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教会关于第三个核心教义“救恩论”的争辩:七)“淡化因信称义”的新潮流 |
送交者: beiqian 2013年05月07日12:37:50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
初代教会关于第三个核心教义“救恩论”的争辩:(七)淡化“因信称义”的新潮流 一)罪的定义 二)因信称义的“救恩论” 五)错误的救恩论 六)关于“半伯拉纠主义”
七)淡化“因信称义”的新潮流 关于“淡化因信称义” 公元200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地官方教会的一些领导(典型如丁光训主教)极力倡导“淡化因信称义”,期望教会不要强化这个基本的核心教义,不要把天堂地狱同信耶稣基督与不信耶稣基督联系的太紧密,以免教会扩大与多数人民群众的距离。 这些领导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集中在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至于神学,那是用来解释信仰和教义的,它必然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虽然基本信仰是不变的,因为它来自神的启示;但是神学却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人对神的理解和阐释;而神学思想的变化,正是为了保障基本信仰的不变。 为数不少的教会人士认为,“因信称义”有它的历史功绩,马丁路德用它来净化神学,简化宗教(基督信仰),为人民争取自由;十九世纪的宣教士为了急于吸收中国人民信教,把“因信称义”与天堂和地狱联系了起来。 他们觉得,强调“因信称义”,会导致一个畸形的对于上帝的观念,好像上帝对世人存有敌意。 他们还认为,强调“因信称义”,会导致“道德无用论”;何况许多教外人士不乏好的行为和优异的社会表现,教外人士虽然在教会之外,但却不在上帝之外;因此,“淡化因信称义”,可以使教会走出狭隘的自我,带领人民进到上帝的博爱,丰富,等等,等等。 [ 参见《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p.93-94,197-198,275-286,414-415。另可参见《圣经,信仰,教会》,丁光训,中国上海基督教协会,2001。] “因信称义”的“救恩论”,不仅仅强调了神的慈爱和怜悯的属性,而且也没有牺牲神的公义和愤怒;“因信称义”没有排除基督信仰的伦理道德,使徒保罗,及至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等许多先贤们,对此都曾有过清楚的教导。 约翰福音三章16-17节先讲神的慈爱,18-19节再讲神的公义,二者并存。马丁路德重生以前,只着眼于神的公义和愤怒之经文(例如,罗一18),所以才会步履蹒跚地度过了十几载痛苦的信仰挣扎岁月,直到罗马书第一章17节使他彻底觉悟到“因信称义”的真理,马丁路德的心才得到了安息。对马丁路德而言,十字架是神以祂的慈爱来满足祂公义的要求,二者不可或缺;所谓“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 新约保罗书信中,很多时候都是先阐述基要的信仰,再处理伦理的实践。马丁路德为了答复罗马天主教有关他企图废除道德行为的谣传,写下了著名的《论善功(On Good Works)》,以深刻的福音观点阐明了所谓的“善工”。 如果是为了能接近广大的群众,而把教外人士(或者如天主教神学家Karl Rahner所说的“无名的基督徒”)强行纳入神的救恩之中,恐怕就连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都会急得跳脚。虽然,尽管马丁路德和奥古斯丁二人对“因信称义”的解释和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重点,例如,“人在救恩上无能为力”,“神主动施恩于人”等,同使徒保罗并没有不一致。 “淡化因信称义”正是伯拉纠之流拍手欢迎的立场,它似乎可以拉近与教外人士的距离(现今相当数量的教会人士就是如此宣扬),但却抹煞了基督信仰的核心;这对教会究竟是得还是失,是福还是祸,值得深思。
有一种存在是真实的存在,它一直就在那里,它不跟随潮流,它也从未落伍;它是真正的流行,它是存在的潮流。无论有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因信称义”之中流砥柱的地位,仍然屹立不可动摇!
《初代教会时期关于第二个核心教义的争辩:基督论》 http://bbs.creaders.net/rainbow/bbsviewer.php?trd_id=837721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2: | 视频:教会人士在为中国朱令被害案的公 | |
2012: | 什么是真正的大災難? ZT | |
2011: | 微一: 王女之美秀于内 | |
2011: | 见 证 | |
2010: | 如果怕做恶梦,就把 | |
2010: | 一封信,谈谈远志明弟兄的“活命神学” | |
2009: | 基督徒和我们的分歧 | |
2009: | 基督徒的真自由(属灵篇) | |
2008: | E址 | |
2008: | 卢维溢:从马英九当选谈华人的政治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