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老街巷趣談
老街巷的名字,蘊含着這個城市發展的過程,縱然滄海桑田,舊貌換新顏,人們仍舊能夠通過這些老街巷的名字追憶歷史的腳印。老街巷的名字中,有的是依據當時的地形地貌而來,然後在城市建設中被遺忘。如廣州市區莊的“螺崗”,1962 年因為發現了一座秦代木槨墓曾經引來關注,如今已經被連片的商業大廈所覆蓋。附近居民口中,原先華僑新村口的“華僑塘”,更是早就被填平。嚴格說來,“華僑塘”不是街巷的名字,在當年卻是一個地標。起因是五十年代興建的“華僑新村”入口東邊有一口面積不小的水塘,塘水清冽,有水鳥家禽,也有戲水的孩童,堪稱一景。
以地形地貌得名的廣州街巷還有雞春崗、蟾蜍石街、玉帶濠等等。另有因為集中經營某種行業而成名的如雞欄街、賣麻街、白米巷等等。這類街巷名多不勝數,今天僅就我所知道的部分略加介紹。
先就有典故的來說。雞春崗得名是因為村旁有一個形狀與雞卵相似的小山崗;蟾蜍石街則是由於一塊形似蟾蜍的石頭;位於天河區的瘦狗嶺是因為這個地方看上去像一隻頭朝西北尾向東南趴著的瘦狗。
蟾蜍的粵語讀音如“禪除”,俗稱蠄蟝。廣府人稱青蛙為“田雞”,又叫“蛤乸”,可見“蛤乸田路”當年也許遍地是田雞,恰恰是俏皮話“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啊”的反例。“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啊”,翻譯成北方話近似於“哪有餡餅隨便掉”。
雞欄街、漿欄路、白米巷、槓桿巷、紙行路、咸蝦欄、賣麻街、陶鵝巷、瓦窯街這類街巷名,自然是與行業相關。
“飛來對面巷” 位于越秀區小北路附近。傳說曾經有一股猛烈的旋風颳來了一個觀音菩薩象,人們認為這是觀音“顯靈”,就修築了一座 “飛來廟”而廟門外的這片地就叫 “飛來對面巷”。
“寺貝通津”也位于越秀區,寺指的是“東山寺”,津從前特指珠江旁的碼頭,貝是背面的借音,所以這條街全稱應該是“東山寺背面通往碼頭條街”。明乎此,“雲海通津”、“荷溪通津”這類街名的由來就豁然開朗了。補充一句,“荷溪”指的是舊時廣州荔灣區泮塘的一條小溪,其上滿是荷花。遙想當時撐艇過溪的人,穿行于田田荷葉之間,被幽幽的荷香包圍,真的是詩意滿滿。
擢甲里、學源里、丹桂里這類街巷名,既有勸學功用,也透露出“學而優則仕”的意味。
最後要講兩條特別的街巷。一條是皆佳街,另外一條是履理里。皆佳街三個字的讀音一樣語音也一樣。履理里三個字的讀音一樣,語音卻有分別。
皆佳街 讀音和口語都是
履理里 語音則是 理理 里(高調上聲,對應數字 “九”的聲調)
這樣的街巷還有福興里、仁和里、仁德里,前面提到的擢甲里、學源里、丹桂里,最後一個字也同樣都是變調。至於鴉片戰爭時期因抗擊英軍而名聞天下的三元里,雖然不是街巷,語音也是遵照這個變調規律。
粵語語音變調的規律可以參考本人的《方言俗語》視頻,鏈接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mxDVz0G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