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對京劇不感冒的本人,唯獨在兩場電影中感受到了京劇的震撼,其一,是《霸王別姬》,其二,是《梅蘭芳》。恰好,兩部都是陳凱歌導演的。
很欣慰陳大導演找到了自己的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有了出色的創作。《梅蘭芳》是一部不看絕對後悔的電影。不過,精彩之餘,還是感受到了一些不滿足。主要是感覺到電影中的斷層。
用紅樓夢來比喻,前半段是曹雪芹版八十回,後半段是高鄂版四十回。
用陳導自己的作品來比較,前半段其藝術性超越了《霸王別姬》,是其升級版,精彩絕倫無法用言語表達;後半段則超越了《無極》。
用得獎目標來說,前半段奔奧斯卡小金人獎,後半段奔國產大公雞獎,
劇中安排了一條非常出色的線索,那就是紙枷鎖。紙枷鎖的含金量是4條九,與《無極》中的那個饅頭簡直有天然之別。紙枷鎖意味着什麼?精神上的束縛。薄薄的一張紙,卻讓你無法撕破它。可以說,梅蘭芳一生都在和紙枷鎖在鬥爭。且不管生活中他是如何被紙枷鎖束縛,但至少在藝術創作上,他不斷的突破了各種限制,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追求自由,不正是好萊塢的經典主題麼?可以說,陳凱歌選紙枷鎖做線索,也就是選中了一把金鑰匙。可惜,沒有好好利用這把鑰匙。下面淺談一下個人看法。
之一:黎明是多餘的。
男主角的最佳人選是誰?黎明麼?錯,是張國榮。可惜英雄氣短,等不到陳凱歌在迷途之旅中找到自己的路,而先一步離去了。
《霸王別姬》的成功並不是啟用了明星,而是張豐毅和張國榮兩位精湛的演技以及陳凱歌自身非凡的功力。同樣是由歌星到影星,黎明和張國榮比不在一個層次上。為什麼選黎明?因為他帥氣?還是因為他唱了一首《I come from Beijing》?他雖然是個很努力很敬業的明星,帥氣有餘可惜缺少靈氣和天賦。
其實余少群已經將前半段演繹的出神入化,尤其是梅蘭芳與十三燕爺爺的對手戲,已經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他完全可以擔當整部戲的主角。年齡不是障礙,化妝師可以搞定一切。老婆婆劉曉慶都能變身成十六歲少女武媚娘,年輕的余少群續演成熟的梅蘭芳有何難事?
余少群前半段過於傳神的表演,讓黎明無論如何登場,都已經被搶戲了。除非黎明在後半段能有更出色的京劇片斷。很可惜,篇幅有限加上黎明的京劇功底不如余少群,所以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黎明顯得蒼白,猶如那身白色西服。
梅蘭芳雖然名氣沖天,但觀眾的腦海中的映像是陌生的。而前半段觀眾的心裡已經成功接受了余少群就是梅蘭芳的時候,對黎明的登場多少有牴觸。張曼玉能成功的轉化成觀眾心中的阮玲玉,黎明卻無法轉化成梅蘭芳。至少我腦海中,這兩個人沒有成為一體。
之二:陳紅也是多餘的。
陳紅登場我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從余少群切換到黎明(因為切換又多了一堆無必要的台詞說明),我下意識就是:哇,這麼老。等陳紅一登場,我腦海中閃過:哇,還有個更老的。
幸好,後面的戲份中陳紅化妝得年輕一些,很是欣慰。
從戲份上來說,陳紅是第一女主角,而章子怡只是第一女配角。但章子怡功力強於陳紅一籌,則必然是陳紅的戲被搶從而形象被削弱。而且,陳紅的臉輪廓與章子怡相比,有25%的相似程度。性格也有重合。總之兩個人產生了重疊。這兩個人在一起,誰的戲份都不夠了(怪不得章子怡另外想單獨演一部孟小冬,沒過足癮啊)。
梅蘭芳與孟小冬之戀,不管是做凡人戲還是做非凡人戲,都相當有深度可挖的。紅顏知己,同樣有藝術上的共鳴,藝術上生活上題材都不少。應該是相當精彩的演繹。(歷史上梅蘭芳可真的在孟小冬門外站了一夜,淋了一夜的雨啊。)
至於二老婆芝芳的故事,可有可無。寶貴的150分鐘,卻占用了大量的資源,似乎不妥。其實用旁人的話就能夠帶過的。
除開了芝芳,故事變得簡單明了。所謂一師一知己。三哥和孟小冬,都鼓勵了梅蘭芳走向了新的高度,都鼓勵了他去擺脫紙枷鎖的困擾,在藝術的天堂里自由的飛翔。
之三:黎明在日軍脅迫下的記者招待會,重複了十三燕爺爺的話:什麼時候才能提高我們伶人的地位啊。完全是小家子怨婦在哭街。十三燕爺爺可以說這句話,梅蘭芳不能說。誰可以否認梅蘭芳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的地位?日軍占領下想抓誰就抓誰想打誰就打誰,結果把梅蘭芳客客氣氣請去,只是威脅一通一根毛髮未動又放了回來,難道不是因為他的特殊地位?換成尋常百姓早就被斃了。
