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文化的謊言——跨性別·性·教會(Rev. Erwin Lutzer) |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1年01月24日00:30:19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上帝造我純潔,不要污染我!) 揭露文化的謊言 ——跨性別·性·教會 文 路瑟博士 | 譯 紅梅 《生命季刊》第96期 編者按: 本文是路瑟博士(Erwin Lutzer )所著The Church In Babylon:Heeding the Call to Be a Light in the Darkness (Moody Publishers 2018) 一書的第六章的中文翻譯。路瑟博士是芝加哥慕迪教會的主任牧師,著有30多本著作,也是一位國際知名講員,他的信息長年在慕迪廣播電台等數家基督教電台播放,也是“中國福音大會”2013及2017的大會講員。本文已經獲得慕迪出版社授權,允准我們翻譯並發表。 路瑟博士早在“中國福音大會2013”便傳講了“在神審判之下的國家中悔改”的大堂信息,請看視頻: https://www.cclifefl.org/View/Article/4872 “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利米書9:1) 我們一起為這個在“性”的問題上迷失的國家哭泣吧!我們一起禱告,求神賜下敏銳和理智、賜下幫助和醫治!喬治·奧威爾曾說:“在謊言充斥天下的時代,講真話就是革命行動。”讓我們一起向這個世代講真話吧! 但是如果我們不小心,在討論同性戀和跨性別話題時,我們這些從未有過此類欲望或天生傾向的人就很容易產生自以為義的感覺;我們會很容易地把那些為性別焦慮症(即不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而認同異性性別)所苦惱的人稱為“那些人”,而忘記了我們其實都是墮落人類的成員,應該謙卑地感謝上帝給予的憐憫。 我寫這一章不是為了批評指責,而是滿懷悲傷。性別焦慮症對你來說可能只是個理論問題, 直到有一天你兒子跟你說他想變成女孩,或者你女兒說她是囚禁在女孩體內的男孩。這些情形的發生率比我們想像的要多,而且也發生在基督徒家庭。 在這個絕望的世界中,我們的眾教會應該是一座座熱情友善的希望燈塔。我們應該以同情之心看待那些正在努力改善自己、盡力克服空虛、痛苦和孤獨感的人們。他們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正在尋求自己生命的意義以及某種類似內心平安的東西,而且他們確實竭盡全力。 有的牧師認為跨性別者和同性戀者僅存在於教堂之外,不在教堂四壁之內,所以不肯談論這些話題。但我認為,如果我們宣稱福音是給所有人、關乎全部人生的,那麼對於這些在我們周圍涌動的文化潮流,我們要有話說。如果有人跟我們說他們在因不同形式的性表達而苦惱,我們就來與他們同行吧。 安全場所 就在前幾天,一位焦慮不堪的祖母告訴我,她十三歲的孫女放學回家,問:“跨性別者想使用他們認同的性別的衛生間,我們為什麼不允許啊?兩個男人彼此相愛想結婚,又有什麼不對?” 這些是我們在家裡和教會裡應該回答的問題。我們的年輕人(和成年人)需要的, 是一個可以放開地、無拘束地討論與性有關的話題而不受指責的安全場所。孩子成長與走向成熟的歷程往往充滿困惑迷惘,父母應按上帝之道給他們指教。 做為基督徒,我們必須願意置身於文化中間, 懷着同情心,傾聽,而不是譴責。如果父母只會引用《聖經》經文,而不想理解、細聽孩子的傾訴,那就只會強化孩子的內疚感和羞恥感。這可能將他們推得更遠,甚至可能產生隔閡,使他們與父母、教會和上帝疏離。人都希望有人傾聽。 接納一個人,與贊同其行為或態度,是兩回事。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都值得尊重;但並非每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都應該得到我們的認可。先知以賽亞說:“耶和華說:你們來! 我們彼此辯論。”(賽1:18)。 本章的目的是要喚醒所有人看清性革命所造成的破壞。本章更重要的一個目的,是為教會,為家中有被跨性別和同性戀觀念轟炸、洗腦的青少年的父母和家人,提供一些指導。若能引發對於這些話題的討論和進一步研究,本章就沒有白寫。 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 我第一次認識到跨性別現象的存在是在大約三十多年前。我的教會裡的一名婦女告訴我, 她有一天意外提前下班,到家時發現丈夫身着女裝, “在地下室跳來跳去。” 後來她發現了一整箱女裝,包括內衣。這個男人本以為妻子不在家,就和慣常一樣進行着熟悉的活動,結果被發現了。 丈夫不肯來接受諮詢或討論性別認同。那位婦女後來告訴我,他們最終離婚了。在那個年代,她丈夫那樣的人被稱為“異裝癖”,但是今天,他們可以做改變身體的手術, 希望通過這種極端手段,使自己的身體與內心相匹配。 我遇到的跨性別事情不止這一次,不過那次經歷使我認識到:當性別不再是由創造者賦予而是由個人決定的時候,衝突就會在家庭中產生。現代男人說:“如果我認為或覺得我是女人,那我就是女人。”現代女人說:“如果我認為或覺得我是男人,那我就是男人。” 當今的世代,許多人以反抗的姿態說:“上帝沒定我是誰;我自己定我是誰。” 真的嗎? 上帝的話與人的智慧 讓我們從頭說起。