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zt 一场不义之战——利比亚
送交者: km 2011年05月02日22:30:32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伊斯兰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由于示威和抗争的人太多,军队放弃了对独裁政权的支持,一个与西方紧密联系并实行着世俗化统治的 家族王权就此被推翻,国王及其家人流亡海外。这个伊斯兰国家就是伊朗,这个国王就是巴列维。美国收留了巴列维,站在了争取自由和面包的革命人民的对立面, 当时的美国还没有被“软实力”的战略所约束,可以明目张胆地帮助一位独裁者。可怜埃及今天的穆巴拉克却没有如此幸运,同样是盟友却被关进了监狱,人民要对 其进行审判。

如果我们以利益为标准来考察国际政治伦理,不要对“原则”这么在意,那么伊朗曾经的革命和今天伊斯兰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也就没有多大分别,是历史 的重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却表现得有点歇斯底里,她说伊朗希望将阿拉伯世界发生的变革与1979年的革命联系起来,但美国的态度是“不 想让伊朗人占到一丁点便宜”,可能不少人会存有同样的希望,但这种声音好像对现实的发展不会起太大作用。

出于一种盲目的亢奋,不少人开始将一切看似相近的政治运动全都套上同样的分析框架,甚至认为中国也将面临类似于伊斯兰世界政治动荡的威胁,当然事实 的发展已经让这种具有偏见的预期和分析感到尴尬。不幸的是尴尬还不止于此,因为利比亚将有机会成为这一轮中东政治变动中的虎头蛇尾,又一次对这种亢奋和西 方政权的虚伪给予了现实的批判。到目前为止,利比亚的内战已经彻底改变了“茉莉花革命”早期的纯正性,就好像美国曾经因为“9•11”而获得了世界的同 情,却在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里暴露了自己的机会主义,不但找不到根本不存在的大杀伤力武器,还被看做是美国军事霸权衰败的起点。可笑的是,利比亚的教训可能 并不需要卡扎菲击退联军才会形成,就算卡扎菲好像萨达姆一样彻底失败,这场战争所承载的所有歪理将依旧成为西方军事主义历史的注脚。

l    卡扎菲与西方的恩怨

卡扎菲是伊斯兰世界的狂人,他特立独行,经常大放厥词,是一名典型的大阿拉伯主义者。他对西方的不屑和傲慢,可能是萨达姆之外唯一能够和现任伊朗总 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并誉为西方最讨厌的伊斯兰领导者。已故美国总统里根就曾称呼其为“疯狗”(Mad Dog)。卡扎菲的“大嘴巴”经常让人怀疑他的精神状态,甚至相信他真是个疯子。在现代传播和文明的标准里,他的行为和言辞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同,但当西方 政客和媒体不断地以这种评价诋毁他时,人们不得不思考利比亚过去几十年发展的实际状况,以求验证这种指控的准确度。

从最近所获得的资讯,特别是从撤离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和一些阿拉伯友人口中了解到,利比亚人民的生活和国家建设相对其他伊斯兰国家颇有条理,人民生活 趋于安定,国家也较大部分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富裕。试想,如果利比亚没有这么多的基础设施要建设,又怎么会有数万名中国人在那里。相对于突尼斯和埃及,利比 亚明显不存在经济和生活困难等问题。至少在这次内战之前,我们并没有听到类似在突尼斯和埃及那些为了生活和就业而举行的群众示威。相反,利比亚政治冲突从 头就是权力的争夺,卡扎菲的对立面是“背叛”了他的一些政府官员、以东部为权力中心的敌对派系及他们的追随者,还有从欧洲迅速返回的流亡人士,到处都是军 事利益冲突和部落利益矛盾的影像。当西方军事介入之后,情况就更加诡异。

