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陸昆:今夕何夕 1
送交者: candle 2008年01月14日17:21:0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from:《教會》總第九期

今夕何夕
——經上所指和我們所在的教會與世代[1]
文/陸昆


上篇 走向耶路撒冷

在符類福音中,帶來上帝國的耶穌受到猶太宗教、政治勢力,以及羅馬帝國政府的攻擊和迫害,而耶穌要求門徒和他站在同一邊,一起面對世界的迫害。真正嚴峻的衝突發生在耶穌彌賽亞的身份被宣告出來以後,耶穌和門徒走向耶路撒冷的過程中。馬太和馬可用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表現耶穌三次宣告自己到耶路撒冷受難,而門徒三次對此宣告做出極不恰當的回應,(太16:13-20;34;可8:37-10:52),而路加則把這一段寫成10章的篇幅(路9:18-19:27),且對這種衝突的強調持續到受難周的敘述上。(路22:14-30)。

耐人尋味的是,每次耶穌宣告自己受難,門徒的反應若不是魯莽的攔阻,就是懵懂的沉默;而緊接着的,是門徒之間誰為大的爭論。這種爭論在“認信敘述”之前並沒有在符類福音中出現過。在走向耶路撒冷的敘述中,耶穌一改若不用比喻就不說什麼(可4:34)的說話方式,一再明明地宣告,而門徒也一再地做出極不近情理的奇怪回應,直至令人驚駭的地步:

“耶穌又叫過十二個門徒來,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什麼,願你給我們做。’耶穌說:‘我給你們做什麼?’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里,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可10:32-37)

在符類福音中,“走向耶路撒冷”的敘述本身帶有隱喻性,如果考慮到路加有意把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講述成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再從耶路撒冷到羅馬的兩個行程,這種意味深長的隱喻性就更為明了。

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耶和華的錫安山,大衛之約的記號,神在這裡賜下他對他子民肯定、同在和保守的應許,是以色列末世復興的盼望所在。不僅如此,當時的耶路撒冷既是猶太人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又是羅馬帝國在敘利亞和猶太地統治的中心。作為彌賽亞進入耶路撒冷,對於耶穌而言,因為先知不可能在耶路撒冷以外喪命,但對於門徒來說,卻是大衛一樣大能的勇士要帶着權柄登基做王。從主流猶太人所歧視的、外邦人混雜的猶太聚居區加利利,進入到猶太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在彌賽亞顯出他真是彌賽亞的時候,這一小群與拿撒勒人耶穌相連接的加利利人,也要完成從邊緣到主流,從卑微到尊榮,從異端到正統,從受歧視和欺壓到受尊重和信任的地位的徹底轉變。

這真是一群同床異夢的夥伴。本來應當與耶穌一同分擔彌賽亞奧秘和痛苦的門徒,卻固執於自己完全與耶穌離心離德的榮耀夢想,以至於執意對耶穌的宣告和警告充耳不聞。

每一個成年人的人格中心可能都有一個觸犯不得的禁區,他會說,“別的一切都好說,但這個地方誰也不可以碰,有誰敢碰,天王老子我也不認!”這個禁區靠着他對整個人生的委身和投入,靠着過去全部的人生經驗和所受的教育來支持。他以一種確實的信念對自己的人生抱一個期許,那是他的準則,他的夢想,他的珍寶,是自己全部的意義所在。甚至信仰也難以改變——相反,信仰常常被改造以服務於——這一核心期待。彼得以肢體動作莽撞攔阻的激烈反應,門徒竭盡全力的固執與拒絕,無不表明耶穌對自己彌賽亞使命的宣告怎樣地觸動了門徒的核心人生期待。

門徒的這種期待源自根深蒂固的彌賽亞觀。當時的以色列人熱切盼望着一位大衛王式的彌賽亞:武士、謀士,帶着超自然的智慧和權能進入歷史,推翻外邦列強的壓迫,恢復以色列的自由和繁榮,並帶領以色列統管外邦;他將建立一個政治的,以滿足肉體需要為目標,靠武力維持統治的新以色列國。路加記錄甚至在耶穌復活之後,和耶穌一起的門徒仍然期盼着這樣一個國度的即刻來臨,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徒1:6)以色列人對彌賽亞的盼望,與其在歷史中擺脫民族和社會壓迫,進入富貴、自由和榮耀的世俗夢想緊緊相連。

而福音書顯明,在這一點上,門徒和不信的以色列竟毫無區別;唯一的不同只在於,他們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那帶來以色列物質上復興的彌賽亞。對於發現耶穌偉大的能力並且信從他的門徒來說,不信者的攻擊和蔑視是不堪忍受的。自以為是更好的人,有更好的見識和判斷,卻反而因此受到不公平的輕視和疏遠,不難理解,這會引起怎樣熱切的、伸張的渴望。

