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國內的時候經常見到朋友一見面就談論股票,甚至具體到某一隻股票某一天某一時刻的價格。對於我一個完全不懂也完全沒有錢投資的人來說,只能由衷地景仰。國內中產的這種習慣也帶到了留學生論壇。打開mitbbs,經常會看到首頁的置頂帖里有什麼“我看多××股到下星期三”之類的神棍帖子,還跟帖無數。
可是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美國人雖然持有股票的人很多,但是從來不會聊炒股話題,只有在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才會調侃兩句自己的股票完蛋了云云。
長線是一種文化
看到有些文章把美國人長期持股歸結於他們上班時不敢開小差,我覺得沒有說服力。老闆管得再嚴,人家總有午休時間,總有Coffee breaks吧。也有人說美國人在股市上吃過大苦頭,因而賭徒心態得以遏制。也許吧。但是中國股民吃的苦頭還不夠大?怎麼一直沒有接受教訓呢?我認為這種短線文化的形成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長線投資渠道的狹窄把人逼到短線上;但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金融教育啟蒙的極度缺乏和利益集團的信息誤導。
先說說第一點:中國人如果要長線投資有哪些選擇?固定收益資產顯然是沒有吸引力的,因為利率根本無法追上物價(尤其是房價)上漲的速度。保險(放心保)?我不知道一個人得有怎樣的勇氣才敢買國產的保險。我在出國之前親友曾勸我想個辦法把三險一金續交上,老了以後用。我當時笑而不語。以現在的養老金償付狀況來看,我不交的決定是對的。有人說商業保險比社會保險要好,因為不能隨意修改合同。問題是,面對政府背景的壟斷企業時,您的合同管用嗎?另外,也有很多人想投資國外的資產,但是外匯管制,金融准入等政策也讓你無計可施。當然,還有就是買房。但是房子這東西,第一不是誰都買得起,第二也缺少流動性,需要用錢的時候提不出來。
最後呢?就只剩下股票了。但是,一隻股票的長線投資價值是怎麼計算的呢?任何一本金融教材都會告訴你,它等於以後所有未來分紅的現值總和。也就是說,一隻股票(或者任何金融資產),其價值的唯一來源就是未來分紅的預期。我發現,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難道不分紅的股票就沒有價值?賣出去賺差價不也是它的價值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大公司發行的股票有人買,而我自己在家裡“發行”的廢紙就找不到下家?區別無非是前者能通過創造財富的生產活動而產生現金流,而後者不行。這樣問題就來了:中國的上市公司很少分紅,怎麼辦?比如2011年的數據顯示有173家上市公司10年以上的公司沒有分過一次紅!當然,現在不分紅不意味着以後不分紅,你可以認為他們把所有收益用於擴大產能,從而有朝一日分個大的。但是想一想這麼多公司都在全額地擴大產能,這可能麼?就算這等好事真的會發生,這些股票真的物有所值,你能等到他們分紅的那一天麼?
綜上所述,與低通脹、競爭充分、無外匯管制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大部分中產群體的長線投資渠道基本上是堵死的。那麼,短線炒股票(不顧及分紅預期)也就成了唯一現實的選擇。
然而,現實歸現實,卻未必是明智的選擇。那麼現在就說到第二點,金融知識的普及問題。千萬不要以為一個國家每人抱着一個手機炒股是有金融知識的表現,恰恰相反,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金融學裡非常基本的一個諾貝爾獎理論:有效市場假說。有人做過實驗(如果你不信可以自己找數據試試),拿一批最有名氣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率,和通過隨機往報紙上扔飛鏢選出來的股票組合在同一時間段的收益率對比,根本沒有統計上顯著的差別。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每時每刻有無窮多的人和天量的資金在股市里交易,對一個公司的每一條利好或者利空的信息都會在幾秒鐘之內即時反映在其股票的價格當中,你再高超的計算能力也很難在市場達到均衡之前消化這些信息。這並不是說股價不會被高估或低估,當然會,只要有公眾不知道的信息,泡沫或投資不足都有可能產生。但問題是,別人沒有的信息你也沒有,除了巧合,你不可能做出比市場平均估值更準確的估價。也就是說,你買的每一隻股票在短時間內的預期收益永遠是零,升降都是隨機的(所謂Random Walk)。
短線就是賭場
吳敬璉幾年前曾說過一句“中國股市是賭場”的論斷,當時很多人覺得是驚世駭俗之言。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句普通的常識。而且不僅中國股市,任何國家的股市對於炒短線的人都只是賭場而已。而且像所有賭場一樣,有賭客就必然有抽頭的莊家。甚至股市的莊家和賭場的莊家的盈利模式都是一模一樣的:第一靠作弊,第二靠抽頭。
有兩部反映美國早期股票市場的電影佳作描述的恰好是這兩種盈利模式:1987年奧利佛·斯通的《華爾街》反映的是前一種,裡面的老闆是這麼教導員工的:“你小子別跟我扯什麼分析,能搞到內幕消息就拿來,搞不到滾蛋!”最近剛上映的馬丁·西科塞斯的《華爾街之狼》反映的則是後一種,裡面的老闆是這麼說的:“股票這東西,誰也不知道漲還是跌,你就只管忽悠別人多買,他們一套現你馬上讓他們買新的,他賺了賠了你都拿佣金,你的明白?”
所以,從炒短線活動中真正獲益的是哪兩種人?第一,有內幕消息的人;第二,拿佣金的證券公司。其他人都只不過是給他們貢獻財富的賭場消費者而已,就像拉斯維加斯每天熙熙攘攘的賭徒一樣,也許有手氣好賺錢的時候,但是長期看永遠是賠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受過良好金融教育的當代美國人已經不再傻呵呵地炒短線。他們知道股票換手不會增加自己的預期收益,只會付出更多的佣金給證券公司(往往比賭場抽頭還高),或者成為內幕交易者信息剝削的犧牲品。市場好的時候,交易少的人賺得更多;市場不好的時候,交易少的人賠得更少—就這麼簡單。
有效市場假說當然不是沒有爭議,市場到底能多準確地融合現有信息,誰也說不清。但是注意,整個市場經濟的概念不就是建立在市場可以比個人(哪怕是高智商的決策者)更善於決定價格的基礎上麼?否則幹嘛要拋棄讓政府給工業品定價的制度呢?如果政府沒有能力判斷一種工業品的均衡價格,難道你一個股民就能判斷一隻股票的均衡價格嗎?有效市場假說其實和政治學中的孔多塞陪審團定理不謀而合,後者說的是投票如何能讓無知的個人集合成為一個做正確決定的群體(也就是所謂民主的認知功能)。兩者的區別無非是用腳投票還是用手投票而已。
當然,即使是美國人所受的金融教育也還遠遠不夠。在UCSD讀碩士時修過兩門金融方面的課,那位教授反覆提到一個觀點:金融學應該從中學學起。他時常感慨窮人貸款買個車,有時會付出比市場利率高几倍的利息,就是因為自己不會換算。中國的中產們也許數學好,不會犯這種錯誤,但是他們浪費在毫無投資價值的股票上的錢恐怕遠超過那些貸款受騙者了。
以我個人的經驗,雖然沒有錢投資,但是當年金融課學的諸如現值、預期收益、風險溢價等概念,哪怕對於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種艱難決定也都大有好處,對於和錢有關的決定就更有一個冷靜的判斷(比如去拉斯維加斯玩的時候只看表演不賭錢)。當然,你可以用我沒有錢來證明學這些東西沒有用—也許吧,但是也可能是我把其他方面的快樂貨幣化以後,發現它們比錢更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