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运会上获取金牌是运动员毕生努力的结果。 除了运动员的天赋,努力和运气外,给运动员提供长期训练和成长的环境是最基本的条件。
在中国,当一个小孩在经过初级的训练而显示出某项运动的天赋时,会被各级体校或运动队选中。从而走上职业的道路。有些小孩甚至单凭其较好的身体条件,就被体校挑去,从而开始一项自己闻所未闻的某项运动。从李娜,郭晶晶,到从前著名的马家军,这些运动员的训练条件主要是由各级政府提供的。记得我妹妹在上小学时,被县体委选去练乒乓球。每天放学后就去训练,教练和场地都是体委的。家里不用花一分钱。体委还有武术,篮球等其他项目。现在虽然在孩子训练的初期父母的投入比二三十年前要多,但只要孩子显示出了运动天赋,就有可能进入“举国体制”。夺冠的任务就转到了各级体育组织的肩上。这时父母做得更多的,就是在家里祈祷,盼孩子出成绩,别受伤。
在北美,使运动员成才的最大功臣是父母。
有钱出钱。从小到大,每次训练,比赛和设备的账单,都是父母付的。要是父母的收入不够高,你恐怕连试一试一些项目的机会都没有。单算经济账的话,99%以上的投入都是没有回报的。苦尽甘来的只是极少进入NBA,NFL,NHL,职业棒球,网球,LPGA的人。除了这些职业球员外,还有个别得到商业广告收入的人,像Carl Lewis, Michael Phleps等。很多奥运选手和国家队员的训练仍要父母来买单。加拿大的华裔花样滑冰选手陈伟群,在拿到世界冠军后,父母仍要每年拿书十万以上支撑他的训练。 国家只是支付他参加国际比赛的费用。美国体操选手道格拉斯,其母为了支持她的训练,家庭已经破产。这次要是不拿冠军的话,其母“账欠多了不愁”的局面不知要持续多久。
有力出力。父母不单要出钱,还要有时间“陪”。孩子小时,父母不光要把孩子送到训练场,还要陪在那里。还要为俱乐部做义工。我有一个同事John,他们兄弟仨个都练冰球,父母俩辆车,早晨送这个,晚上接那个。十几年如一日。遗憾的是,三个都没有进入职业队。现在,John有了两个儿子,他和太太又重复起了他父母所做的事情。 我的朋友建华的女儿参加游泳训练近十年,现在的成绩在省里名列前茅。在过去的四年里,建华每天四点半起床,给女儿准备早餐,带她去训练,然后送她上学,自己再去上班。女儿因为起得早,每晚九点必须睡觉。每月至少一次比赛,还要经常去外地。整个家庭的时间表都是围绕女儿的训练和比赛来安排的。你能想象一下这时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吗?
有主意出主意。很多父母对孩子从事的运动原本就熟悉,或在陪伴的过程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经常为孩子做决策。如选择教练啦,换运动队啦,参与疗伤啦。 有些控制欲强的父母操的心一点不比孩子本身少。
在奥运期间,有篇文章说,为什么中国运动员得金牌时老爱哭。真是不知所云。我女儿练滑冰已经七年了。现在每周五次,每次三小时。要是她得了奥运奖牌,她肯定会哭的。我也会哭的,可能会哭一天,也许更长。我太太也会哭的。我们为此付出的太多。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这一终身难忘的时刻的来到。可残酷的事实是,99%以上的父母都没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