南京國破屠城,是為國殤。黎明版梅蘭芳只是痛心自己沒有地位所以被日軍脅迫,氣量何其之小。估計這句台詞很讓人頭暈,所以黎明說完就當場暈倒。
之四:黎明在日軍脅迫下的記者招待會,蓄鬚明志,卻沒有任何鋪墊與說明。就剩下一個田中少佐在大喊大叫:你為什麼要留鬍子。超級暈,男人留鬍子有什麼了不起?我也留鬍子啊。當時我就沒看懂,後來網上搜索才明白,作為天下第一的旦角,留鬍子就是自毀形象。梅蘭芳一生的成就就在藝術創作和保持藝術形象上,他寧可毀掉一生的成就也要向日軍發出最強烈的抗議,可玉碎不可瓦全,何等的偉男人!片中糾纏於打不打傷寒針裝病,卻忽略了蓄鬚之前的心理刻畫,真是太小家子氣。
之五:黎明為什麼要在進了看守所之後,才把香煙盒還給田中少佐啊。是想表現偉大藝術家也擁有拾金不昧的美好精神?還是表現對國際派超級粉絲田中少佐的關愛?要是香煙盒引起了田中少佐的自殺,那麼需要提一提,否則純屬多餘。這種冒似神來之筆通常都是敗筆,莫名其妙多出來的香煙盒,其效果相當於謝霆鋒版無歡在最後莫名其妙掏出的那一個饅頭。
之六:就算刺殺孟小冬的刺客是三哥指示的,梅蘭芳有必要知道真相麼?是想表現梅蘭芳也具有日本小偵探科南一樣的推理和他二老婆陳紅版芝芳一樣的精明?從“刺客不可能死後還能簽字”來推斷“你就是兇手”,我腦袋裡轉了30秒才想明白是怎麼回事。
而且揭發真相的時機也不對,正好在好萊塢表演之前,梅蘭芳與三哥鬧翻。然後接下來演出獲得空前成功,美國的觀眾無限鼓掌不肯離席,梅蘭芳只有一次次上台謝幕。已經是第九次了,三哥阻止梅蘭芳上台謝幕,說觀眾不能太寵壞了(聽聽,多麼小家氣的台詞),而梅蘭芳冷冷的看着他:請你讓開。
作為偉大藝術家,尊重藝術也尊重欣賞自己藝術的觀眾。梅蘭芳堅持一次次不停的謝幕,正是其性格的閃光點。不過這麼前後一連,你就會誤解:哦,原來他在和三哥賭氣,他瘋狂的上台謝幕就是為了表達對三哥的不滿啊。
之七:南京占領後梅蘭芳罷演的理由,說明比較蒼白。我們看到的理由是:他怕被人罵成漢奸,他怕被觀眾誤解,他怕有人砸他家玻璃(果真他家被砸了一塊玻璃)。
既然提出了一個觀點:無論戰爭誰勝誰負,梅蘭芳都應該不朽。而且三哥也提出了一個相似的推論:如果德國占領了英國,英國人就不看莎士比亞了麼?那麼偉大的藝術家追求藝術上的突破,居然還怕人誤解麼?
日軍進攻南京之前,梅蘭芳被三哥勸說在上海演了兩場戲。劇中花了大量篇幅來表達梅蘭芳的委屈(通過陳紅的大喊大叫來)以及把責任全推在三哥身上,互相推拉痛罵,我看暈了。只能說,這又小家氣了,扭扭捏捏。我們看到了他憤怒日本人不講信用利用了他,一場民族恩怨,下降到了個人恩怨。
讓我們來看看日軍占領南京後都幹了什麼。屠城!三十萬無辜平民的鮮血啊。我們可以理解梅蘭芳的心受傷了,再也不能演戲了。他掙開一個個紙做的枷鎖,卻掙不開一個血做的枷鎖。從此他的心靈不得自由。血做的枷鎖,連着一個藝術家的尊嚴,一個男人的尊嚴,一個中國人的尊嚴,他無法掙開。這個是時代的悲劇,誰也無法躲開。
很簡單,借用梅蘭芳的聲音與毀掉自己一生藝術(蓄鬚明志)的行為來抗議當初南京的暴行,可以讓梅蘭芳的人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譴責南京罪行就非要拍有關南京的片子,本身就是誤區。
西方導演沒過幾年就譴責納粹屠殺猶太人一次,然後樂呵呵的抱一奧斯卡小金人回家。為啥?就因為他們站在了人類道德的高度。
很可惜,這個道德的制高點,陳凱歌沒有把握住。
等等。總之,通過《梅蘭芳》,我們看到陳凱歌的天賦和京劇上的造詣,也看到了他自己身上的紙枷鎖。當他沒有帶着紙枷鎖自由的飛,他拍出了《霸王別姬》;當他帶着紙枷鎖,他拍出了《無極》,當他帶着半副紙枷鎖,他拍出了《梅蘭芳》。
一定要黎明麼?一定要陳紅麼?為什麼這麼不自信呢?其實只要兩個人:其一,梅蘭芳;其二,陳凱歌。
張藝謀可以用捧紅章子怡,為什麼余少群就不可以是當年的章子怡?梅蘭芳的名聲,非要用黎明和陳紅兩位明星來襯托不可麼?
有一句台詞:輸不丟人,怕才丟人。梅蘭芳走出了一個“怕”字,成就於四海。但陳凱歌卻沒有走出去。
前半段奔國產大公雞獎,後半段奔奧斯卡小金人獎,則還有希望去抱小金人。
前半段奔奧斯卡小金人獎,後半段奔國產大公雞獎,則只有可能去抱大公雞了。
真正的國粹,無非是功夫和京劇。華人電影中問鼎奧斯卡的,是《藏龍臥虎》,是功夫題材。而第二部,則很有可能是京劇題材。若陳凱歌能憑藉自己京劇上的造詣,奪得一奧斯卡小金人,則為中國大陸第一人。也可不朽矣。
打破了精神上的紙枷鎖,從此可以在藝術的天堂里自由的飛,於是藝術大師梅蘭芳可以不朽;而我們的大導演陳凱歌,何時才能不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