卡扎菲与美国的恩怨始于1969年,那还是美苏全球争霸的年代,第三世界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硝烟弥漫。当时的卡扎菲曾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 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伊德里斯王朝,取消了美国自1950年以来在北非最大的军事基地,转而建立与苏联保持友善关系的外交格局,购买苏联军火,甚至让苏联使用 自己的部分港口,高调支持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卫队挟持美国人质。到了80年代,以强硬著称的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和利比亚的冲突达至高潮。1986年3月, 美国在代号“草原烈火”的军事行动中击沉了利比亚舰艇五艘,并毁坏了一些军事设施。

为了报复美国,利比亚分别制造了环球航空公司飞机和德国迪斯科舞厅爆炸事件,使数十名美国军事人员非死即伤。之后美国打着对恐怖主义发动战争的旗号 全面攻击利比亚,以“黄金峡谷”为代号,利用英国的军事基地和一百多架飞机,摧毁了利比亚大部分军事设施,使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变得满目苍夷,卡扎菲的养女 也在这场袭击中丧生。据说,其后让270人罹难的洛克比空难就是卡扎菲报复的结果。

这种敌对状态一直到美国入侵伊拉克才有所缓和。卡扎菲可能认识到时势的变化,采取了妥协的态度,决定与西方修好,重新建立了和美国的外交关系,甚至 与英法意的领导人建立了“不比寻常”的私人关系。就以这次利比亚战争中站到最前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为例,我们可以从他与卡扎菲的关系中看到西方政客的丑恶 嘴脸。一个众人皆知的“传言”,就是萨科齐的部分总统竞选经费来自卡扎菲。2005年,时任法国内政部长的萨科齐访问了利比亚,展现了自己和卡扎菲的不寻 常关系。在他当选总统之后,卡扎菲访问了法国,萨科齐高调维护卡扎菲的政绩,赞许这位非洲统治期最长的领导人,并否认其是“阿拉伯世界独裁者”,该次访问 还促使两国签署了数十亿欧元包括军事合作在内的合同。两者的关系可能是在卡扎菲坚决不支持萨科齐的地中海联盟和重返非洲战略之后而发生改变。

中东局势的迅速变化,法国在动荡初期所处的尴尬局面,包括前任法国外长米谢勒•阿利奥—马里在突尼斯发生革命后,认为法国可以帮助镇压示威者的建议 受到严厉批评而下台,都可以预见正处于民意支持低点的萨科齐总统扭转自己政治困局的紧迫性。相对于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卡扎菲的“友谊”和来自于他的“帮 助”就显得微不足道。戏剧化的倒是萨科齐能够在毫无预兆、在自己的外交部长和西方盟友完全蒙在鼓里的情况下,毅然宣布承认利比亚的反对派政府,全面主导和 承担起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这相对于他之前对突尼斯和埃及政局发展的后知后觉显得滑稽和恶心。可怜的国际社会和利比亚人民就是在这种“偶然”的背景下,被 卷入了一场内战。

这场战争根本不存在正义与邪恶,顶多就像两条狗之间的垂死搏斗,或者是为了一根骨头的利益争夺。最近听说萨科齐与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计划共同推进 修改《申根协定》,以图将为了躲避动乱和内战的那些来自于北非,特别是利比亚的难民拒之门外。从这一点看,人道主义的外衣还没有完全穿上就被泼上了污水, 这件沉重的外衣被彻底脱掉将是指日可待。

l    美国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在这次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动乱中美国的态度是值得深思的。从正面看,出于多方考虑,美国意识到全面的军事介入将会是费力不讨好,赢了无利可图,输了成 为笑柄,久拖不决简直就是噩梦。对于奥巴马总统来说,任何结果都被视为劳民伤财,如果忍不住出手,自己可能会步卡特总统的后尘。因此,就算在希拉里的大力 鼓吹下也只是让美国战机“表示”一下而已,顶多就是花点钱,多派几次无人机。更何况他在冲突早期就看到英国和法国的积极态度,倒不如顺水推舟,让利比亚原 来的宗主国去扮演孤注一掷的角色。

