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唐化的基督教-景教 |
送交者: 興漢 2008月08月22日09:11:27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年代很久遠了, 進來看 由 興漢 於 2008-08-22 09:04:52 |
唐化的基督教-景教
王秋蘭 唐朝是我國史上光輝燦爛、文化廣披的強盛時期,故外國人常以“唐人”稱呼我們,或命名“唐人街”....等。顯示唐代的成就極高。堂時來華的胡人、外國人極多,他們攜帶各式各樣的珍奇文化材料,來到中國,為着能生存、繁衍就它們與唐代的國情互相揉合、增添、裁削,而嶄出一種包容性極大的世界性文化。 尤其在宗教方面,更呈現唐代的多元性及懷柔包容的政策,除了本土產生的宗數一道教外,摩尼教、景教、回教、祆教也在唐代時傳入、流行、綻放,或敗落。在研讀許多有關宗教的書籍後,對景教這個問題大感興趣。它到底是何時傳入中國?一般說法是在太宗貞觀九年傳入,認為這是基督教第一次在中國興盛期,有無可能更早於貞觀九年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又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利瑪竇為求明代皇帝能重視天主教,特研究追溯天主教傳入的歷史到起自唐代,以求明人能去其戎心、樂意接受天主,但天主教與景教是同一教派抑或甚至敵對兩個團禮,怎樣牽扯在一起?這也值得思考一下。其餘還有許許多多可再思考、推證的問題,分述如後,這裡不再贅述: 壹:“景教”名稱的由來 貳:唐代“景教”興亡的概述; 叄:景教徒在唐代的社會生活 肆:對“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幾點看法 伍:“景教”中值得再研究的課題 壹:景教名稱的由來 據明代天啟五年出土於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其中所載的碑文:“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這可知其命名是無法名之的景況而產生,不具任何意義。 而馮承鈞先生所住景教碑考中卻認為當初景教初入中國,不能不定一名稱,但西文原音不諧於口,乃取新約聖經中光照之義,命名為景教。(新約:耶穌言:“我是世上的光,跟隨我的就不在黑暗裹。”)這說法頻有信度。但另有楊森富先生著作—唐元二代基督教興袞原因之研究中則指出景教這個名稱是基督教唐化的像征:因中國人自古認為景星是一顆瑞應之星,此星一出,即將有明君出現,譬如列子湯問篇:“景風翔、慶浮雲。”就以景星出現來應驗商湯這位明君當政。這種象徵預兆,也合符聖經中耶穌誕生時的記載:當耶穌誕生時,東方有三位博士正觀測天象,見有一顆晨星從天降落,便循星落方向尋出耶穌誕生的客棧。由上述這段記載,實在可以佐證楊先生的論點,又碑文如此記載:“惟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之明,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這也提供楊先生的有力證明,因為碑文可看出景教徒為求君主歡心,將君主地位棒到極高地位。而且景教中的“景”字豈不暗示支持景教徒的君主就是位明君呢? 此外,碑文還引用不少佛教語,可見景教本身已失掉敘利亞地區信徒生活的純正,而被唐化了,所以基本上認為楊森富先生的觀點是正確性極高的。 貳:唐代“景教”興亡的概述 景教大約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傳入,由景教主教阿羅本至長安而開始傳播,至於阿羅本是何人?又他是為何到長安?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他是一位負有託付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數,而馮承鈞先生則認為他是跟隨于闐國王子來到長安,作為人質,江文漢在中國景教一書中就認為阿羅本本為波斯人,因受政治迫害而逃至長安,這個問題需更多考證及史料證明,故不加討論。 當阿羅本來到長安時,太宗已命房玄齡領儀仗對在長安西郊迎接(這個迎接隆重之態,同於迎接十年後玄奘歸國之禮),併入住宮中。