“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象,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祂的形象造男造女。”(創世記1:26-27) 上帝只創造了兩個性別,二者在婚姻之愛中互補,因而家庭出現,繁衍眾生,遍滿世界。男人永遠有男性染色體,女人永遠有女性染色體;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或編碼為男性,或編碼為女性。任何人無論其性取向如何,都既有母親也有父親,否則他或她就不可能存在。 那麼,性別反叛到底是什麼?簡言之,就是試圖模糊性別差異,說性別不是根據身體解剖結構定義的,而是根據個人的感覺或想法定義的。雖然性別反叛的根源是無神論,但如今它已通過諸如女權主義運動(其目標是“改造或消除傳統的性別角色”)等舉措被推向社會的前沿(參1)。這種“改造”性別的企圖正在摧毀家庭和年輕一代,並影響着我們所有人。這確實是個哀哭的時代。 從孩子開始…… 2015年我讀到了《時代》雜誌的一篇文章,題為《認識新一代的性別創新兒童》,就覺得自己必須就這個話題做更多研究並且發表觀點。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為六至十二歲的非常規性別兒童開設的營會。這裡有喜歡穿女孩服裝的生理上為男性的男孩。這些男孩不知道自己將來到底會成為什麼性別 - 可能是跨性別,或順應生理性別,或性別不固定。他們現在不清楚,所以營地想為“非常規性別兒童”提供一個地方,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參2) 沃里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社會學系的瑪麗亞·多·馬·佩雷拉(Maria do Mar Pereira)在英國進行了一項研究。塔拉·卡爾普·雷斯勒 (Tara Culp-Ressler) 在ThinkProgress. org的一篇文章中這樣總結了這項研究:“研究者對14歲兒童的互動情況進行了三個月的觀察,發現在遵守刻板嚴格的性別角色的社會中養育孩子,對‘男性'和‘女性'持有固定的觀念,實際上有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參3) 佩雷拉說:“約束性的規範 ......對男女兒童都有害。......男性必須統治女性 ......所以男孩們總是感到焦慮和壓力,覺得必須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的方法就是打架、喝酒、性騷擾、拒絕尋求幫助以及壓抑自己的情緒。”女孩則“覺得必須貶低自己的能力,掩飾自己的聰明,不抗議騷擾,並退出可能看起來‘不女性化’的業餘愛好、體育運動和活動。” (參4) 《芝加哥雜誌》於2015年6月發表了一篇題為《變革推動者》的文章,介紹了一位幫助客戶改變性別的醫生。這些客戶的年齡從十八歲到四歲不等。羅布·加洛法洛(Rob Garofalo)說,他用藥物中止孩子們的自然成熟過程,使他們的性別轉換容易些,從而“幫助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參5)他的診所還配備了三名心理治療師,幫助孩子們克服焦慮和抑鬱。 除了情感問題之外,還有身體問題。加洛法洛把一份三頁長的同意書交給一名15歲的患者和他的母親,徵求他們同意讓醫生給該男孩用雌激素,並且告訴他們說:“目前還沒有很多研究,證明雌激素對年輕人的長期影響有哪些 ...... 還有很多未知數。”(參6) 雖然尚有“很多未知”,但這位醫生和許多人一樣,還是願意毀傷孩子們的身體,幫助他們成為所謂的“真正的自己”。 激進主義分子克里斯汀·米洛伊(Christin Milloy)是加拿大第一位競選省級官員職位的跨性別人士,她在《別讓醫生毀了你的新生兒》一文中主張:醫生不應該說你的新生嬰兒是男是女,因為: “性別指定,使嬰兒生命本有的無限潛能,在一瞬間就被殘酷地化減為一系列具體的期待和成見,此後任何與這些期待成見相背離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或者是出於偏見而有意施加懲罰,或者是出於無知而無意中施罰。醫生(及其背後的權力結構)是對無助的嬰兒施加這些限制的關鍵人物,他們未經嬰兒同意,也未經你—— 孩子父母——的知情同意。”(參7) 注意:這些人說這些話時都是很認真的。 害怕性別誤稱 我們的青少年離開教會進入大學時,可能會遇到以下情景。 2016年12月31日,我收到一份美聯社的新聞摘要,說堪薩斯大學給學生提供了性別代詞徽章,以便學生向所有人表明自己的性別認同,並且讓跨性別學生感到賓至如歸。大學圖書館有一張標語寫道:“性別本身是可變的,取決於個人......人人都有權選擇用什麼代詞指稱自己。我們建議您不要預先設定他人的性別,而要向對方詢問。代詞很重要!”標語還說:“對一個人的性別誤稱可能會造成持久的不良影響。使用人稱代詞不當會傷害他人,對人無禮,且否認他人的身份認同。”(參8) 支持跨性別的攻勢越來越猛。精神科醫生肯尼斯·扎克(Kenneth Zucker)數十年來一直是多倫多成癮和心理健康中心的“少年兒童與家庭性別認同診所”的領導者。他提出醫生應用謹慎的態度對待兒童的性認同,因為兒童在這方面的感受一般不會持續到成年期。他建議心理治療師進行探索,嘗試幫助孩子安心無慮地接受出生性別。激進主義分子猛烈抨擊他,致使該中心宣布要關閉其性別認同診所。