当然,我们希望这也代表了美国对国际权力布局的深刻反省,强出头并不符合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更何况国家财政已经亮起了红灯,还是认真学习“软实 力”的真正意义为佳。但如果换个角度解读,这也可能只是美国看到了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部队还没有真正撤出,人民不会同意第三场战争,所以暂且退居二线,让 盟友们抵挡一下。如果真的如此,美国在休整之后还可能再次介入,那这个冥顽不灵的军事大国将要再次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不能枉断美国政府真正的思考逻辑,更不能完全了解法英美之间的尔虞我诈,但美国内部的反战声音和奥巴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符合前一种假设。即便如 此,我还是认为不够。美国在二战后多次南征北讨,应该是发动战争最频繁的国家。如果不是美国的公关能力比较强,掌握着国际媒体绝大部分话语权,加上对手更 为声名狼藉,如苏联、阿富汗或萨达姆等,不然今天的声誉可能更糟糕。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一个自认为能够代表人类文明的美国,如果还需要透过展示“肌 肉”来获取正义,这究竟是美国人的问题还是人类的问题?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军事较量可能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最直接的方法,但建立在科技之上的现代军事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明白军事胜利并 不等同于真正的胜利,当今世界最富裕和强大的美国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去理解其中的意义。我在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尔(Joseph Nye)谈话后有一种感觉,虽然美国提出了“软实力”这样的概念来定位自己的国际政策,但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战术层面,并没有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不 应继续透过暴力来解决人类之间的冲突,而应该跳出这种狭窄的思维和习惯,寻求一种更具前瞻性的存在。“软实力”应该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发展有所期待的思考结 果,不能够只是权宜之计。当然,没有人会怀疑战争依然扮演重要的作用,是“软实力”的关键基础,但我们应该透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去理解这个基础,彻底放弃 以恐惧和杀伤力来解决人类的纷争。

这里存在一种极大的风险,就是欧美各国的轻率草莽行为和军事冒险主义,是否已经考虑了阿拉伯世界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利比亚的政治环境?卡塔尔半岛电视 台曾经被誉为阿拉伯世界企图挣脱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声音,一度被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界定为同情恐怖主义,甚至被认为对美国不友善,而成为美 国政府“打击”的对象。但在这次利比亚的内战中,半岛电视台却和美国一样站在了反对派阵营,更被希拉里放到了Facebook和Twitter一起的位 置。有关基地组织已经渗透利比亚反对派的传言,西方政客和媒体不断质问反对派究竟是什么背景,以及究竟伊朗的势力在巴林和其他地方的革命中扮演什么角色 等,我怀疑欧美政府对局势的变化是否真正了解。这都证实伊斯兰世界的情况瞬息万变,各种利益无时无刻不在重整和替换,更不能够以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来 认识。如果还是以教条和幼稚的过时框架来分析局势的发展,这些“古老大国”将会继续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苏联在1975年开始派驻为数甚少的军事顾问到阿富汗时,不会预料到日后的十多年里有超过10万名苏军要进出阿富汗,更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惨败。同 样,美国也没有想到自己在1950年向越南派驻军事顾问团会演变成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最近,埃及进行了有关宪法调整的投票,这是穆巴拉克倒台后 的首次民主实践。但对于自认为是这次运动主导者的自由派却在投票箱被彻底击倒,而他们最忌讳的穆斯林兄弟会却促使了超过75%的选票投给了他们所支持的选 项。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历史经验和变化,对于这些世界大国的政治智慧只能够摇头叹息。

l    阿拉伯世界的教训

常年处于动荡的阿拉伯世界,究竟何时才能够意识到国家的建设不可能在动荡中进行,社会的和谐更不可能在缺乏建设的前提下真正实现。阿拉伯世界的稳定 是世界稳定的前提,任何局部繁荣都只能够是短暂的。作为一个多宗教派别、多部族、多种发展阶段、多种政治或经济模式的国家群来说,能够建立更为宽容的政治 文化才是集体成就的基础,才是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前提。作为这个集体中的大国,包括土耳其和一些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等应该认识到这里所存在的历史使命。 独善其身是没有前途的,政治的狂妄避免不了祸起萧墙。这次的“茉莉花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如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不能解决,地区的和谐不能有 效建立,借着极端主义之名的恐怖活动就不可能根除,那种伤害将让所有利益攸关方无法回避。最近,巴勒斯坦的两派势力排除万难,在新的埃及外交部长的协调下 重新团结,宣称以统一的声音去和以色列谈判就是很好的进展。