阿羅本多次解說傳教,太宗覺其教義簡易有利人民,於是在西元六三八年頒布宣令建景教寺,度僧廿一人,推行天下。高宗時,景教徒的景況達於鼎盛,他命各州建立景教r> 教寺,於是有“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熱鬧場面。 爾後,武后因篤信佛教,景教的推行一時受阻,幸賴羅含教士極盡能力,盡力討好,才得重振綱紐。在經歷武后的排斥而不墜,到了玄宗時,景教勢力轉熾,親臨教堂,再建壇場,而且此時有不少西教士前來傳教。舊唐書卷一九八、及冊府元龜卷九七一,記載有景教徒佶和、普論...等七十人在華傳教。 而肅宗時,前來的景教傳教士最有名的就屬伊斯,他不僅任主教總管及貴族之後裔,來華後也深受皇帝寵愛,特賜賞物、官拜大夫。伊斯為人除認真傳教外,還啁濟貧窮,甚至安史之亂,還輔助郭子儀聯絡西域各族共同平亂,因他熟悉諸國的語言。因此伊斯名揚天下,所以當景教碑出土時,甚至使人誤以為它是伊斯的墓碑呢? 好景不常,景教徒在武宗時經歷大浩劫,使得他們在中原地區消聲匿跡。武宗會昌年間,因佛教鑄銅像,大量消耗銅,貨幣短欠嚴重,經濟出現危機,又加上李德裕、趙歸真二人建議,遂下令禁外教活動。禁令中,景教徒被迫還俗,而且“送還本處收管”,於是他們被迫集中到廣州,待船返國。所幸,不久武宗即崩,而留居不去者,就轉向其他地區發展,據張星烺先生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西元一OO一年至西元一O一二年(即遼聖宗統和十九年至開泰元年)外蒙古克烈王崇奉基督教(景教),可證明景教徒轉向西北諸國發展,只因五代十國、遼、金、夏各國的史料大都亡佚,無法確知其發展情形,但仍有景教的活動,是不容置疑。因元朝時,景教非常盛行,茲不贅述。非但如此,在羅香林先生唐元二代之景教中,他舉出晚唐時李珣兄弟為例,舉證景教徒遷往廣州,他們以販賣藥材,或求取功名來安身亡命。 綜合言之,景教徒在經諸位君主支持下,曾風光過一時,但在會昌法難後,勢力轉弱,並轉往其他邊疆地區發展,其發展生存的韌性是極強的。 叄:景教徒在唐代的社曾生活 信仰景教的人,其傳教士來自波斯,而且過着實行教義的日子,他們的生活自然形成一種特色,希望能藉碑文及史料(華記、著作)來整理成一個生活的輪廓,令人明白易懂。 一、建築:大秦寺(先前稱為波斯寺,玄宗時改正錯誤的寺名,因景教其源自大秦—東羅馬帝國)。教堂是信徒敬拜的中心,呈現一種特殊景觀而且非常奢華。趙清獻的蜀郡故事,相當能描繪大秦寺的建築風貌:“石筍在衙西門外,二珠雙蹲,雲真珠樓基,昔有胡人,於此立寺,為大秦寺:其門樓十間,皆以真珠翠碧,貫之為簾......蓋大秦國多璆琳琅玕,明珠夜光壁,多出異物,則此大秦國人所建。”又宋人吳曾能改齊漫錄的杜甫詩石筍行,他形容大秦寺有“雨多往往得瑟瑟”的奇景。這二者都能說明大秦寺建築的特色。又碑文記載:“旋令有司將帝寫真、轉模寺壁”,“天寶初、令大將軍高力士送五聖寫真、寺內安置”、“於是天題寺榜、額載龍書”說出大秦寺以皇帝的肖像嵌在壁上,又懸掛皇帝的題字、引以為榮,位真正的景教在伊拉克、敘利亞境內(他們現在仍存活着可資論證),其會堂沒有壁畫、也不用聖像,為淳樸無華的教寺。所以景教徒的寺已染上太多的“唐化”色形,這是入境隨俗,抑是某種妥協? 二、本着耶穌基督仁愛之心、樂善好施:景教徒秉着耶穌基督的愛心,對於飢餓、貧窮者都能加以救助,甚至如同碑文所題刻的:“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景教徒精通醫術,能為人醫病,並且深具藥材知識,羅香林的著作就以李珣之弟(李玹)為例,他在西川販賣藥材,為人醫病,廣交朋友。而景教徒也能為亡者禱告祈福,符合中國孝道精神,自然成國人能接受景教的誘因,不過卻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死後不持香注祭拜死者,這也可藉羅香林的論劉復愚父子不祭祖的一文中得到印證。基本上,他們生活很安逸舒適,能救助扶弱,而且頗盡孝道,只是在祖先祭拜上,他們堅守着耶穌基督的教義而行。 三、職業:景教徒除君主的支持、賞賜外,他們也從事某項工作以謀生。景教徒本身要傳教外,他們通常有份工作來養活自己,就如使徒保羅一樣,一邊織帳篷謀生,一邊積極從事傳教,形成自給自足,無後顧之憂的生活。所以他們在唐代生活也不脫這種生活方式,上述已提到李玹從事藥材買賣和醫術外,也希望從其他記載看出景教徒有那些特殊職業?江文漢先生提到景教徒除傳教外,也有不少從事商業活動,將波斯產物最重要的寶石和香料運到中國,再將絲綢送往波斯、大秦...等,從中獲利。