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主要以自己的體驗來說,因為最初是滿世界地看書,看“人”,最後決定需要系統學修,機緣成熟,得遇寧瑪派上師,隨學10年。從最初到現在,雖然不是脫胎換骨,但也是變化非常大。感恩上師三寶的加持!
修學的基礎,廣泛的閱讀經論固然重要。但是,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必須要跟隨一位或者幾位大德。真正的大德會給你安排好修學的道路。先打基礎。這個基礎是什麼?寧瑪派是《大圓滿前行》,格魯派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二者內容相似。
基礎打好了,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等等生起定解,有所證悟,則可以進一步實修皈依,發菩提心,供曼茶和金剛薩埵集資淨障。所有這些都應該以入座的方式修行,但也不能忘記座下修,就是平時的修行。
下一步,可以修學《中觀根本慧論》,破一切法實有,甚至連佛陀的涅槃也破除掉。一法不立。這個一句話就可以講完的大空性,真正學習的時候是很傷腦細胞的。學完之後,若有所得,則必定會將這世界的一切都觀做如夢如幻。這是從對境的角度來學習般若空性。般若空性的顯義。
再下一步,需要從“有境”的角度來學習。有境,就是菩薩的智慧,修證智慧的角度。這個就是彌勒菩薩造的《現觀莊嚴論》。也是具體的修行次第指引,現證的智慧。這是般若空性的隱義。
然後呢,大乘佛法的總體,就是甚深見派(中論為代表)和廣大行派(彌勒菩薩),以上兩部論典便是深廣二宗軌的精華。如果深廣結合,便是靜命論師的《中觀莊嚴論》,其中所闡釋的中觀瑜伽行觀點。靜命論師就是與赤松德贊法王,蓮師二者並稱的師君三尊,藏傳佛教的奠基人。沒有他們便沒有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很重要的兩部論典,所有寺院都學習的,就是 中論,和現觀。各從對境和有境的角度學習。般若的對境,空性, 和般若的有境,能證悟空性的智慧,這樣修學之後,肯定能有所了解。了解之後當然就是一步一步地實證。這個過程可以很長很長。。。甚至幾世。
以上是理論上的學習和座上的修持。座下的,行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依此前行。必須了知,凡夫人的六度,只是相似的六度,沒有證悟人無我之前,必定脫不了“我”的染污,無法做到三輪體空。此時,凡夫地的修行,就必須以“發願”的方式來修。菩薩的境界達不到,就發願以後要達成。
這個是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總說》裡面指出來的修行次第,也是我所跟隨的次第。沒有這些前行和深廣論典的支持,一開始就打坐並且覺得自己境界很高的人,難說會有什麼結果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