這意味着扎克失業了。該診所還為未能“跟上最新思想”而道歉。(參9) 扎克的被解僱使治療師們感到心寒,也擔心自己的工作不保。西悉尼大學兒科醫學教授約翰·懷特霍爾(John Whitehall)寫道:“我的同行十分不願表達自己的見解,這種情形是我五十年來首次見到。”他說他對28位醫學專業人員進行了意見調查,發現他們都認為急於改造兒童身體的風氣很荒唐,但他們都不想公開表達這一觀點。(參10) 在一次倡導跨性別主義的會議上,與會代表極力主張:如果你指稱某人時不肯使用其“更喜歡的”那個性別名稱,你就應該被解僱。一位護士在猶豫之後終於更改了指稱一位孕婦時所用的性別代詞, 因而受到讚賞。護士沒有稱孕婦為“她”,而是說:“他的子宮頸和血液檢查表現正常。”該患者非常高興,說護士終於“明白了”。(參11)據說我們也都應該“明白起來”。 目前,絕大多數的州允許個人(在某些條件下)通過更改其出生證來反映性別變更,重寫自己的歷史。(參12)尚未允許這一做法的那幾個州有可能被指控為“仇視”、“不寬容”。 真是不可思議。 了解實情 在《 新亞特蘭蒂斯雜誌》(The New Atlantis)2016年秋季發表的一篇關於性與性別的報告中,勞倫斯·梅耶(Lawrence S. Mayer)和保羅·麥克休(Paul R. McHugh)分析總結了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發現。讓我先來說一下他們的資格,再來告訴你他們的分析結果。勞倫斯·邁耶是醫學士、外科碩士、博士,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的駐校學者,也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統計學和生物統計學教授。 保羅·麥克休是醫學博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擔任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的精神科首席醫生達25年之久。他撰寫了六部著作,發表了一百多篇經同行評審的文章,被認為是一名世界一流的精神科醫生。 這兩個人撰寫的經同行評審的科學和研究論文,加起來多達500篇。他們分析了多個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包括流行病學、遺傳學、內分泌學、精神病學、神經科學、胚胎學、兒科學以及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實證研究。 以下僅列舉幾項他們的研究發現。面對這些發現,人們應該靜下來思考一下,不要急於參與跨性別話題的爭鬧。 · 跨性別人群遭遇各種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 · 與普通人群相比,成年人在接受變性手術後仍然面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一項研究發現,變性者嘗試自殺的概率比對照組大約高五倍,而死於自殺的可能性大約高十九倍。 · 在有跨性別認同感的兒童中,只有少數人在進入青春期或成年期後仍然會有這種感受。(假如你的孩子認為自己是跨性別,那麼這項研究發現肯定使你欣慰。) · 至於用干預手段推遲青春期的到來,其療效幾乎沒有科學證據的支持 …… 沒有證據表明,對於所有表現出非典型性別思想或行為的兒童,都應該鼓勵他們成為變性者。(參13) 請記住,變性手術永遠不會改變任何人的性別。小兒內分泌科醫生昆汀·范米特(Quentin Van Meter)寫道:“改變患者性別是永遠不可能的。決不可能。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或編碼為男性,或編碼為女性。”(參14)正因為如此,麥克休把對未成年人施行的變性手術稱為“虐待兒童”。 活得真實? 跨性別者說他們的肉體與他們的內心現實不符。跨性別運動認為,只有改變外部的“假像”外觀,使之匹配人內在的“真實”狀態,才能從這種煩躁不安中解脫出來。布魯斯·詹納(Bruce Jenner)這樣談論自己的情形: “布魯斯·詹納……‘一直在說謊’。凱特琳·詹娜(Caitlyn Jenner)……‘沒有任何謊言。’ …… 凱特琳·詹納有可能使一切成為該有的樣子。”(參15) 如果有人說他們必須根據自己的感受或取向而生活,而不是根據生理解剖結構而生活,那麼你怎麼回答呢?畢竟,他們說自己只想活得“真實”。人難道不應該始終“忠實於自己感受到的自我”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傳奇教練約翰·伍德恩(John Wooden)曾說:“忠實於自己並不能使我們成為真實的人。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已故)忠實於自己,因此他正在監獄中度過餘生,罪有應得。歸根結底,只有忠實於我們的造物主才會使我們成為最真實的人。”(參16) 變性手術並不處理性別跨越背後的基本心理問題,麥克休將該問題界定為精神疾病。有一篇文章概述了麥克休的著作《腦海中的群山:對社會與精神病學的反思》(The Mind Has Mountains:Reflections on Society and Psychiatry)中陳述的一些發現和結論,指出他認為“通過外科手術改變一個人的生殖器官就等於認可一種心理障礙。” 他說: “我目睹了變性手術造成的許多創傷。