,是否
是真理,另當別論。但是,在人類現行的發展程度下,它仍然保持着能夠自圓其說,自我解釋。

與此同時,人本主義思想則肯定了每個人類個體的尊嚴與價值。它保證每一個自由人之間在政治
上和其他社會權利上的平等,容忍並鼓勵人們發表意見、歧見、乃至異見。從而保證了相對民主
的政治政體的實施。歷經西方文明發展的兩千多年,高度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始終沒有出現在歐
洲大陸。而城邦自治、公民或貴族會議,一直是歐洲政治的基本組成形式,包括在中世紀的黑暗
年代。西方文化中對人本主義思想的追求應該是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西方文化的發展,整體講可以分為三段。第一階段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從公元前八世紀年希
臘城邦國家建立到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覆滅。從整體上講這個階段的學術氣氛較為寬鬆,西方
文化在哲學、科學、文學和藝術等領域都有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一批傑出的代表人物。這時期西
方文化的特點是開放、理性和探索。

第二個階段是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從西羅馬滅亡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在這一時期,宗教上的
高壓也體現到文化領域。羅馬教廷不光壟斷了對真理的絕對解釋,同時也掌握了大部分文化資源。
文學、藝術大多被用來為宗教服務,表達宗教題材。圖書、學校也掌握在教士們的手裡。任何對
科學的創新,都有可能被打上離經叛道的標籤,受到宗教審判。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歐洲作為
一個文明的代表,明顯地止步不前。

第三個階段是從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直到現在。這一期間西方文化的特點是思想的重新解放和拓
展。所謂復興,就是要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與藝術的活力。中世紀教廷的黑暗與腐敗,使人
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們,其中包括教會內部的教士,都感到極度的失望與憤怒,都嚮往着一個自
由與寬鬆的環境與文化氛圍。與此同時,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成功地挑戰了教廷
對聖經的壟斷解釋權。真理再一次可以掌握在普通人的手裡。新教開始興起。這一時期的文學、
藝術、科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和崛起。西方文明也因此急劇擴張,
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格局。

中國文明和文化的發展,大致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先秦時期。從商有文字記載開
始,到秦滅六國結束。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春秋戰國階段。周天子的衰落和列國爭霸的需要,為
不同的思想和學派提供了寶貴的自由空間。諸子百家的學說,在諸侯國之間的到容忍和鼓勵。古
中國文化的大成,應該集中體現在這一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代表應該是士文化。士文化的精髓包括以下幾點。自尊、平等、忠誠和
律己。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的士文化與之後魏晉時期的士文化,以及明清的所謂士文化有着
根本的區別。首先的區別在於士的身份和認同。春秋的士,既不同於諸侯與大夫階級,也不同於
普通百姓。士,是一個有着較高的精神標準和人格標準的群體。任何人,只要他在精神上與人格
上達到這個標準,都可以成為其中一員。而對門第、出身和學識並無特殊的要求。春秋的士廣泛
地包含了各階層、各行業的人。從著書立說的諸子百家,到冶鐵鑄劍的匠人走卒,都可以稱為士。

其次,士在人格上是獨立的,自尊的。士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即使入世,士與服務對象之間
的關係也往往是契約關係。合則留,不合則散。因此想要留住士,並不容易。所以我們看到統治
者往往需要禮賢下士,需要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而同時,在士與服務對象達成認同之後,也往
往會信守承諾,竭誠盡忠。所以我們知道有:國士無雙;士為知己者死;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
士報之。我們看這一階段的中國歷史,基本上就是士們所演繹的歷史。上自高山流水,管鮑之交;
下至秦王一統,李斯車裂。士們用自己大寫的人格,鑄就了中華文化史上最為璀燦的一頁。

中華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從秦一統到清室退位。凡兩千餘年。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高度的中央
集權與文化上逐漸的固步自封。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國歷代是封建社會。其實這個說法並
不準確。在這段時期,我們實行的並不是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封者,指中央策立諸侯,分疆裂
土。建者,是指被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政權。從稅收到官員的委任,均不受中央政府的
干涉。只對中央政府負有一定義務,比如軍事義務。所以嚴格來講,只有先秦的中國和中世紀的
歐洲出現過正式的封建制度。中國自秦之後,應該是中央集權的皇權-官僚體制,或稱郡縣制。

