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里看廝殺 (11)
時至2007夏,預選的競選活動方才開始,共和黨內的局勢卻出現意外的變化:麥凱恩與朱里亞尼兩人的籌款均如逆水行舟,不得不裁減選舉班子的雇員。麥凱恩與朱里亞尼的壞消息,自然就成了別人的好消息。誰是“別人”?率先冒出頭來的是前馬薩諸塞邦長羅穆尼。羅穆尼出身政治世家,其父曾為伊利諾伊邦長,1968年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時敗在尼克鬆手下。1965年羅穆尼以SAT滿分的成績進入斯坦福大學,兩年後休學加入摩門傳教團,奔赴法國傳教。回美後轉學,畢業於摩門教的伯明翰·楊大學。1975年,羅穆尼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法學院與商學院聯合舉辦的J.D 與 MBA聯合班畢業,一舉而獲MBA與J.D兩個學位。哈佛法學院與商學院的門檻皆極高,能夠同時被這兩學院錄取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可見羅穆尼至少在讀書方面屬於有才之人。畢業後,羅穆尼就職於美國最有聲望的諮詢公司之一波斯頓諮詢公司。1978年與同事Bain一起退出波斯頓諮詢公司,創辦Bain諮詢公司,任Bain 諮詢公司的副總裁。1984年羅穆尼離開Bain 諮詢公司,自組Bain 資本公司,14年來 Bain 資本公司在羅穆尼領導之下,投資生意極其成功。1990年Bain諮詢公司返聘羅穆尼為總裁,順利扭轉Bain諮詢公司面臨的財政危機。1994年競選馬薩諸塞邦國會參議員,敗在馬薩諸塞邦地頭蛇肯尼迪家族的老三手下。2002年,羅穆尼成為鹽湖城冬季奧運會的總裁。同年,當選馬薩諸塞邦長,在邦長任上進行醫療保險改革卓然有成。
羅穆尼既出身政治世家,又會讀書、會做生意、兼會做官。這麼一個人物冒出頭來,應當是如順水推舟,輕而易舉。不過,羅穆尼也有其致命的弱點。迄今為止,除肯尼迪一人為天主教外,美國總統全部為基督教徒。羅穆尼信奉的摩門教雖然也信耶穌、雖然也自視為基督教徒,畢竟被傳統的基督教徒視為歪門邪道。大概是有鑑於此,半路里又殺出一個人來。這人是何方神聖? 前阿肯色邦長麥克·哈科比。與羅穆尼顯赫的背景截然相反,哈科比是名副其實的草民出身。其父是個消防員、技工,其母是煤氣公司的小職員。哈科比上的大學,是不為學術界認可的、浸信會大學。由副邦長而成為邦長之前,唯一可以稱道的業績,在於傳教。在邦長任上最值得稱道的業績,還是在於傳教。
2008年1月3日,共和黨預選在愛俄華邦拉開序幕,拔得頭籌的居然正是哈科比。羅穆尼屈居次席,演員出身的政客湯普森名列第三,麥凱恩僅得第四。5日後,麥凱恩在新罕布什爾邦預選中獲勝,羅穆尼再度屈居次席,哈科比只得第三。新罕布什爾雖然是個小邦,輸與贏在得票數目上無足輕重,卻歷來有風向標之稱。麥凱恩在新罕布什爾獲勝,預示不利的局勢可能逆轉。一星期後,密西根邦預選揭曉,羅穆尼憑藉老子曾為邦長的影響,拔下頭籌;麥凱恩獲第二;哈科比再度屈居第三。1月29日,麥凱恩在南卡羅來納、佛羅里達兩邦再拔頭籌。因經費不足,棄小邦於不顧、集中精力於佛羅里達的朱利亞尼僅獲該邦15%選票,遂於次日宣布退出競選,支持麥凱恩。2月5日,24個邦同時舉行預選,羅穆尼因成績遠不理想,亦於次日引退,同樣宣布支持麥凱恩。於是,輿論紛紛認為麥凱恩勝出當成定案。不過,哈科比不懂什麼叫激流勇退。3月4日,麥凱恩在德克薩斯勝出、從而獲得當選候選人所需之1,191張選票。直到此時,哈科比方才認輸。
羅穆尼、朱利亞尼、哈科比等人為何一一敗落?竊以為皆與宗教有關。羅穆尼信奉的摩門教為異端,朱利亞尼信奉的天主教為少數派,哈科比的問題則在於同宗教保守派的關係過於緊密。三人都沒辦法令非極端的選民認同,於是,在政治問題上偏向保守、在社會問題上傾向中間的麥凱恩得以脫穎而出。
共和黨塵埃落定之時,民主黨這邊卻還殺得難解難分。早在2007年之初,眼見美國國民對伊拉克戰事的支持率與日俱減、經濟不景之兆與日俱增,民主黨人一片歡欣鼓舞,以為2009年該是民主黨入主白宮的時候了。如果民主黨在2008年推選出任何一位白男為其候選人,這想法恐怕是十拿九穩。然而,事實卻是:在2007年夏民意測驗中居領先地位的,不是白男而是白女;在2008年預選開張之日拔得頭籌的,不是白男而是黑男。