…… 孩子們的男性身體被改變以適應女性角色,但後來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男性的自然傾向在成長發育時,便長期處於苦惱和煎熬之中。…… 我們與瘋狂合作,而不去努力研究、治癒並最終預防它,既浪費了科學和技術資源,也破壞了我們的專業信譽。”(參17) 這種“瘋狂”使我們想到身體完整性認同障礙。身體完整性認同障礙指:你認為你身體的某些部份雖是與生俱來的但卻不屬你,你只有擺脫它們,才能真實地生活。加拿大有一名男子一直覺得自己的手臂並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於是他研究了如何截肢而不會流血致死。他切掉了一隻健康的手臂,因為他認為這隻手臂並不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據《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報道,他在身體改造網站ModBlog上說:“我的目標是去除這隻手臂,不留下任何重建或重接的餘地。我想找到一種我能自己操做的方法。”(參18) 有些人希望耳朵失聰或眼睛失明,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身體部位不能真正代表他們的身份。他們自願地想使自己致殘,好成為“真實”的自己。一項研究表明,這種疾病,即身體完整性認同障礙,是一種“罕見、研究較少、高度隱秘的疾病,表現為患者腦海中的身體形象與實際身體之間不相匹配。”(參19) 現在有些人聲稱自己是跨年齡的。例如,一名52歲的男子認定自己是六歲女孩。斯蒂芳妮·沃爾施特(Stefonknee Wolscht,以前叫保羅)說:“我不能否認我結過婚,有了孩子……但是我已經前行,回到童年了。”他因此離開了妻子和孩子,“真實地”過着六歲孩童的生活。他還說:“我有媽媽、爸爸……他們毫無問題地接受我是個小女孩。他們的子女和孫輩完全支持我。”“他給圖畫上色,‘做孩子做的活動,這叫遊戲療法’。”(參20) 我們應該允許他在幼兒園和“他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嗎?他的家人是否應該給他買洋娃娃,使他能活得“真實”?他想按照他的“真實”身份生活,難道我們應該讚賞他嗎? 荒唐嗎? 當然荒唐,但是當理性和常識在我們的文化中不再具有任何分量的時候,荒誕不經的事情我們也無法反駁。社會告訴我們說:應該讚揚那些勇於“成為真正的自己”的人們;只要他們對自己真實,就不該受到任何評判。 喬·卡特(Joe Carter)在“福音聯盟”( The Gospel Coalition)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一個人的頭腦因接受邪惡而被深深腐蝕,以至於縱容人截去健康的身體部位,那麼這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有了障礙。如果把‘徹底毀掉肢體或器官是可以接受的’做為邏輯前提……該前提就會以各種各樣的、令人擔憂的方式被使用着。這種情形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參21) 贊成厭食行為的人們認為神經性厭食症是個人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這些人的觀點並不令我們感到詫異。一個人可以把自己餓到死亡的邊緣,把身體弄成自己覺得該有的樣子,以使“內在人”與“外在人”匹配。只要對自己真實,怎樣都行。(參22) 問題的癥結 《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將其2017年1月專門針對性別革命的特刊稱為“歷史性的”。它倡導當前的文化觀點,即我們需要一個關於性別流動性的激進主張,雖然該主張與自然法則和聖經人論都相牴觸。 安德魯·沃克(Andrew Walker)和丹尼·伯克(Denny Burk)在發表於威瑟斯彭學會(Witherspoon Institute)《公共話語雜誌》的文章中討論了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合理的質問:“為什麼通過外科手術改變孩子的身體以匹配他的自我感知是可以接受的,而試圖改變他的自我感知以匹配他的身體卻被稱為偏執?如果改變孩子性別認同的嘗試是錯誤的(跨性別激進分子說性別認同是固定的,干預是有害的),那麼對於未成年人生殖系統的解剖生理這麼固定的東西加以改變,為什麼卻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呢?”(參23) 我來提一些問題:一個長着健康手臂的人覺得那隻手臂不屬自己的身體,做手術把它切除了,那麼這個人是身體有問題,還是精神有問題?如果一名五十二歲的男子認定自己是六歲女孩,他是身體有問題,還是精神有問題?患有厭食症並把自己餓死的女子,她是身體有問題,還是精神有問題?同樣道理,如果有人稱自己是跨性別,因此在考慮做不可逆的變性手術,那麼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明白:他們身體沒問題,而是精神有問題。當然靈性也有問題! 不應允許中年男子像小女孩一樣生活以使自己“真實”。認為自己手臂不屬自己的人不應截肢。跨性別者不應該做不可逆的變性手術。因這類問題而苦苦掙扎的人們必須尋求幫助,以使自己的心理得到重整。