在這一時期里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如果我們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
從董仲舒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到宋末程朱理學建立之前。後一個階段從元代到清末。在前一
個階段中,知識分子們還遺留有古代的名士之風,雖然只局限在特定的門第與階層。而統治階級
也還在逐步適應掌握儒術這個工具。另外由於其他民族對中原文明的衝擊與融合,在這個階段,
文化與思想上的鉗制還並不是十分嚴酷。所以我們能夠從文化層面上看到秦辭漢賦,魏晉文章,
唐詩宋詞這些中華文化中光照千古的傑作。並且從臥龍茅廬三顧,到魏徵犯顏直諫,我們看到的
是統治階層還能基本遵循先秦時期禮賢下士的遊戲規則。

可以說,這一個時期是先秦士文化逐漸萎縮退讓,儒家文化逐步確立正統的過程。而科舉制度的
確立與推廣,則最終埋葬了士大夫們的傲然風骨。當唐太宗在長安端門前笑看“天下英雄,入吾
彀中矣”的時刻,這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自此以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學成屠龍術,貨與帝王家便成中國知識分子們的終極追求。如果說歐洲宗教裁判所里的火
光拷問的是離經判道者們的肉體的話,那麼金馬玉堂之上的功名利祿,拷問的就是中國知識分子
們的靈魂。士文化與儒家文化,從本質上和精神上,都是完全不同、根本對立的兩種文化。

到宋末,程朱二人重新解釋了儒家的學說。進一步禁錮了思想的發展。中華文化進入到了一個前
所未有的黑暗時期。所有的真理都被解釋成天理,所有的人慾都應該受到壓抑。我們可以想象一
下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當中。你無法去探索,因為所有的真理都已經被解釋;你無法去追求,
因為個人的欲望是邪惡而應該受到壓制。生活的意義何在?人們所能做的,恐怕只有背誦與重複。

通過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清末民初,從舊文化、舊教育中走出來一大批知識分子,對
儒家文化持有那樣強烈的否定態度。在舊文化中,魯迅看到的滿眼都是吃人。而胡適則堅決主張
打倒孔家店。縱觀那個時代的文化人物,能夠肯定舊文化的寥寥無幾。顯然,舊文化的末路與無
望,已經清楚地看在這些繼承者們眼裡。縱觀元明清三代,中國不僅在政治、經濟、科技領域停
滯不前,在文學藝術方面也乏善可陳。文化上的停滯與萎縮,直接導致了整個文明的衰落。

第三個階段是從民國建立至今。五四運動的口號是砸爛孔家店,提出引進德先生跟塞先生。但是,
僅靠德先生跟塞先生,是否能夠取代舊有的儒家文化,是否能夠成為新文化的核心?與此同時,
馬克思列寧主義隨着一聲炮響,也被引進了中國。此後的中國,在文化上長期舉棋不定,左右搖
擺。直到今天和諧口號的提出,新儒學的興起,仿佛又走入了另一個循環。如果要倡導新儒學,
那麼舊有的儒家學說應該如何批判於吸收?如果要全盤否定儒家文化,那麼之後的中國應該有什
麼樣的文化?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今天的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主要受儒家文化
殘餘影響,並同時有各種思潮爭鳴的文化亂世,道德真空。

三、中國之文化

中國近代的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儒家學說為基礎的儒家文化。那麼,儒家文化的精髓究竟是
什麼呢?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字,仁。孔子奔波一生,周遊列國,實際上宣傳的思想自始至終只
有一個,那就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復禮,是要恢復周朝的禮制,因為那是孔子心目中人類社
會的理想體制。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而且也可以是仁愛的。
所謂仁者愛仁。儒家的學說,是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的。在一個理想的社會裡面,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三綱五常,都是安分守己,各司其責的。換句時髦的話說,都是和諧的。君要有君的
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其他的社會關係,依此類推。假如這個境界達到了,實現了,那麼天下
大同,大功告成。

除了對社會理想的闡釋,儒家對個人行為的規範與要求,也都納入到同一個以仁愛,以自我道德
約束為基礎的思想體系內。所謂的仁義禮智信,所謂的禮義廉恥,都是建立在人性善,能夠仁者
愛仁的基礎上的。從而可以達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任何正常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儒家的這個社會模型,其實現的條件是相當苛刻的。即使碰巧在
現實中構成,其維持也會非常困難。其中的任何一點出了差錯,任何一個關係出現了問題,負面
的效果就會迅速擴大,具有負反饋和雪崩效應。而整個模型就會崩潰。考慮到人類自身的實際道
德水平和自我約束能力,我們可以推斷,這種理想主義的學說存在着本質的缺陷。實際上,中國
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個由大亂到大治,再由大治回到大亂,不斷周而往復,改朝換代的歷史。
這從實踐上證明了儒家思想、儒家學說的空想主義、理想主義色彩及其局限性。