誰是“白女”?前總統克林頓的老婆希萊莉。關於希萊莉,有這麼一句介紹就夠了,誰都知道她是誰。希萊莉的參選的計劃,想必是克林頓還在總統任上之時就已經制定妥當。計劃的細節,當然非如作者的外人所能知。不過,從其行動,也可窺見一斑。計劃的第一步:在紐約邦買下住宅,成為紐約邦居民,不再回到阿肯色邦去。阿肯色那麼一個區區小邦,出一個總統已經是破天荒了,哪還能再出第二個?第二步:在2000年競選紐約邦參議員。以人口論,紐約如今雖然已經不是美國第一大邦。以政治勢力論,紐約邦仍舊是美國核心之所在。但凡紐約邦參議員、邦長、甚至紐約市長,一個個好像都是問鼎白宮當仁不讓的人選。如果競選參議員不利,將如之何?做這樣的假設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希萊莉旗開得勝,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總統夫人出身的參議員,也同時改寫紐約邦從來沒有女性參議員的歷史。早在2000年希萊莉當選參議員之時,輿論就紛紛猜測希萊莉有意競選總統。參議員還沒上任就侈談競選總統,自然不是明智之舉。明智如希萊莉,當然不會幹這等傻事。所以,但凡有人問起,希萊莉一概斷然否認。6年一晃而過,希萊莉在2006年中期選舉中輕而易舉獲得連任。記者們舊話重提:有意競選總統嗎?這一回,希萊莉笑而不答,兩廂心照不宣。於是,從那時起希萊莉就成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人選。豈料世事難以逆料,正當希萊莉及其支持者以為穩操勝券之時,半路里殺出個程咬金來。
這程咬金是誰?就是那“黑男”?誰是那“黑男”呢?這問題就不像誰是那“白女”那問題那麼簡單了。首先,這“黑男”的姓名就不能隨便說,搞不好還得道歉。原因何在?回答這問題之前,先得說說美國人的姓名結構。美國人的姓名全稱,包括 last name, middle name, first name三部分。Last name,也叫family name, 相當於中國人的姓,因為寫在最後面,所以稱之為 last name。First name 相當於中國人的名,因為寫在最前面,所以稱之為 first name。所謂 middle name,在中國人的姓名中找不到對應的成分,因寫在中間,所以稱之為 middle name。一般來說,middle name 是三部分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往往可以忽略,不予忽略時,也大都只寫出第一個字母作為縮寫。這“黑男”的姓名全稱是 Barack Hussein Obama Jr. Barack 是first name,Hussein 是 middle name,Obama是姓。什麼是 Jr.?Jr.是Junior的縮寫。但凡姓名後加上這麼個縮寫的,意味着與其父或其祖同名,故須用Jr.以示區別。這麼羅嗦,寫起來煩,讀起來也煩。為簡便起見,從此下文簡稱這“黑男”為奧巴馬。
一般說來,西洋人的名字與中國人不同,大都能從名字的選取而窺見其種族或宗教的淵源。比如,奧巴馬的名字既有 Hussein,一望而知其具有伊斯蘭教的背景。什麼樣的伊斯蘭教背景?奧巴馬之生父是肯尼亞人,伊斯蘭教是肯尼亞的國教。奧巴馬父母離異後,其母改嫁印尼人,奧巴馬隨母下堂,遷居印尼,伊斯蘭教又恰巧是印尼的國教。既與伊斯蘭教有這麼深的淵源,有個伊斯蘭教的middle name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奧巴馬及其追隨者不許別人提起這middle name。但凡有人提起,立即被指責為別有用心。別有什麼用心?不就是想指出奧巴馬與伊斯蘭教的淵源麼?不錯。奧巴馬之所以有這麼個middle name, 不也是想表示這麼一種淵源麼?也不錯。不過,奧巴馬自己可以表示,別人卻不可以。這難道不是豈有此理麼?作者有同感焉。然而,美國輿論卻接受奧巴馬這種在作者看來極其橫蠻無理的要求。比如,某邦民主黨組織使用了奧巴馬這middle name,旋即遭到奧巴馬陣營的猛烈抨擊,終於不得以正式道歉了之。為什麼奧巴馬不許別人提這middle name?因為想在美國當總統,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後,同伊斯蘭教扯上關係無異於政治自殺。為什麼美國輿論支持奧巴馬的掩耳盜鈴?因為美國人唯恐令人發覺其敵視伊斯蘭教的心裡。
說奧巴馬是黑人,不錯。至少,就法律而言不錯。一個人只要有哪怕是64分之1的黑人血統,在美國也可能是就法律而言的黑人。說“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算什麼種族,聯邦政府並無法律規定,視各邦的法律而定。各邦的法律在如何確定種族上並不盡同,親兄弟姊妹因居住在不同的邦,竟然可以一部分為法定的黑人,而另一部分為法定的白人。不過,這一點與奧巴馬無關,奧巴馬之父是黑人,其母是白人,只有一半白人血統,無論在哪邦,都是法定的黑人無疑。然而,奧巴馬並不是一般的黑人。所謂“一般的黑人”,指祖先從非洲販賣而來為奴者的後裔。奧巴馬之父是從肯尼亞來美攻讀博士的留學生,奧巴馬因而與黑奴的後代幾乎沒有任何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語言的共同點。如果對此存疑,不妨設想:一個在美國唐人街土生土長的華裔,與一個菲律賓或馬來西亞留學生與白人所生的混血子女,二者之間能有多少共同點?可是,美國的黑人居然跟奧巴馬認同了。奧巴馬也憑藉黑人的支持在南部各邦的預選中大獲全勝,從而在預選中居領先地位。