即使那些從未對內在感受與外在肉體的關係做過調整的人,也必須求聖靈改造他們,並要努力過聖潔的生活,這一點對基督徒來說尤其必要。 此外,我們必須告訴這一代人:獨身生活可以得到上帝的特殊祝福。必須敦促人們不要憑感覺行事去做變性手術,也不能步入不聖潔的性關係。教會最有效地與他們溝通的方式,就是要歡迎他們,使他們覺得像到了家一樣。(待續) 延伸閱讀:《自然造就的他:一個被當女孩養大的男孩》,作者:約翰·科拉品托 (“As Nature Made Him: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by John Colapinto) 參考文獻: 1. Lawrence S. Mayer, MB, MS, PhD and Paul R. McHugh, MD, “Sexuality and Gender:Findings from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New Atlantis:A Journal of Technology & Society, Number 50, Fall 2016, https://www.thenewatlantis.com/docLib/20160819_TNA50SexualityandGender.pdf, 87. 2. Eliza Gray, “Meet the New Generation of Gender-Creative Kids,” Time, March 19, 2015, http://time.com/3743987/gendercreative-kids/. 3. Tara Culp-Ressler, “Forcing Kids to Stick to Gender Roles Can Actually Be Harmful to Their Health,” ThinkProgress, August 7, 2014, https://thinkprogress.org/forcing-kids-to-stick-to-gender-rolescan- actually-be-harmful-to-their-health-34aef42199f2#.aqjbvr2i8. 4. “Girls feel they must ‘play dumb’ to please boys,” Warwick, August 5, 2014, http://www2.warwick.ac.uk/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girls_feel_they/. 5. Elly Fishman, “The Change Agent,” Chicago Politics & City Life, May 18, 2015, http://www.chicagomag.com/Chicago-Magazine/June-2015/Doctor-Rob-Garofalo/. 6. Ibid. 7. Christin Scarlett Milloy, “Don’t Let the Doctor Do This to Your Newborn,” Slate, June 26, 2014, http://www.slate.com/blogs/outward/2014/06/26/infant_gender_assignment_unnecessary_and_potentially_harmful.html. 8. “KU libraries’ gender pronoun pins part of inclusion push,” Associated Press, December 28, 2016, https://apnews.com/8a34880ee68f4f2ab23756e32a429196/Kansas-school’s-libraries-offer-studentspronoun-pins. 9. Jamie Dean, “Suffer the children,” World Magazine, April 15, 2017, https://world.wng.org/2017/03/suffer_the_children. 10. Ibid. 11. “Trans Conference Celebrates Getting People Fired for Not Calling Men Women,” The Federalist, March 20, 2017, http://thefederalist.com/2017/03/20/trans-conference-celebratesgetting-peoplefired-not-calling-men-women/. 12. Transgender Law Center, “State-by-State Overview:Changing Gender Markers on Birth Certificates,” PDF, https://transgenderlawcenter.org/resources/id/state-by-state-overviewchanging-gender-markers-on-birth-certificates. 13. Mayer and McHugh, “Sexuality and Gender,” 7–9. 14. Dean, “Suffer the children.” 