虽然我对卡塔尔政府在这次伊斯兰世界变革中的行为和立场有所保留,但对于该国能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积极地带给阿拉伯世界一种新思维,尽量扮演积极 角色,而不是让西方世界垄断中东的话语,还是值得鼓励的。当年马来西亚的首相马哈蒂尔是另一个能够从国际大局的高度来视察自己国家责任的伊斯兰国家领导 人。只有直面问题,认识到人民的福祉应该从长远着眼,才配做一国的领导者。如果阿拉伯世界没有更多的领袖能够超越以往的思维,中东将无法改变现存的困局。

对于卡扎菲来说,虽然在伊拉克战争后已经改变立场,尽量避免和西方发生冲突,减少自己受军事打击的几率。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反对派的机会主义和萨科 齐的内政需要竟然成了天仙配,让这种久违了的冒险主义重现。如果卡扎菲和不少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能够逃过这次劫难,还是应该进行反思,认识到只有推行更为 深远的体制改革,真正认识到人民在国家里的主体性,社会的和谐才有机会持续。相反,领导者的下台或者在另一场革命中倒台将会是必然的结果。当然,要管理好 阿拉伯世界的独特政治结构和传统,包括利比亚这种部落集合体,可能确实需要高深的政治技巧和权术。或者卡扎菲以及其他阿拉伯的政治领袖在过去数十年里已经 堪称出色的人选,然而时移世易,一种新的权力范式很显然应该在这次教训后诞生,才能够保证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至于利比亚的反对派,既然认为卡扎菲是一名独裁者和暴君,就应该意识到这次行动的风险和引发内战的可能,而且应该承担所有后果并有所准备。毛泽东曾 经警示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利比亚的内战正好成为这句格言的现代实证版。如果某些国家认为自己不能够袖手旁观,就应该直接介入,打一场代理战,甚至 在内战发生前,就直接进入利比亚斩首卡扎菲,而不是在旁边指手画脚。我们无从知晓利比亚内战双方的谁是谁非,更无法判断西方认为卡扎菲将血洗班加西的“预 言”的可信性。但我们知道就在数个月前,美英法意的领导人并没有在意利比亚人民的“处境”,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卡扎菲要清洗反对派,那些反对派的领袖也并 没有表示要为了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

既然如此,目前的上蹿下跳是在作秀?是机会主义?还是觉醒后的表现?至少大部分人认为,前两种可能性较大。这不能不让人认为,美英法意和反对派一样 都是在借“茉莉花革命”之势进行一场政治赌博,想夺取利比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场赌博不到最后难断输赢,但可以确定的是利比亚人民一定是输家,伊斯兰世 界的团结也并不见得会有所改善。

l    国际关系的变化

在今天的国际关系格局里,意识形态和利益之间的差异好像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以往还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那么今天我们究竟用什么来评价两国之间 的利益差别?是石油、外汇储备、人权、坦克和导弹?还是哥们义气?埃及和突尼斯都是民主选举体制,是民主典范的欧美大国的盟友,但却在人民的非暴力反独裁 示威中被推翻,就好像30年前的伊朗国王巴列维一样;沙特阿拉伯和巴林是君主制,但当他们动用军队镇压示威群众时,美国的指责只是蜻蜓点水,欧洲则缄默其 口,半岛电视台的批评也骤然减少;可怜的卡扎菲却没几天就被迫卷入了内战,而反对派这个阿斗虽然在盟军的强大火力帮助下却无力完成“革命”,到现在还在培 训支持者如何使用枪支和如何逃避盟军的误炸。