除去黑人的支持,奧巴馬在年輕人與白男之中,也比希萊莉更受歡迎。奧巴馬之所以受年輕人歡迎,首先是因為他只有48歲。雖然已經不那麼年輕,比起已經步入耳順之年的希萊莉,畢竟還是年輕多矣。其次是因為他的競選以“改變”相號召。年輕人大都思變,至於變成什麼樣?怎樣才會變?奧巴馬不曾說,聽任年輕人自由遐想。
奧巴馬為何會在白男中比希萊莉更受歡迎?原因只能在美國男人對女性的歧視中尋覓。美國的婦女解放運動雖說已經有年頭了,可美國社會至今仍然操在男人之手。美國女性之遭受歧視,例子不勝枚舉。最為明顯的是同工而不同酬,女性的薪水大抵只有男性的70%。其次是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各行各業的高層領導幾乎全由男性把持,身為女性而進入高層的,如鳳毛麟角,屬於可遇而不可求。
民主黨各邦預選結束之時,奧巴馬與希萊莉皆未能獲得提名所需之2,118票,雖然奧巴馬略微領先。如何解決?根據民主黨的規則,但凡無人獲得足夠選票時,候選人由所謂的“超級選票”決定。誰握有總共796張的“超級選票”?民主黨的核心分子。誰決定誰是核心分子?核心分子決定誰是核心分子。聽起來好像滑稽可笑,其實,古今中外的組織原則都是如此。“超級選票”持有者的投票結果迫使希萊莉退出競選,奧巴馬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希望成為總統的黑人。
半年前,希萊莉的形勢本來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如今卻敗走麥城。何以如此?難道也如當年關雲長之敗走麥城?失之大意的因素肯定有。以為自己能代表黑人,沒料到有人比她希萊莉更黑的人,不曾安排下如何爭奪黑人選票的計劃。結果,面臨黑人的反戈一擊,露束手無策之窘。失之傲慢的因素也肯定有。在白宮當太太之時,鋒芒畢露,頤指氣使,不善禮賢下士。結果,出師伊始,老公的前下屬一個個臨陣跳槽,呈眾叛親離之勢。
既束手無策,又眾叛親離,焉能不敗?不過,竊以為除去這兩點致命之傷,尚有策略性的失誤。從頭到尾,希萊莉的競選賣點只有“經驗”兩字。一般來說,在美國求職,“經驗”兩字的確至關重要,可“總統”一職卻是例外。有經驗,可以抹黑為“陳腐官僚”;沒經驗,可以打扮成“清新草民”。卡特之所以能在大選時擊敗福特,靠的就是這一招。經驗多,可以貶低為“平庸循吏”;經驗少,可以吹捧成“不羈奇才”。里根之以能在預選時擊敗布什,多少也因為使出這一招。
競選總統並不需要經驗,希萊莉尤其不應該不懂。她自己的老公不過區區小州州長,卻打翻了前參議員、前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前駐華聯絡處主任、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前副總統、現任總統布什。殷鑑不遠,她怎能忘卻?難道真有熟視無睹這麼回事?
就算“經驗”不是絆腳石,值得一賣。希萊莉的吹噓與強調,也是愚不可及之舉。沒“有”,才需要吹噓“有”。不“足”,才需要強調“足”。希萊莉比奧巴馬經驗豐富,世人皆知,不是什麼秘密。既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反覆強調之、大肆吹噓之,不僅令人生厭,而且令人懷疑其智商低下。求職面試的人,如果只知一再重複履歷上寫得一清二楚者,別無他言,能令雇主滿意而錄用麼?
輸棋者之所以輸,往往是因為只從自己的立場構想局勢。如果能從對手的立場出發,想想對手會怎麼出手,除非是棋力的確不如,否則,罕有能不勝者。希萊莉的棋力絕不在奧巴馬之下,若能從奧巴馬的立場設想,則勢必能夠猜出奧巴馬除侈談改革之外,別無他策。先手把這一點搶下,令奧巴馬同自己在吹噓改革上競爭高低。如此這般,焉會斷送大好形勢而敗走麥城?
有希望成為總統,並不等於能夠成為總統。美國人能接受黑人為其總統麼?難說。況且,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並非極端右翼分子,是中間派或中間偏左派可以接受的人物。此外,據最近的民意調查,60%的希萊莉支持者不打算支持奧巴馬。沒有這批民主黨人的支持,奧巴馬能夠擊敗麥凱恩麼?作者不看好。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一己之見。究竟如何,2008年11月4日當見分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