15. Buzz Bissinger, “Caitlyn Jenner:The Full Story,” Vanity Fair, June 25, 2015, 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5/06/caitlyn-jenner-bruce-cover-annie-leibovitz. 16. John Wooden, quoted in Bob Stouffer, Light of Darkness:Reclaiming the Light in Sports (Urbandale, IA:Three Circles Press, 2011), 97. 17. Michael W. Chapman, “Johns Hopkins Psychiatrist:Support of Transgenderism and Sex-Change Surgery Is ‘Collaborating with Madness,’” CNSNews.com, June 2, 2016, http://www.cnsnews.com/blog/michael-w-chapman/johns-hopkins-psychiatristsupport-transgenderism-and-sex-change-surgery. 18. Sarah Boesveld, “Becoming disabled by choice, not chance:‘Transabled’ people feel like impostors in their fully working bodies,” National Post, June 3, 2015, http://nationalpost.com/news/canada/ becoming-disabled-by-choice-not-chance-transabled-people-feellike-impostors-in-their-fully-working-bodies. 19. Rianne M. Blom, Raoul C. Hennekam, and Damiaan Denys, “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 PLoS ONE 7, no. 4 (201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26051/. 20. Emily James, “‘I’ve gone back to being a child’:Husband and father-of-seven, 52, leaves his wife and kids to live as a transgender SIX-YEAR-OLD girl named Stefonknee,” Daily Mail, December 11, 2015, http://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3356084/Ive-gone-child-Husband-father-seven-52-leaves-wife-kids-livetransgender-SIX-YEAR-OLD-girl-named-Stefonknee.html. 21. Joe Carter, “The Diabolic Logic of Transableism,” The Gospel Coalition, June 5, 2015,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the-diabolic-logic-of-transabelism/. 22. Ibid. 23. Andrew T. Walker and Denny Burk, “National Geographic’s ‘Gender Revolution’:Bad Argument and Biased Ideology,” The Witherspoon Institute, January 6, 2017, http://www.thepublicdiscourse.com/2017/01/18491/. 敬請閱讀最近文章: 福音大會開幕式 視頻重播 福音大會信息:舊約中的中保及終極的中保基督(溥偉恩博士/含視頻) 前輩們受過的苦:歸喀斷札2(含音頻) 生命季刊新號 請掃描關注“生命季刊3”,請轉發給您的親友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福音大會視頻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0: | 一封來自武漢教會的公禱信,請求華人教 | |
2020: | 以前的致命埃博拉病毒(伊波拉病毒)與防 | |
2019: | 約1:5,“黑暗不接受光vs.黑暗不能戰勝 | |
2019: | 懊悔哥傑作:人持續不信是人的罪,但神 | |
2018: | 誰比路德「反理性」? 轉帖 | |
2017: | 和神學生們分享怎樣認識神(五) | |
2017: | zt: “Perfect UNITY – Fact or | |
2016: | 預言中的以色列 - 最後一列車? | |
2016: | 屬靈的以色列人(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