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波第一名菜說起(1)
雖說出生和成長在上海,但我卻是在寧波人圈子裡長大的。於是,在我自幼起長年薰陶的記憶中,寧波菜都是咸鹹的,卻又鮮得來,尤以喜鹹的海味著稱。不咸就不鮮,要鮮須要咸。咸鮮融為一體的寧波菜特色單在紅膏熗蟹上,就可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聞聞臭吃吃香的小菜在老一輩的寧波人中也是揮之不去的美味。寧波人常見菜有:鹹菜大湯黃魚、、苔菜面拖黃魚、腐皮包黃魚、彩熘全黃魚、黃魚魚肚、黃魚羹、蛤羹、咸香魚、龍頭烤、苔菜小方烤,以及臭冬瓜、臭莧菜梗等等。好多年前,我曾特地寫了一篇博文 “鹹菜黃魚惹鄉思”,略表望鄉的心願。
這樣“根深蒂固”的印象,竟然被前一段時間的 “阿拉寧波” 節目劃開了一道口子。當從中得知寧幫名菜之首卻是甜糯香軟的“冰糖甲魚”,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這完全顛覆了我以往的鐵板認知。當然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然而,它所描述的生動故事讓我不得不認可“冰糖甲魚” 的異軍突起。
由於此故事有多種版本,雖大同小異,但在年份上多有分歧。經過一番網上搜尋認定是發生在清咸豐二年 (1852年),相傳有兩個舉人赴京趕考那年的壬子科,途徑寧波三江口的臨江小酒鋪,落座就餐,觀賞江景。店家問:“相公欲嘗何菜?” 兩位富家子弟的舉人便豪氣地說:“凡是名菜,俱都上桌品嘗便是。” 於是,店家依次送上幾道名菜。在他倆酒酣耳熱之際,又呈上一道“冰糖甲魚”。
這是一道以甲魚為主料,醬油、小蔥、冰糖、姜等為輔料,燉煮而成的佳餚。兩位舉人見這道菜,鰲頭上翹,晶瑩透亮,清香撲鼻,便挾起品嘗。一經入口,綿糯即化,鮮美異常,香甜鹹酸兼有,滋味非同凡響。禁不住絕口稱讚,便問:“此系何菜?” 掌柜見兩位舉人老爺趕考,靈機一動,便道:“相公,此乃 ‘獨占鰲頭’ 是也!” 舉人聽到這一吉兆,連呼 “妙哉!妙哉!” 欣喜萬分,盡歡而別。
無巧不成書,待到秋季揭榜,兩人果真金榜題名。其中一位名為章鋆 (1820年—1875年),鄞縣人,殿試名列榜首,高中狀元。他在榮歸之日,春風得意,途中特地重登此小酒樓,指名要再次品賞 “獨占鰲頭”!稱大魁天下實乃此菜之功。店家隨後捧上文房四寶,展開宣紙,恭請狀元郎為酒樓題名。章鋆提筆一揮而就,志得意滿地寫下“狀元樓”三字。店家立即掛上 “狀元樓” 新匾,名噪浙東,生意日益興隆,多為仕宦縉紳前來光顧。從此,樓以菜揚名,菜為樓增色。“狀元樓” 這塊金字招牌幾百年來一直屹立於寧波鬧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名聲遠揚。
“狀元樓” 三字寄託着人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期盼,充滿着激勵和祝願。就連上海鬧市也藉此盛名,先後開起了“狀元樓” 寧幫菜館就有二十餘家。其中以兩家老字號寧波菜館:甬江狀元樓、四明狀元樓,最富盛名。其次是滬東狀元樓和滬西狀元樓。據說,近年在上海富人區的古北路又開張了一家“古北狀元樓”。
年初走訪了寧波博物館,在其老城區展廳看到了1949年前的“狀元樓”牌匾 (見圖)。如今的中華老字號寧波狀元樓酒店是由當今寧波籍名人的余秋雨題寫。並撰文對 “狀元樓”大加讚嘆,寫道:“天下口味因地而異,而味中之味必在物阜市通之處,吾鄉寧波正適其選,選中之選則為狀元樓也!” 大堂上方掛着著名學者馮驥才手書的“狀元在此”四個大字,並設有一張木刻金榜,上面銘刻自科舉制實行以來歷朝歷代654位狀元的名字。大堂中央還擺放着古時狀元的官轎以及考生趕考的食盒、狀元籃等,包廂里還掛有寧波歷史上13位狀元的畫像。店內處處洋溢着濃郁的狀元文化。
儘管清末廢科舉後寧波學子再也無法獨占鰲頭,章鋆則是寧波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但文脈悠長書藏古今的寧波卻成了著名的院士之鄉。據記錄,共湧現出122名寧波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特別是,寧波籍科學家屠呦呦從青蒿中首創青蒿素,為飽受瘧疾困擾的患者帶來福音,因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寧波政府為了體現寧波“院士之鄉”所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在近年開闢了院士公園、院士雕塑群、院士林、院士路 …… 眾多以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紀念空間與活動場所,還在寧波海曙區月湖畔開設屠呦呦舊居陳列館,詳盡展示屠呦呦的事跡。這些新建設新舉措旨在弘揚寧波籍科學家之精神內涵,賡續光大寧波人崇文尚德的傳統,激勵家鄉青少年樹立科學報國遠大志向,鼓舞他們投身國家的科技事業。
其實,“冰糖甲魚” 之效應持續發酵,至今經久不息。由於高考學子和家長都對獨占鰲頭的寓意,情有獨鍾,甚是喜愛,如今寧波地區大多都會為家中的高考學子備上一場高考宴。於是寧幫的美味珍饈 “冰糖甲魚” 自然成了宴席中當之無愧的主角,圖個金榜題名的好彩頭。這一道佳餚色澤紅亮,香糯潤口,老少咸宜,不但意味着十年寒窗的學子即將苦盡甘來,而且也表達了家長們對學子的深情期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三餐不同,四時嘗新,這些自然不必多言。狀元文化和院士精神已經完完全全融入了新寧波的飮食文化和城市文化,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故鄉寧波的新面貌令人不勝讚許。
保留下來的章鋆府第狀元廳,現已遷建至寧波天一閣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