而斯圖爾特在景教傳道史的第一章他說:“初期基督教時代,大概還是極小規模的組織團體,他們任命為長老或主教...從此方移往彼方傳布福音,只要可能也和俗人一樣生活...不是經商的人,則或是為木工、或為鍛冶、或為機織,從事手工並以謀自己生活。”這段文字說出景教徒大都從事手工業,有一技之長,而中國的史料也有如此記載應證景教徒技術高起,並有商店販賣成品。新唐書卷百十二柳澤傳及冊府元龜卷五百四十六詳載其事:“柳澤開元二年為殿中侍御史、嶺南監造使、會市舶司有衛咸中郎將周慶立、波斯僧及烈等,廣造奇器異巧以進。”這廣造“奇器異巧”一定大有可觀,及烈命廣州的巧匠製造珍奇物品,一定前所未見,所以迫使柳澤上諫:“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知見欲而心亂必矣。”,當然也由此看出這批景教徒他們技藝高起而且設商肆販賣工藝品。 四、文化:景教徒在語言學上貢獻很大,中西交通史料匯篇第二冊:“以蒙古文字為例,蒙古初無文字,借用維吾兒文,而維吾兒文又仿之敘利亞文,蓋由第八或第九世紀景教教士傳至東土耳其。元世祖蒙古人又仿維吾兒文自製國文、清太宗滿洲人又仿蒙古文製造滿洲文...可見聶派在東方文化史上的影響。”景教徒精通西域語言,除能擔當譯官(以伊斯為例),也從事翻譯文字工作,例如景淨為般若僧助譯佛經﹔因般若不熟漢文(圓照撰(貞元續開元釋教錄))。 其次,景教徒也開拓了唐人礦物學知識,陸霆雨山墨談:“拂菻國、(大秦)當日沒之處,地有水銀海,周圍四、五十里,國人取之。”及明代本草綱目也有水銀記載,當然景教徒不只傳輸水銀一項,只是舉例說明,景教徒具備相當的學識程度。 唐代文人也沾染不少景教徒的宗教氣息,例李白所作樂府詩“上雲樂”,就是借用胡人口吻道景教思想。全唐詩卷二十一上雲樂:“金天之西,白日所沒。唐老胡雛,生彼月窟.... 大道是文康之嚴父,元氣乃文康之老親,撫頂弄磐石、推車轉天輪、雲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陽鳥未出谷、顧兔半藏身。女媧戲黃土,工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間、蒙蒙若沙塵。生死了不盡、誰明此胡是仙真....。”按所謂的“大道”、“元氣”是指“上帝”、“天父”而言,而下的字句則是景教創世說與我國神話揉雜而成。我們實在不難看出景教徒常與朝中官員及文人交往,以求支持和協助,而唐時文人也對景教徙的教義和豐富學識有所景仰,故能為文之中揉雜景教思想。 肆 :對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幾點看法 景教碑出土於明熹宗天啟五年的西安,它的真偽經清人的;考證及馮承鈞、潘紳等人的研究,其真實性已有相當的肯定,;本文並不是要論述此點,而是要就碑的雕飾外觀及碑文內容,提出幾點看法,證明景教在唐朝所表現的信仰已失去純正的內容,而有明顯的唐化影響。 一、碑文上刻有〝大秦〞二字、指明這信仰來自東羅馬帝國,當時羅馬帝國使用的聖經,是經西元三三七年大公會議而欽定,共計六十六卷,新約二十七卷、舊約三十九卷。而新約中最後一卷啟示錄十二章九節:“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撤旦,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景教徒依據此經節,對於中國象徽的吉祥物—龍,應棄而避之,但卻在碑文上部刻有兩龍形花紋,豈不已有唐化情形? 二、碑文中的用語“上德”、“僧”、“玄風”這些都是佛教語’卻出現在景教碑上。而且更有趣的撰此碑的景教徒景淨根據佛僧圓照的著作(前文已提)還為佛經助譯。這顯示景淨的包容態度,或是佛教勢力在景教之上,強人面前不得不低頭? 三、碑文中文句對於唐代皇帝的恩澤,大肆吹捧,甚至將帝像嵌在寺壁中,又懸皇帝親賜匾額,這就如武后在位時將自己的粉粧費捐獻給佛教,所以佛教人士特立一尊佛像,神情體態同於武后。這種作法都是將人比做神、佛,有違其信仰的真正教義。 由上述三點的看法,實再可以看出唐代對任何一宗教都保持寬容的態度,不加以干涉,但為何聶派的景教,再敘利亞時曾為“真理”而戰,然後堅持理想及真理,向東發展,到了中國卻走了樣,真理不再是真理,融入了不少唐人和佛教的色彩,這是為什麼?是景教主教們操守有問題,還是中國同化的力量太大。 伍:景教中值得再研究的課題 景教是基督教中聶斯托留的派別。