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一類人——他們很擅長化悲痛為力量,激情滿滿,鬥志昂揚。聽起來很棒是不是?
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很容易在關係中對他人形成壓制——自己正能量爆棚,而Ta身邊的人卻倍感無力。
較為典型的:像一些家庭中的戰鬥型父母,身邊孩子卻充滿無力;或一些企業中的戰鬥型領導,底下員工卻垂頭喪氣。
為何會這樣?
曾經某個直播節目,邀請一位成功的創業者做分享。創業者激情昂揚地講了2個小時。但結果,觀眾卻感受不到一絲歡欣與鼓舞。相反,他們感受到深深的壓迫、絕望與無力。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創業者自始至終,都在傳遞一種感覺:我堅強樂觀,能量滿滿,像英勇戰士一樣克服萬難,無懈可擊。
但面對觀眾提出的困惑和無力感,他全程避而不談,不予回應。用通俗的話來講,這是一種「自嗨」。而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躁狂防禦 。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否定或批判防禦機制。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我慶幸於它的存在——它是人在困境之下,為了自我保護,不得不選擇的生存策略。
但與此同時,它也是一種自我限制。就像一層厚厚的殼,將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與需求,層層包裹。在理解了各種防禦背後沉重的悲傷以後,我有很深的感觸: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眼淚,只是不敢流淚,或不懂得流淚。
現如今,我們已經長大,已經具備成人力量。可以嘗試一點點放下防禦,重新聯結、滋養內心深處那個孱弱無助的自己,為他賦能。
由此變得愈加真實、完整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