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都很信的《烏合之眾》,動搖你的信心了嗎?原創: yani 生命季刊 20180527 教育界都很信的《烏合之眾》,動搖你的信心了嗎? 文/雅妮 生命季刊微信專稿 1,一本試圖挑戰基督信仰的心理學著作 那天,一位在高中做語文老師的姐妹發給我一張截圖,內容是說加爾文壞話的,問我怎麼回應。本來我以為是阿米念派的神學書,後來又收到另外幾張截圖……原來,這是一本被列在專家推薦書目上的心理學著作。而這位姐妹正準備受洗,卻被書中的內容搞得很頭暈。於是我也看了這本名叫《烏合之眾》的書。 它的作者是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他的這本《烏合之眾》寫於1985年,被稱為群體心理研究的開山之作。在中國,也已經有近二十家出版社出版。這麼受歡迎,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這本書可以讓人知道,如何把握烏合之眾的心理特徵,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領袖,一個懂得利用陪審團的律師,甚至如何做一次精彩的演講。另一方面,教育界推薦這本書,是為了讓學生們學會批判性思考,能夠不從眾,不跟風。 下面我們快速了解一下書中的觀點: 1)群體不善於推理,卻急於採取行動; 2)群體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 3)不管誰自稱是人們的領袖,人們都會本能的表示服從; 4)女人和孩子的話是不可信的; 5)群體中積累起來的只有愚蠢; 6)這個時代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就是,群體的無意識行為代替了個體的有意識行為。 2,勒龐的思維漏洞 1)作者自己的審視: 勒龐看似很有洞見,但他自己其實也是迷茫甚至消極的。他寫到:“隨着古老理想的徹底消失,這個種族的稟賦也就消失殆盡了。它僅僅是一群獨立的個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初始狀態——烏合之眾。缺乏統一性,沒有前途……只有烏合之眾那些短暫的特徵。文明已經失去了穩定性,只能隨風飄散……當這個理想失去力量時,民族便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 讀完這最後一段話,我感受到,沒有真理之光的聰明人,雖然試圖撥開某一種迷霧,但結果卻還是看到了黑暗。真是可惜了。 2)其他心理學家的審視: 在查考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這本書雖然在國內比較流行,但在西方學界已經被批得遍體鱗傷。其中我比較認同的,是法國心理學家塔爾德的觀點。他認為,群眾有可能成為“烏合之眾”,也有可能成為“公眾”。 也就是說,當我們按照勒龐的研究去認識群體,最終會造成對民眾的蔑視和不信任。而如果提高群眾對信息了解的質量,那麼群眾的意見依然是可以對話,可以被尊重的。 3)我作為基督徒的審視: 這本書其實存在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矯枉過正。也就是複雜推理之後,將問題簡單化的應用了。 作者雖然識破了群體心理會造成的愚昧,卻因此否認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是有真相的! 有一位真正的領導者,他並不利用烏合之眾的心理特徵來建立自己的威望,乃是以死而復活來宣告他神兒子的大能。他帶來的是一個永存的國度,而我們對那個國度的盼望與效忠,絕非群體間的互相煽動,乃是建立在神兒子耶穌基督的應許上。 那麼,給我發微信的姐妹,她的困惑在哪裡呢?或者說,這本書的哪些觀點挑戰了基督信仰呢? 其實這是兩個問題。 第一,哪些觀點挑戰了真正的基督信仰? 第二,哪些觀點挑戰了大部分人心裡的基督教? 我們舉幾個書中提到的例子來說明。 3,“十字軍”能代表基督教嗎? 作者說,當個體被同一個原因而聚集成群,他的心理會發生某種變化。比如喪失理性,思想情感都變得極端狂熱。而這種心理容易被野心家利用,造成像“十字軍東征”,甚至“兒童十字軍”這樣的事情。 沒錯,當基督教作為一個群體形式出現時,確實會出現某些符合作者所描述的現象。但其實不只是古代,這種由於群體心理而造成的極端行為,在當代的宗教界也時有發生。 比如就在我附近的一間教堂,常年都有大群病人住在那兒,他們有一樣的信念和行為模式,他們不吃藥只吃牛肉,而且是定時定量。後來覺得牛肉有點貴,就集體改成了吃雞蛋。他們互相影響,彼此為精神支柱,一同為了這種“屬靈”的飲食習慣而狂熱,甚至奔走相告。我相信這種事兒,一個人是堅持不下來的。那麼如果勒龐知道,估計也認為這是一個支持自己觀點的好例證了。 但若冷靜下來對照《聖經》會發現,很多極端的行為雖然是以基督教名義干的,但卻並不是基督徒該干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將真正的基督信仰,與在群體心理中產生的宗教行為加以區分。 