聶氏本是安提阿的傳教士,西元四三八年被拜占庭帝國提阿多修二世封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敖,他熟讀聖經而且能言善辯,力倡耶穌有二性論及不需敬拜瑪利亞(因瑪利亞非神之母、而是人),因這純正的教導,他被大公會議斥為異端並被開除。於是展開他的流亡生活,來到波斯並積極傳教,信仰者不乏其人,甚至被熱情地支持着,他的信徒也開始轉向更遠的東方布道而去,到了中國就被稱為景教。這裹我們申訴的是:聶派的真理主張真是異端乎?是否高中歷史課本的說法要有所改進?這是否要還給聶氏一個清白?事實上,經過一千多年來,基督教史發展至今都沿用聶氏發現的真理----不祭拜瑪利亞及耶穌有神、人二性之說。反而將天主教祭拜瑪利亞及耶穌只有神性的神學斥之為“異端”,以此來說,明朝李之藻(利瑪竇在中國第一位的信徒)為要提高天主教的聲望,特別將天主教的歷史溯自唐太宗時起,這似乎有牽強附會之嫌疑? 歷史是可以翻案的,最近中國時報刊登一則消息:中國考古學家再長沙挖出一批古物,古物有文字記載,勘測結果,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比甲骨文早了二千多年。所以說高中的歷史課本將聶斯托留稱為異端份子,此句有待商榷。又如法英百年戰爭時,貞德被英軍誣陷為巫女,活活燒死,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年,天主教的領袖特頒命令,還貞德清白,昭告世人,追封為“聖女貞德”。我想也該還給聶氏一個清白。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景教(基督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是何時?雖然中國文獻欠缺有關史料,但再西方的著作卻有詳述的記載:印度嘛羅拔教堂所藏迦爾底文的日課經,曾述耶穌大弟子聖多默(St?Thomas)來到中國傳教,時間大約在西元三百九十四年前,大約我國東晉時代。又敘利亞人之阿拉伯文之記載,又有聖徒巴托羅謀(Bartholomew)在四世紀以前,到中國布道(1)。再以碑文上的內容來看,似乎在唐代已有基督教傳入紀錄,因碑文:“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物仗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這話似乎說明阿羅本再接入官中前,已有人為之介紹,所以帝使玄齡在西郊迎之,而且阿羅本住到宮中後翻經譯書於宮殿之內,並由太宗皇帝親自問道,才知正真,太宗皇帝如何或憑藉什麼來判定真偽,是否在唐以前己有關基督教的記載和書籍。 舊唐書記載,早再隋末懷戎地區有一支宗教徒起義有一領袖宣稱為“耶輸”皇后,這個創立是否與基督教有關,若真有關係,基督教的傳入要提早二十多年,這個問題有待學術界研究。(2) 最後尚有一個課題,還值得研究的是,會昌法難後,景教徒流向的問題,羅香林先生的論證中,已提到某些景教徒移往廣州,所以黃巢之亂時,景教徒遭殃。另外因着元代盛行“也里可溫”教(景教),不少人猜測,景教徒再被迫還俗後,移入蒙古人乃蠻部、克烈部中繼續活動,但目前還是推測階段,若是有心者多收集五代十國的文獻、宋代史料,或許能找出有力的證據,這可稱得上學術上的大成就。 在整理寫完木篇報告,發覺歷史是科有趣的學科,若能具備思維的能力和充份的史料和考古遺蹟,定能為中國的歷史發展增添許多的色彩及趣味,畫出更完整的中國史輪廓及內涵來。 注釋部分: ﹝1﹞張星烺編:(見中西交通史料匯篇) 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五月三版《古代中國與歐洲之交通》一九○至一九一頁 ﹝2﹞於宏榮著:《中國青年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二日 六十四頁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鄉土加拿大 - 跑步 | |
2006: | 藝術、哲藝和科學的幾個不同 | |
2005: | 怎樣看待美國富人(一) | |
2005: | 吃魚記 | |
2004: | 我看“春光乍瀉” | |
2004: | 大規模車禍殘骸目擊 | |
2003: | 棄世登仙(五) | |
2003: | 不要和30歲女人說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