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文版的來歷 |
送交者: 白鴿子 2008月06月24日08:20:21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兄長受洗儀式觀禮記 由 老禿筆 於 2008-06-23 18:07:05 |
記得十年前第一次聽禱詞閱聖經,那種感受和你是一樣的。
一直那樣瞧不起、情感上也融入不進中文版聖經,直到有一天 讀到聖經中文翻譯者的故事,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特轉貼給老 禿筆: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生平事跡 (1782-1834) 馬禮遜是基督教新教第一位有歷史記載到中國傳福音的宣教士。他給中國帶來了福音,也帶來了近代的科學、技術和教育,開啟中西文化的交流。他於1807年9月4日抵達澳門,9月7日進入廣州宣教。今年2007年正是馬禮遜入華宣教200周年紀念。《衛訊》特將他的生平事跡簡略摘錄於下,以表揚他對華人基督教會的貢獻。 1782年 馬禮遜誕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小鎮。父親雅各.馬禮遜是蘇格蘭長老會活躍會友。 1796年 馬禮遜誤交損友,輟學隨父務農。兩年後悔罪信主,痛改前非,成為虔誠的長老會信徒。 1801年 19歲,馬禮遜開始興起成為宣教士的念頭,就私下拜師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以便深入研讀聖經。可惜父母不贊成,母親還特別囑咐,要馬禮遜在她有生之年不可成為宣教士。 1803年 21歲,馬禮遜申請並被接受進入倫敦賀斯頓學院(Hoxton Academy)受訓成為牧師。 1804年 22歲,母親去世,馬禮遜申請加入倫敦宣教士協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簡稱LMS), 並被派送到哥斯波(Gisport)一所學院 進修。 1805年 23歲,LMS 準備派出3-4人到中國學習華文並進行中文聖經的翻譯工作。馬禮遜是唯一合適的志願者。馬禮遜在倫敦街頭巧遇一中國人,經他介紹跟一位來自廣東的楊姓學生學習華文。 1807年 25歲,馬禮遜已作好到中國宣教的準備。當時唯一前往中國的船隻屬東印度公司所有,而該公司為了商業利益,禁止宣教士搭船前往中國,更不准留居。因此馬禮遜只好先乘船到美國,輾轉顛簸了222日才終於在9月4日抵達澳門。當時東印度公司駐澳門代表George Thomas Staunton嚴厲警告馬禮遜在中國宣教的危險和困難,力勸他放棄。而當時在澳門的羅馬天主教也極力排斥新教宣教士,認為他們是來搶他們的地盤。因此馬禮遜上岸後就立刻離開澳門前往廣州。 抵達廣州後,因為當時滿清政府不僅禁教,而且嚴格控制洋人,尤其是洋人婦女入境與中國人接觸,國外商人只獲准在廣州城外居住。馬禮遜就在一貨倉最下層租了一間潮濕、空氣混濁的房間居住。他入鄉隨俗,穿著中國服裝,留長指甲,蓄了“豬尾巴”的假辮子,吃中國飯菜,面對孤單冷漠,忍受重重壓力,默默傳揚福音。 1808年 馬禮遜因為健康問題在6月1日不得不回到澳門,逗留約3個月後,在8月31日回返廣州9月21日印度總督明托勳爵攻下澳門,因而引起“反英意識”。馬禮遜只好離開廣東,到英國船上避難。 1809年 馬禮遜因夢想破滅,正想離開中國轉到馬來亞檳城繼續宣教事工的當兒,因遇到摩頓醫生的長女瑪麗小姐,而決定留下。他倆在2月20日在澳門結為夫妻。但是因為洋人婦女不准在廣州居留,馬禮遜只得單獨回返廣州。他為了能夠取得居留中國的合法身份,接受了東印度公司的聘請,成為該公司的中文通翻譯員及文書。年薪500英鎊。英國同胞對他的受聘不諒解,認為他已放棄了宣教的使命。在此內外交迫的情況下,他孤單痛苦的工作,備受心靈的煎熬。但是他沒有退縮,仍勇往直前。 1810年 馬禮遜完成了使徒行傳的中文翻譯工作,並花了100英鎊印刷1000本。這也為以後在中國印刷華文聖經奠下基礎。 1811年 馬禮遜的長子雅各誕生,可惜他也在同一天夭折了。當地華人不願與洋人共用墓地,馬禮遜只好將愛子埋在澳門北部一個孤遠的山丘上。 馬禮遜出版了他著作的第一本華文書《神道論救贖總說真本》,也出版了他翻譯的中文《聖路加福音書》。 1812年 馬禮遜的長女在7月誕生。 倫敦宣教士協會委派米憐(William Milne)協助馬禮遜在中國的事工。馬禮遜因此興起在馬六甲設立宣教士訓練學校的念頭。 馬禮遜完成新約聖經的中文翻譯工作。 1813年 米憐與妻子在7月4日抵達澳門。 1814年 東印度公司從英國帶來一套印刷器材及印刷技工多馬,並在澳門設立印刷廠。馬禮遜的許多非宗教著作如華英字典、醫藥及教育等書籍都是在這裡印刷出版。 