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enchen Tsultrim Lodro
滅 諦
一、解脫即“滅諦”
輪迴的因是“集諦”,果是“苦諦”。通過學習輪迴的因和果,也就了解了輪迴的真相。明白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徘徊在虛幻世界當中,不斷惡性循環的本質與原因。既然輪迴如此之苦,尋求解脫也是唯一的出路。這就像親身感受到生病的痛苦,也發現病是可以治療的,而且知道了病的來源,就一定會有對健康的追求。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有先天性的疾病,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被疾病折騰着,一秒鐘都沒有健康過。他只知道生病很痛苦,根本不知道健康是什麼感受。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非常絕望,很容易產生不想活了的念頭。同樣,世間絕大多數的人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痛苦,卻不知道真正的解脫是什麼,更不知道消滅痛苦的方法。雖然現代社會,是人類有史以來物質最為豐富的時代,但物質生活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當壓力超過承受的界限以後,人們就會患上精神上的病症——焦慮症、抑鬱症等等,甚至可能產生輕生的想法。
難道我們的生存根本沒有價值了嗎?不是。其實我們可以突破輪迴的重重封鎖,找到解脫的契機,那就是“滅諦”. 就像對患有先天疾病的人說:你不要這麼絕望,通過治療還是可以獲得健康的。雖然你沒有體會過健康人的滋味,我也沒有辦法告訴你,但你通過看病吃藥,一定會慢慢康復,最後就能體會到健康的滋味。患病的人聽了這些話,也許會開始有興趣、有希望、有信心了。因為他知道有一種狀態叫健康,只有吃藥才能獲得健康,那他一定會遵照醫囑、按時吃藥,最後也能得到健康。同樣,佛只能簡單地給我們描述解脫的大致概念,並為我們指出了解脫的道路。通過修行,去訓練心力,就能獲得解脫。但真正的解脫,只有自己去爭取、去體會。
比喻中的“健康”,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吃藥”,就是四聖諦中的“道諦”;“生病”,是苦諦;疾病的來源,是“集諦”。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得到解脫,但只要有“我要獲得解脫”、“我一定要追求解脫”的勇氣和決心,就已經有了出離心,就已經開始告別輪迴了。
小乘佛教一切有部認為,解脫是一種物質。比如,三十種煩惱中,有些是在小乘佛教見道的時候斷除,有些是在小乘佛教修道的時候斷除,每一種煩惱斷除以後,會有一種物質不讓它再產生,就像堤壩可以阻止洪水一樣。如果沒有抵擋煩惱的物質,則即使煩惱斷除了,也會再次產生。有了這種物質,煩惱才永遠不會重生。這是小乘佛教的錯誤觀點,大乘佛教根本不承認。大乘佛教認為,如果解脫是物質,就與外道沒有差別了。解脫不是因為有物質擋住了煩惱,而必須是煩惱的因——無明、我執等等斷除了,來源斷除以後,煩惱也不會再產生了。
小乘佛教的經部不承認一切有部的觀點,認為解脫是斷除煩惱以後的一無所有。但大乘佛教認為這是斷見,是不成立的。那麼,真正的解脫是什麼呢?大乘佛教中觀,尤其是第三轉法輪和密宗所講的“滅諦”,包含了兩個意思。
第一,所謂“滅”,即三十種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滅除、毀滅了,在如來藏、佛性上面,不存在煩惱。第二,當所有的煩惱、障礙都消失以後,如來藏、光明、心的本性卻永遠都會存在,所以佛性、如來藏、光明也叫“滅諦”。這兩個就是大乘佛法和密宗的“滅諦”
心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最外層、最表面、最粗糙的精神活動,是我們的意識與眼、耳、鼻、舌、身五根識;再進一步,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斷除以後,最後一層,是如來藏佛性。眾生的本性,是阿賴耶識;佛的本性,是光明如來藏。如果如來藏叫做佛性,那阿賴耶識就可以叫做眾生性。雖然佛教沒有這樣的名詞,但可以這樣理解。
當加行全部修好,根基非常成熟了,再去修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就有可能證悟。證悟的時候,就能突破阿賴耶識的層面,見到佛性,見到佛的法身。雖然我們沒有福報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也沒有福報見到像金剛薩埵這樣的佛的報身,但我們有機會見到佛的法身。三身中最尊貴的,是佛的法身,並不是化身和報身。佛的法身不會有頭、有手,不會有顏色、形狀,既不是神的形象,也不是人的樣子,而是光明如來藏。心的本性,就是佛的法身。我們大家都有機會見到,但是否能抓住機會,就要看每一個人自己了。