当然,我们注意到近年美国如何积极透过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方法帮助伊朗的反对派,法国如何立法将伊斯兰女性使用面纱的宗教传 统界定为违法,瑞士通过公投禁止伊斯兰教堂兴建宣礼塔等,就更会意识到正在中东发生的政治变革已经被西方社会的傲慢和新闻媒体的偏见转换为一场肥皂剧,大 家好像看不到阿拉伯人民才是真正的演员,本来应该是观众的西方政客却越俎代庖当起了导演、编剧,甚至偶然间客串了主角。

在斯坦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莫里斯(Ian Morris)的最新著作《为什么西方还在统治世界?》(Why the West Still Rules for Now?)里,历史的西方包括了欧美、中东、北非、部分中亚,不管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是奥斯曼帝国,都在不同阶段占据了这些土地,是 “西方世界”的霸主。从西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国家和民族之间战争频仍,边界不断整合,新的帝国不断崛起与倒下,让人不胜感慨。只不过 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以西欧和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在工业革命的帮助下成为全球霸主。这种霸权地位虽然再次受到东方的中国挑战,但要轻易改变他们的霸主心态却 并不容易。

如果能够将这种历史观念客观地放到今天要讨论的话题里,就会理解这些民族之间的恩怨情仇。法国和英国作为二战期间利比亚的宗主国,而意大利在更早之 前就统治过这个地方,他们都好像认为自己对昔日的殖民地指手画脚理所当然。更何况他们今天用的是文明话语,无耻的军事打击成为了“联合国1973决议”和 “保护平民受到伤害的禁飞区”,就好像大杀伤力武器作为美国入侵伊拉克和消灭萨达姆的遮羞布一样。这一切都是西方世界数千年利益争夺的一处场景而已。

历史并不会任由几个政客的摆弄而长期受制于一种扭曲了的价值观。就以美国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为例,虽然打着维护民主自由之名,其单边主义却受到了 几乎全世界一致的批评。加上近年的金融危机,美国的军事力量不能够再随意跑到别人的国家舞刀弄枪。可怜的北约被迫扛起了英法军事机会主义的包袱,躲躲闪闪 地打着一场代理人战争。如果这场战争有什么地方还能让人们理解,就是卡扎菲过往的行为确实偏离普通人的道德认知,就好像当人们想起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野蛮 行径后,布什发动的不义之战立马有了一些可被理解的地方。但理解并不等于认同,而这种理解多是建立在无奈之上。试想,这是否表示具备军事力量的国家就可以 随意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具备正当性或者只是另有企图。

对于打着自由民主旗号的西方政府,这种事实上以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为本质的侵略行为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地步,他们所要承担的代价将很快接近极限。德 国的《明镜》周刊在评论这次革命时,曾经警告阿拉伯世界的其他“暴君”:“谁不改变,就会被淹没。”在充分认同这种警告之余,我还会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 列强提出同样提示:如果不重新认识国际社会的性质,修正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准则和角色定位,“被淹没”的还会包括你们。

【在文章写完后,听到卡扎菲的儿子和孙子在北约定点清除行动中被炸死。虽然如此,北约仍否认自己的行动是针对卡扎菲的定点清除,认为自己所采取的是 针对军事管理和控制设施的军事行为,符合联合国的决议。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就更要怀疑当年美国导弹击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误炸性,以及美国对伊拉克战 争是真的情报出错还是纯粹为了军事行动找寻借口。】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zt vf: 我不同情王立山
2010: 也评美国羞死顿警察抓中国外交官事件
2009: 从粮食产量的学术角度讨论为什么89年盛
2009: 六四是一面镜子,让不能翻身的汉奸看清
2008: 和落英辩论很困难。谁能说一些落英听得
2008: 再谈韩国暴徒必须对暴力负责的原则
2007: 强烈要求为毛远新同志平反
2007: 如果台湾被中国解放或统一了
2006: 胡锦涛耶鲁之行(侧记)
2006: 潘一丁:东郭先生和中山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