因為米憐在澳門受到排斥,無法在廣州立足,馬禮遜決定派他到馬六甲設立教會學校。米憐夫婦在4月離開澳門前往馬六甲。馬禮遜次子馬儒翰在4月17日誕生。 1815年 馬禮遜之妻瑪麗因身患錮疾,在1月21日帶了兒女回返英國。馬禮遜繼續出版中文宗教單張,直接違反滿清政府禁止傳播基督教的禁令,令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非常不滿,寄解僱信給馬禮遜,但是因為他們確實需要用到馬禮遜的語言才幹,雖然信已寄出,卻沒有採取解僱行動。 馬禮遜出版了中文的舊約歷史大綱《古時如氏亞國歷代略傳》,也出版一本中文語法的書,及華英字典三部中的第一部。 1816年 英國派使臣阿美士德伯爵(Earl William Amherst)到中國商談中、英貿易之事。馬禮遜受邀成為中文通譯員。 1817年 馬禮遜在編寫華英字典以及翻譯中文聖經所作的努力受到承認,獲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Glosgow University)授予神學博士學位。 馬禮遜也出版一本有關中國歷史、地理、政治、宗教與文化的中文書。 1818年 11月2日馬禮遜與他的工作夥伴米憐在馬六甲設立英華書院。這是專為華人和馬來人子弟而設的學院。當香港成為英殖民地後,這間書院在1843年搬遷到香港,成為一間男子中學。 馬禮遜也出版一本中文的聖詩集《養心神詩》、中文版的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及一本神學著作集《神天道碎集傳》 1819年 11月25日,馬禮遜終於完成聖經新舊約的中文翻譯。其中約伯記及歷史書卷是由米憐所翻譯。 馬禮遜也出版了他與阿美士德伯爵使團與清廷談判的記事錄。 1820年 8月23日馬禮遜夫人攜帶兒女從英國回返澳門。 1821年 6月10日,懷孕的馬禮遜夫人感染霍亂遽逝。本來馬禮遜有意將她埋在長子旁邊,但東印度公司不忍如此草率處理後事,出資在澳門買下一片土地闢為西人墓園。這也是澳門馬禮遜墓園的由來。馬禮遜夫人的墓碑上刻的經文出自哥林多前書15章52節:“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變成:原文是穿;下同)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鈎在那裡?死的毒鈎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神,使我們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1822年 馬禮遜的整本華英字典終於在2月出版。 米憐在6月2日逝世。愛妻及摯友兼工作夥伴的死給馬禮遜極大的打擊,他曾經這樣說:“我親愛的瑪麗既死,現在又加上米憐……我並不埋怨……隻身剩下我一人深感寂寞,但上帝曾經支持我的軟弱……我希望將來我也死在我工作的地方。” 1823年 1月17日,馬禮遜離開澳門前往馬六甲探視英華書院。 1月29日,他來到新加坡與萊佛士爵士會面。萊福士有意在新加坡設立與類似英華學院的學府。 2月5日,馬禮遜抵達馬六甲,並受委為英華學院副校長。 馬禮遜出版一本英文文法給英華學院使用。 1824年 馬禮遜攜帶許多華文書籍回返英國,準備將它們贈送給英國其中一間大學。 馬禮遜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馬禮遜也為米憐出版一本米憐牧師傳記。 1825年 馬禮遜再婚,新婚妻子是伊麗莎.阿姆斯壯女士(Miss Eliza Armstrong)。 1834年 7月15日律勞卑勳爵(Lord Napier)受遣到中國為英國駐華商務總監,並委馬禮遜為中文文書與通譯員並即刻帶着馬禮遜去廣州。抵達後,馬禮遜得了重病。於8月1日死在兒子懷中,埋葬在澳門西人墓園。他墓碑上刻了啟示錄14章13節:“從今以後,在主裡面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 ‘是的,它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着他們。’” 馬禮遜臨終前,勸慰圍繞在他床邊的幾位華人信徒說:“百年後當結實萬倍。” 果然。200年後的今天,中國信徒何止增加萬倍! 塗亞妹編譯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所以說,我們所有的怨言,火氣,在不知 | |
2006: | 關鍵問題在於,什麼才是真正的受洗? | |
2004: | 窮人的孩子怕過年 | |
2004: | 神的兒子上十字架不是因為我們行的好。 | |
2003: | 網友信仰對話(補充) | |
2003: | 「使你將上帝……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