但門徒的渴望不僅僅如此。耶穌第三次也是以最鮮明、直觀,甚至刺激感官的方式宣告彌賽亞的受難時,西庇太的兩個兒子要求預訂耶穌王位左右的位置,他們對於富貴與權勢的熱望,似乎遠遠超過兩個加利利無知漁夫可能的夢想。諷刺的是,這種奢望,正是和他們同在且與他們結盟的耶穌自己,以他的醫治、供應、釋放的大能在他們心裡激活的。

他們錯誤的,今生之王的彌賽亞觀念,根基於人性深處對榮華富貴的渴望。這渴望被周圍人的輕視和誤解,同時被耶穌的大能強化,成為門徒充滿恐懼和夢想的核心期待。“二人不同心怎能同行呢”?耶路撒冷的行程是真正的同床異夢之行。

若問今天的中國教會身在何方,心繫何處?最為典型的一個圖景就是“走向耶路撒冷”。

這不僅僅表現為二三十年代以來前輩們激盪人心的宣教異象,今天仍然如此鮮活地激勵着教會,以至於一曲《宣教的中國》唱遍華人教會,“中國承接福音最後一棒,走向耶路撒冷”成為今日中國教會無可爭議的共識;而且還表現在,長期以來處於邊緣和末流地位,長期受政權壓制和主流社會忽視、歧視的中國教會,今天如此強烈地盼望迅速地擺脫現有境況,獲得合法和受人尊重的地位,進而發揮和展現自身諸多的資源優勢——當今社會緊缺的倫理資源;長期積累的道德形象;與西方主流社會的連接和相適應的文化形態;基督教“應許-信心模式”所具有的勵志功能;基督教社群的彼此支持的共同體關係等一系列社會文化性優勢——以進入並支配主流社會,以至於最終可以期待一個君士坦丁式的大轉變,一個“基督教化”的中國。海外宣教士和中國同工,傳道人和平信徒,靈恩派和改革宗,海外華人教會和大陸教會,“走向耶路撒冷”的圖景成為這些在眾多問題上彼此歧見,攻擊不斷的基督教群體的強烈共識與熱望。

雖然在教會歷史上,不期而然地,一再有教會興起帶來民族和國家(或者其他大型社群)皈依和復興的事實,但如此龐大的人群自覺、熱切地期待着這種轉化帶來的社會文化影響,卻是今日中國教會相當獨特的現象。如此眾多見識各異的基督教群體在二三十年的時間裡,共同把信仰的熱忱放在對地上的耶路撒冷而不是天上聖城的盼望上,並且對此進行引經據典的正當化論說,以筆者的陋見,似乎不是教會史上常見的情形。

即或有人能夠更加博學地指出,這種對地上國度大規模、持續的盼望,在教會歷史上並非罕見,我們也必須承認,除了在門徒和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被強調出來以外,這種期待在整個新約的正面教導中非常陌生。它並非直接來自對聖經的解釋,而由其他因素所激發:人心追求尊榮、舒適和安全的自然傾向;在邊緣狀態下受壓制的不快感受;傳福音和牧養的服事中感受並確認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教會和外界提供的明顯的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以及習自歷史的,對這一過程的自覺,等等。換句話說,這一種取代了真正“不至於羞恥的”末世論盼望的,走向地上耶路撒冷的熱切渴望,並不真正來自對聖經和教義的理解,雖然有學理素養的人大可以在有立意之後,從聖經里找出很多根據。

雖然走向耶路撒冷是中國教會一致的熱望,並在現實提供的可能性上,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但可以確定地說,這一過程的完成並非聖經(因此也未必是聖靈)而是現實和欲望留給我們的作業。因此,有必要從聖經的角度再度思考和確認這一問題,查考基督教處於邊緣地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歷史中的教會並不總是處於邊緣地位,我們完全可能從找出一些導致有形教會處於邊緣或者主流的原因。近來因為強烈渴望擺脫亞文化群體的地位,我們就更加積極求問教會為何未能進入主流,以期摒棄那些因素,使教會榮進聖城——比如福音最初傳入的方式,超越性宗教觀念的缺乏,信徒群體的身份構成,自我意識,政教關係、教會的社會參與,教會價值與主流社會的差異,等等——這其中,我們容易把一切攔阻教會進入主流社會的事物,不分青紅皂白地歸結為“長期處於壓制狀態下形成的褊狹亞文化群體心態和模式”而加以摒棄。

比較為難的是,雖然不是毫無可能尋找到各種分散和支離的資料來建立“合乎聖經”的進入主流社會的方法和原則,但畢竟聖經本身並不試圖真正解決基督教會處於邊緣狀態的弱點,因為聖經認為,教會被社會所拒絕的真正原因,不是一時一地的社會政治文化因素,而是基督教和世界構成本質的迥然相異。

“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或作:該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15:18-19)

