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前幾次圍剿,都因日本人的干擾搞得半途而廢。到第五次圍剿時,蔣不但做好充分準備,而且和日本人簽了《塘沽協定》,讓出了華北,換來的是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共產黨。紅軍實在抵擋不住蔣的這一次進攻,決定放棄蘇區進行戰略轉移。張戎稱轉移的決定也是按照莫斯科的指示。
張著稱,當時毛早已靠邊站,博古、李德等人根本不打算帶着他一起走。但是毛的政治敏感性讓他意識到,一旦脫離中央就等於斷送了政治前途,因而他使盡渾身解數說服領導帶他一起走,最後甚至把兩年前打漳州時私藏的財寶都貢獻出來了。那時候一個堅決反對中央把毛一起帶走的人是項英。毛因此痛恨項英,後來藉助皖南事變殺掉了項。
關於長征,張戎提出一個非常獨特的觀點:長征是蔣介石故意把紅軍放走的,理由是蔣希望借剿共的名義兼併西南的軍閥,同時希望賣個人情給蘇聯,以便換回兒子蔣經國。張戎花了不少篇幅來論證這個理論,不過大多數學者並不認同“故意放走說”。
還是繼續按照張戎的敘述講下去。紅軍後來能夠在陝北立足,也是蔣的設計。蔣為了給蘇聯一個人情,不願徹底消滅紅軍,當然也不希望紅軍在心腹地帶,於是選中了陝北,自信有能力把紅軍圈在那裡。為了使紅軍能夠到達陝北,蔣還想了各種辦法把紅軍往那裡趕。
張戎一直指出毛從來就喜歡搞特權。長征時期,毛和其他領導也是躺在擔架上讓別人抬着走的。
長征初期的遵義會議,毛成功奪回領導權,“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按照張著里的描述則是毛禍害了紅軍禍害了黨。毛那次能夠奪權,是因為分化了紅軍領導層,把張聞天、王稼祥拉到自己這邊來了。遵義會議並沒有賦予毛領袖地位,不過他總算擠進了書記處。這樣一來,毛只要在書記處的幾個人中間搞些動作,就可以奪權。他正是這麼做的。
在黨史上被推崇備至的幾個長征中的戰鬥,如四渡赤水、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在張戎筆下無不面目全非。
對遵義會議之後的那段短暫歷史,張戎抓住了一個中心:毛澤東耍盡花樣避免跟張國燾會師。遵義會議本來決定紅軍北上四川與張國燾匯合。當時張國燾在四川有個根據地,手下的紅四方面軍人數比毛的“中央紅軍主力”多幾倍,兵強馬壯。而張國燾本人也是個心狠手辣的人,熱衷權力。張對毛的威脅太大了。毛為了避免入川與張國燾會師,於是搞出了一場又一場莫名其妙的把戲,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這期間毛還指揮了土城戰役,成為長征途中最大的敗仗,四千多紅軍戰士死亡或重傷。蔣介石一心盼望紅軍入川,結果被毛搞得摸不着頭腦,只好窮追猛打把紅軍往四川趕。紅軍傷亡慘重,千辛萬苦出蘇區帶出來的輜重也是在這期間丟掉的。張戎稱,紅軍如果順利入川,完全沒有必要付出這些犧牲。
再說巧渡金沙江。張著稱,當時的紅軍將領,包括林彪在內,對毛的指揮都極為不滿。毛還一度想帶領紅軍打到越南去,遭到將領們的堅決反對。毛看實在拖不下去了,才同意渡過金沙江入川。一旦紅軍踏上入川的道路,就是一片坦途。蔣軍還故意在沿路給紅軍留下一車輜重。紅軍渡金沙江時根本沒有遇到任何阻力。
“飛奪瀘定橋”也是如出一轍。張戎稱瀘定橋當時根本沒有發生戰鬥,所謂戰鬥是毛後來對斯諾吹牛吹出來的。
1935年6月,兩支紅軍終於在四川會師,毛與張國燾的權力鬥爭隨之開始。黨史說張國燾分裂紅軍,張戎說分裂紅軍的是毛。經過若干回合的權力較量,毛讓張國燾拿到了軍權,但是把黨權緊緊抓在手裡。毛沒有與張國燾在一起待很長時間,而是帶着一支部隊,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了陝北。毛的隊伍不多,但優勢是黨中央和他在一起。到達陝北後,毛與莫斯科率先取得了聯繫,這下對付張國燾就更容易了。
總之張戎對於長征的看法是,如果紅軍按照蔣介石的“規劃”去西北,一路就會比較順利。長征之所以搞得這麼艱苦,都是因為半路上鬧出了毛與張國燾爭權的事故,打亂了蔣的部署,迫使蔣軍大開殺戒,給紅軍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