作為舊時代的讀書人,包括皇室本身,雖然在知識領域內受到禁錮,但是智力肯定並不低下。對
於這個學說,這個模型本身的缺陷,大多數人應該是了解的。但是有人會站出來提出反對麼?不
可能有。有人會按照儒家文化的要求去做麼?肯定表面上都會附和。

於是,一個奇怪的,幾乎是中國特有的有趣現象產生了。一方面,一個幾乎無人真正相信的學說
在表面上統治着整個國家,君臣上下各個階層都在循規蹈矩,宣講綱理倫常;而另一方面,幾乎
人人的內心都對儒家學說充滿着不信任,私下裡另有一套隱晦、陰暗的處世哲學,在大行其道。
在君子不憂不懼,君子坦蕩蕩的儒家外衣下面,包藏的是反經、菜根譚、曾氏家書等等明哲保身、
圓滑世故的為人之道。凡中國人,上自皇帝,下至庶民,莫不如此。正所謂君欺臣,臣欺君,大
家彼此彼此,心照不宣而已。

通過觀察,我們還會發現,中華文化中的經和史是相互背離,甚至嚴重對立的。儒家的經典,大
力宣揚的是忠信節義,孝悌人倫。而中國的史籍當中,充斥的卻是蟲流出戶,燭光斧影。經,是
供廟堂之上,黃鐘大呂。史,則是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因此,虛偽和兩面性,成為中華文化當中一個最突出的負面特徵。並由於這個特徵,不可避免地
衍生出欺騙與無信,自私而冷漠,等等頑疾。這些文化層面的衰敗與蛻化,直接造成了整個中華
文明的落後。使得整個民族在政治決策,軍事集結,人民凝聚與社會組織能力等等方面,長期存
在問題。

這些問題與頑疾,儘管平時也有顯現,但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則表現格外突出。古人講,疾風
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要了解近代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有兩個事件值得我們放在一起特
別關注。一件是明末清軍揚州屠城,其過程可以參考明人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歷所寫的《揚州十日
記》。另一件是抗日戰爭中南京陷落。從這兩個相隔數百年的歷史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
的共性,非常典型地折射出我們民族和文化的身影。

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關頭,總會有象史可法一樣的理想主義者們挺身而出。而且,他們毫無例外
地會收到自己同胞獻上的熱情掌聲和鮮花。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掌聲與
鮮花,只不過是一片假象。是在儒家文化裡面遊刃有餘的同胞們,對外演練純熟的掛在臉上的忠
貞。等到異族的軍隊真正到來的時候,軍閥們想的是如何擁兵自重,與侵略者討價還價。百姓們
想的是如何苟且偷生,使個人和家庭能夠得以逃脫。於是,稍事抵抗之後,便做鳥獸散去。那些
餘音尚存的所謂民族氣節,所謂春秋大義,棄如敝履。暴兵之前,漢人們形同雞犬,任人宰割。
不要說反抗,即使連逃走的勇氣都喪失殆盡。

看到這一幕一幕何其相似的歷史活劇,人們在扼腕長嘆之餘,會很自然地提出問題。這些現象的
出現究竟是不是偶然的?如果是偶然的,為什麼會如此反覆地、驚人地相似?是不是我們的民族,
我們的文化,哪裡存在着什麼根本性的問題?

小結

在這一篇里我們提出,中國近現代相對於西方國家的落後,反映在多個方面。實際上是一種文明
的落後。在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當中,中華文明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失敗與屈辱。

文明的先進與落後,主要是由文明的靈魂,文化所決定。中華文明的落後,源自於近代中華文化
的腐朽與末落。其中關鍵的原因,是起主流作用的儒家文化存在着根本問題。

至於儒家文化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問題,請看下篇: 文化與哲學。

[high? 2007年4月25日 於 燕雲堂]

[全部文章請參考博克 high? 之 燕雲堂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25291]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專制社會的裙帶關係和株連九族以及民主
2006: 六四堵軍車,自絕生路
2005: 許暉:向萬歲體制效忠的大樓
2005: 帝道、王道與霸道
2004: 海外華人陋習大全
2004: 從語言差異談釋放善意
2003: 閉門造車的“法制”
2003: 小議崇洋媚外
2002: 張學良糊塗死了
2002: 紀念失敗的八九“民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