此外的大段經文也在明顯地強調這種區分。以至於世界或外邦人和教會的衝突是讀聖經時最直觀的信息,要想否認它,真需要長篇累牘的迂迴論證才能稍有成果。

基督教處於邊緣地位,是因為屬上帝的、真理的、生命的、屬靈的統治進入了屬魔鬼的、謊言的、屬肉體的和死亡掌管的世界,而這種相屬的關係並不由單個因素決定,相反,這些因素由其整體的存在結構和關聯決定。也就是說,並不存在不信的世界中有沒有屬神的因素這樣的問題。相屬是結構和關聯的問題,而不是個別因素的匯集和分析。不幸的是,這一瞭然的聖經真理實在正是很多人試圖摒棄的,所謂“時代論的”、“二元論的”、“亞文化的偏狹心態和模式”之一。

若教會的邊緣化,真正的基督教不被世界接納的原因是教會和世界存在結構和關聯所決定的不同歸屬的話,那麼,這種邊緣化就是基督教的本質之一。若真如此,很多阻礙教會進入主流社會的因素就無法剔除;而為了進入主流而剔除某些“亞文化心態和模式”——事實上人們往往用這一類的詞彙指向中國教會屬靈前輩們以生命和苦難持守和驗證了的寶貴真理——必然會傷及基督教的本質。基督教如果不做出某種本質上的犧牲,最終是不可能擁有這個世界的。

雖然“走向耶路撒冷”是十分普遍的夢想,並且充斥在教會的宣講、禱告、見證和各樣活動中,但關於這種夢想的神學依據,筆者並未注意到有系統闡述的代表性文件。我們寧肯去看福音書中情形。

在福音書中,門徒所缺乏的,正是基督使命最核心的一點。耶穌一切的宣講和神跡,都是在顯明,永恆的上帝國度正在通過耶穌本人的道和作為進入這個世界。因此,在基督里世界面對神永恆的審判;因此,必須悔改離棄罪,並且以信靠和順服歸入耶穌;而通過基督的死和復活的替代性救贖的工作,永恆的赦免必會臨到在基督里的人。而人得以與基督聯合,雖然表現為主觀的信心和決定,卻是聖靈和活潑的聖道主動工作的結果。所以耶穌的死和復活以及此後聖靈在教會中的降臨,正是被保羅看成是單一的救恩史事件的十字架事件。因此,對耶穌的神國度的理解,也必須以他的死和復活以及聖靈降臨為中心來理解,就是以替代性救贖為中心來理解耶穌彌賽亞使命。而這應該正是為當時的門徒無法理解和接受的絆腳石,也是此後對耶穌的真信心與僅僅是文化或道德認同之間的分水嶺。

當我們說耶穌的基督使命的核心是替代性救贖時,從根本上避免了試圖直接以地上國度的經驗泛化的類比來理解神國的可能性。

是的,對神國度的理解,必須從替代性救贖的核心去理解,才能避免把它泛化為某種地上國度的類比,或者甚至就是地上國度的同義詞。因為這個國唯獨通過耶穌進入這個世界,雖然他也帶來新的屬靈啟示,帶來對愛和公正的全新理解,帶來純潔無瑕的完全人的榜樣,但這些都不直接就是神國的臨在和實現。只有他本人,特別是在他的受難與復活中,神公義和慈愛的統治得以臨到這個世界。但是,雖然基督臨到這個世界,神的國通過他,以及此後,通過聖靈和聖言在教會中的工作臨到了這個世界,但神的國仍然不在基督臨到的這個世界中,仍然只在於臨到這個世界的基督里。而這位基督,正在通過見證和顯明他自己的福音,通過聖靈的工作,臨在並行動於他自己子民的群體中,就是教會。教會是他的新婦,又是他的身體,又是他借着道和聖靈在世界中的臨在。但不是有教會的地方就有基督,而是在教會正確宣講和信靠順服基督的地方就有基督和他的國度。

這樣就構成了教會對自己根本使命的了解,就是宣講福音,宣講神國大能的審判和拯救已經通過耶穌臨在於此世,以此使人通過信服福音而得赦罪和生命,並靠着聖靈過與福音相稱的生活。

神的國內在於聖靈帶來的確信中的重生的人和基督活潑的關聯中,是靈性的,是向外隱藏其榮耀和實質的,是可經驗的,同時在經驗中又是局部的、預嘗的,他的成全,要在基督的日子(從基督初臨直到他再臨)滿足時才得實現。

所以,若不通過十字架替代性的救贖工作理解神的國,我們就很容易直接把教會以基督教世界的信念系統和行為模式走向耶路撒冷奪取地上國度的王權和尊榮當成神的國當下的降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什麼叫貌似公允?我根本就是不公允。
2007: 我不信基督教
2005: 人若沒有意耐不過的事,不娶不嫁更好
2005: 一點隨想
2004: 周爽的故事
2004: 答覆LAOJOH“再談nngzh思想的狹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