初步證悟的時候,雖然已經證悟,但證悟的境界還很模糊,有時能夠看見佛的法身,有時很長時間都莫名其妙的,什麼都看不見。這就需要對上師的信心,對佛法、對竅訣的信任,以及自己的福報。福報的來源,就是修加行。當所有的條件都具備的時候,就能對解脫有一點點概念,就能稍稍知道原來佛性、佛的境界、光明、空性、如來藏、永恆、實在是這樣的。這就是近距離看到解脫了,雖然還不是零距離,但已經燃起了希望之燈,從此以後對法更有信心,也會變得更精進,會更加倍地努力修行。就像患了先天性疾病的人,在吃了一段時間的藥以後,雖然病還沒完全治癒,但偶爾也有一兩天能體會到健康的感覺。一旦嘗到甜頭,就會信心百倍地加緊治療。之所以我們現在修行沒有動力,就是因為還沒有證悟,雖然聽過很多次,卻不知道什麼叫解脫,能否解脫也不知道。當有一天證悟了,動力也就十足了。如果努力,每個人在有生之年都有這個機會。
二、滅諦的四個特點(行相)
滅諦的四個特點為:滅、淨,妙、離。
第一,滅
首先,在如來藏的本質上,從來就沒有煩惱,這叫本來清淨、本性的清淨。現在滅除了表面的煩惱之後,就多了另外一重離煩惱的清淨,這叫雙重的清淨。滅諦的本質,是沒有煩惱的。當無明被剷除以後,建立在無明基礎上的所有善惡念頭也都冰消瓦解,所以叫“滅”。
小乘有部宗認為,無論是煩惱,還是擋住煩惱的物質,都是實有的。大乘佛法認為,解脫不是實有的物質來擋住實有的煩惱,只要有菩提心,有證悟空性的智慧,煩惱就可以轉化為道;第三轉法輪與密宗認為,解脫也不是用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去轉換。當我們沒證悟的時候,它是煩惱、業、有漏、不清淨的,但這都是我們的幻覺;在證悟以後,實際上沒有煩惱,也沒有不清淨的世界,一切就像八地菩薩所體證的境界。對證悟的人來說,眾生各種各樣的念頭、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佛的智慧。這不是說煩惱變成菩提,而是煩惱的本質就是菩提。煩惱和菩提,是無二無別的。雖然煩惱是佛的智慧,但在還沒證悟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謹慎取捨因果。在這個階段,煩惱就是煩惱,煩惱不是菩提,這要分清楚。當最後證悟了煩惱本質的時候,以貪、嗔、痴為代表的所有煩惱都滅除了,便得到了雙重的清淨。
第二,淨
在如來藏光明上面,所有六道輪迴當中的苦苦、變苦、行苦等痛苦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叫淨。在滅諦上面,不存在不清淨的苦諦叫淨,不存在集諦叫滅。不存在苦諦和集諦,所以叫滅和淨。也可以說不存在苦諦叫滅,不存在集諦叫淨。反正就是在如來藏光明之上,沒有眾生的五蘊、六道輪迴與各種煩惱,所以就是滅和淨。
第三,妙
滅和淨,是從破和否定的角度來講,沒有苦諦,沒有集諦;妙,是從立或肯定的角度來講,因為光明如來藏沒有痛苦,所以快樂;因為沒有煩惱,所以清淨;因為清淨和快樂,所以妙。此處所說的快樂,不是我們平時所講的痛苦與快樂中的快樂。這種快樂的感受,早在一地菩薩的時候就開始不存在了。在最究竟的滅諦境界上的快樂,是因為所有痛苦的因和果都已經無影無蹤,所以叫快樂。這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境界。如果是感受,那就是無常的,但滅諦卻是永恆的。就像《寶性論》當中講的,如來藏有四種特點:快樂、清淨、自我、常住。這不是我們經常去推翻、駁斥的常樂我淨,而是一種以世俗名字命名的特殊的常樂我淨。因為世俗的快樂和痛苦都不存在,所以叫“樂”。密宗續部里也講,大樂金剛(勝樂金剛)本尊和修法中的“樂”,都是指的這個意思;因為沒有“我”和“無我”的執着,是永恆存在的光明,所以叫“我”等等。
第四,離
如來藏的本質,已經永久、徹底地遠離了所有的煩惱,所以叫離。有人會問:既然最原始的狀態與最後要回歸的自然面目,也即最開始的起點與最後的終點沒有任何差異,完全一味一體。那為什麼回歸後就不產生輪迴,不產生煩惱了呢?雖然最原始的如來藏和最後的光明自然本智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但原來是單一的本性清淨,最後又在此基礎上加了一個斷除煩惱的清淨。原始如來藏一直有一個產生意識的可能性,而最後的光明如來藏卻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因為過去沒有修行,所以隨時都可能產生最細微的意識波動,通過長期修行,在證悟以後,再次出現煩惱的可能性已經斷除,所以叫“離”。
滅、淨、妙、離四個字,就是講解脫。雖然對根本沒證悟的人而言,這種解脫還很深奧,但卻不像神、造物主那樣神秘、玄乎。所有證悟的人,都可以體會到滅、淨、妙、離四個字所表達的內容,只是隨證悟者的境界差異,而使證悟者所感受到的深度與清晰度各不相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