4,是“心理學”還是“信心”? 但作者不管這些,他認定了所有群體行為,都來自一個領袖的忽悠。甚至引用《聖經》來說明。在第142頁他說:不管是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社會信仰,還是對一部作品、一個人,一種主張的信念,都是偉大領袖的作用……福音書上就說過,信仰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 可是,福音書的原話是: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太21:21) 這可跟作者的意思完全不同,他說的是“心理學”,而耶穌說的是“信心”。心理學研究的是,從人本身發出的意念、思想並行為動因,而信心說的是,從人以外賦予給人的力量,並行事的動因。 因此,普通領袖可以利用群體心理的特徵,使人生發執念與過火的激情。但基督信仰的元首耶穌,卻不是利用某種技巧使人作出選擇。甚至,人在這件事上是被動的,是被選擇的。耶穌改變人的途徑是——道與聖靈。 5,然而耶穌並不在墳墓深處 而在第178頁勒龐又說:“提比略,成吉思汗和拿破崙都是可怕的暴君,但是躺在墳墓深處的摩西、佛陀、耶穌和穆罕默德,則對人類靈魂進行了更深刻的專制統治……人類社會中唯一真正的暴君,一直都是亡靈的影子或他們為自己編織出來的幻想。” 對以上政治家或宗教領袖的評論,我們不置可否,但唯獨不能如此評論耶穌。因為他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耶穌不僅不在墳墓的深處,甚至祂的墳墓至今還是空的! 耶穌,不是靠思想或精神來影響人,因為祂給人的不是幻想,而是真實的應許!祂從墳墓里復活,升天,正在為所有信祂的人預備一個永恆的居所。因此,真正的基督信仰,不是心理學可以解釋的,而是創造宇宙的真神親自建立的。 6,特蕾莎修女的上帝,是真正的上帝嗎? 除此之外,作者對真正的基督信仰有一個重大的誤解。那就是在論證“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是隨着群體的變化而變化着的想像力”這一觀點的時候所舉的例子。 他說:比如舊約中嗜血成性的耶和華,並特蕾莎修女那樣充滿愛的上帝……有着天壤之別。 他的錯誤在於:第一,舊約中的上帝並非嗜血;其次,特蕾莎修女的愛,並非代表上帝的愛。而上帝,真的是從來不變的! 上帝對悖逆之子的擊殺不只會發生在舊約,也會發生在世界的末了。也就是說,上帝一直都是會殺人的。只是“嗜血”這個詞用錯了,並非上帝喜歡殺人,而是上帝永遠喜歡聖潔與公義,上帝永遠恨惡罪。而特蕾莎的愛,恐怕是人們對上帝之愛最為嚴重的誤會了! 若作者足夠了解特蕾莎會發現,她雖然是一位基督教界最知名的修女,但她並未以上帝的命令為“愛”的前提。 上帝的愛,是“舍了自己的兒子,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的愛。可是特蕾莎的愛,卻只符合了“舍己”,卻不是為了“叫一切信耶穌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她甚至公開表明,她尊重每一個人不同的信仰,她會握着一個腐爛的手等候他離世,並按着異教的要求來為其安葬。這種做法特別無私,她的奉獻和吃苦都是我們應該佩服和學習的。但真正的愛,是建立在愛靈魂,救靈魂,盼望每一個人都能接受耶穌而免去地獄之火的基礎上的!因此,她的愛,只是好人好事的慈善。 而舊約的上帝和新約的上帝從來都有着相同的屬性,那就是——聖潔、公義、慈愛。而這些,上帝恰恰是在十字架上完美的彰顯了。 7,萬一你信主真的是因為“群體心理” 最後想提醒弟兄姐妹,雖然普通意義上的群體有各種弊端,但在基督里,卻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雖然任何一個群體都有可能產生作者所說的那種心理現象,但有聖靈同在的我們,可以靠着主,時時回到《聖經》的教導而克服。 另外,所謂的“群體心理”,確實是很多人最初加入教會的原因。但別忘了,信道是從聽道來的,別忘了神叫萬事相互效力。你因着什麼而來教會聽道沒關係,重要的是,最終你信的是不是真道。 因此,作者雖然對着基督教一頓猛打擊,但卻不能動搖基督信仰的根基。反而,還能讓坐在教會的我們反省,自己所謂的熱情到底源自什麼?是僅僅有熱心,還是按着真知識的熱心?(參羅10:2) 那麼,就讓我們隨事都能問這幾個問題: 我的領袖是誰,是某個受歡迎的人物還是耶穌自己? 我是被什麼驅使,而進入一個群體,是人的私慾,還是神的心意? 我在受什麼力量的引導而採取行動,是《聖經》的教導,還是某種人為的精神? 願主保守我們,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禱告! 雅妮 中國大陸基督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