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朋友聊天,發現中國人愛用一個美國人極少用的詞:看不起。出門碰到個愛理不理的人,美國人一般會說“我認為他(她)不喜歡我”,中國人則說“他(她)看不起人”,有些人甚至從看不起我進而推廣成看不起中國人;在公司里不受器重,在不少中國人眼裡也是看不起中國人;最離譜的是一次與一位中國女士談天,說到他們公司一位美國女孩拒絕了一位歐洲男士的套近乎,她的評論是其實美國女孩骨子眼裡連歐洲人都看不起。西方媒介批評中國,被很多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視為西方看不起中國,這恐怕是中國人對西方批評中國反感的主要原因。我還看到過一篇博客的題目,大致是“連非洲人都看不起中國人”。總之,把一切不友好,不歡迎,批評的態度泛泛地歸類於”看不起“,是典型的以中國文化的視角來解讀世界。世間上的人一律以上下高低分類,不是別人騎到你頭上,就是你把別人踩在腳下,用讀者思考的話說就是不是做皇帝就是做太監,而不是做真正的人,正義與邪惡,對與錯,有魅力沒魅力,合得來合不來,都以上下高低來決定。
其實人與人相處,牽涉到的因素是很複雜的,裡面既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性因素。常聽人說中國人看問題太感性,我倒覺得中國人是該理性的地方膚淺感性,該感性的地方卻又沒有多少感性,往往以流行的標準來決定自己的感覺,有時甚至算計。依我看,與其說中國人感性,不如說中國人初級。比如,中國很多人看社會看人生停留在原始階段,思維幼稚初級,邏輯混亂不清;但另一方面,中國人不管是在審美觀上,擇偶上,還是交友時,大多是教條標準大於感性。中國人審美時常常以統一流行的標準來套,而不像西方人一般以自己的感受來決定;中國人擇偶時看重外在條件,比起西方人的重化學氣味重感覺來,讓人覺得不羅曼蒂克;不少中國人交友時以相互利用來加強友誼,而不像西方人那樣更看重談得來談不來,在一起開心不開心。我回國時出行,是自我介紹來自杭州,還是來自美國,不止一次可以看到人們對我態度的明顯變化,告知來自美國可以換來更多的友好態度。總之在國內,受歡迎有時並不代表別人真正喜歡你這個人,很多時候別人喜歡的是你頭上的標籤。
西方文化中,頭上的標籤不起什麼大的作用,個人魅力在日常生活中更起作用。人們是否願與你交往,很多時候看重的是外貌是否順眼,待人處事是否酷,個性是否有趣,當交往深時,品質的高低,是否有正直的人格,是否有判斷對錯的智慧等等也都成為個人魅力的組成部分。很多中國人在西方遇到的所謂被人“看不起”的遭遇,更確切地說是被人“不喜歡”。有時在西方被人喜歡不喜歡,常常就卡在順不順眼,酷不酷這個很表面的坎上,讓人沮喪,但大多時候與你來自哪裡,地位如何關係不大,跟“看不起”不相干。而什麼外貌順眼,什麼是酷,什麼個性有趣,人與人之間認知有差異,各個文化間的差異就更大了。很多在中國可以接受的,到西方變得不合時宜,而在西方酷的到東方未必受歡迎,哪怕同在西方,什麼是酷,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另外,在中國,地位低或財富少的人似乎就沒有不喜歡的權力。所以中國人到了比中國貧窮的非洲,以為就該有地位,受歡迎。事實是,中國人在非洲的遭遇,與其說是非洲人看不起中國人,還不如說是非洲人不喜歡中國人。並不是每一個文化都以錢財多少地位高低來決定是否喜歡一個人的。
我一向認為,我要求人人尊重我,要求人人對我至少以禮相待,但除了基本禮貌,我不能強求人人喜歡我,因為喜歡不喜歡是一個很感性的感覺,不是理性能完全控制的。中國人在西方海外感受到的耽慢,很多時候與文化差異有關。中國文化看重物質,看重頭上的標籤,忽視個人魅力的發展,很多人,對自己外表有沒有魅力,個性有沒有魅力,品質有沒有魅力沒感覺,一受到耽慢,就歸罪於標籤。
我並不是到這裡來說中國人缺乏個人魅力,在西方不受喜歡,就認命吧。如果自己不受周圍人喜歡,可以有兩種對策:第一,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酷,變得有魅力;第二,你不喜歡我,我就少與你來往,我就是我,自有其他人喜歡我,我多與喜歡我的人交往就是了。我覺得這兩種態度都很可取,我自己來西方後就是既在我力所能及,心甘情願的範圍內有所改變,也誠實面對真實的我,保留我不能或不願改變的方面。
不過並不是有這樣兩個對策就一定能保證在西方社會暢行無阻。華裔美國人在美國被視為模範公民,因為華裔人在美國犯罪率低,工作勤勉,平均收入高。很多雇主願意招華裔人為員工。但華裔人在美國也有很多煩惱。雖然華裔美國人平均收入高,但縱觀美國各界,不論是政界,媒介,娛樂界,或體育界,還是有很多華裔員工的工商界管理層,尤其是高級管理層,華裔的面孔少而又少。如果是第一代華裔移民,為進入主導社會力量掙扎還可以理解,但事實是,第二代第三代華裔仍然難以成為美國主導社會力量。我這裡描述的華裔美國人的種種煩惱,不僅適用於華裔,也適用於其他東亞裔。多少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亞裔孩子內心曾希望自己是白人,因為白人孩子是學校里的“酷“孩子。我讀到過很多關於為何政界少華裔的文章,很多人歸罪於華裔不關心政治,我覺得那隻說對了一半。其實很多第二代華裔人已經與一心只為賺錢的第一代華裔人很不相同了,但他們仍然難以進入政界,娛樂界,或工商業管理高層。我個人的看法是,華裔(也包括其他東亞裔)難以進入美國主導社會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東亞裔人在美國被視為是一個缺少個人魅力的民族。美國人在追求正義或財富的同時,有生活樂趣(having fun)的要求也非常高。而使生活有樂趣,正是缺少個人魅力的亞裔人的短處。令人沮喪的是,缺少個人魅力也許來自我們的基因。硅谷一家報紙曾報道一個研究結果,發現東亞裔嬰兒比其他民族的嬰兒安靜。我想這個天生的“安靜”也許導致了亞裔人普遍在體能上缺乏活力,個性上不夠開朗有親和力,而充滿活力與個性有親和力是西方文化中個人魅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回到別人不喜歡,有什麼對策這一點,每個人提高個人魅力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後大多數海外華人交往的常常是最能接受自己的人:其他海外華人。不少第一代華人移民不論交友還是娛樂,都基本上停留在華人華文的圈子裡。就算像我這樣接受了很多美國文化喜歡美國文化的新一代華人移民,當我看電影電視,看到主要演員幾乎全是白人,有時加上些黑人演員來多樣化,好不容易有個亞裔,還是個成龍那樣得不到女人的不性感類型的;當我在報紙的商業版面上讀誰被提升為哪個公司的executive,看到的亞裔面孔與身邊公司里眾多的在計算機前勤奮工作的亞裔面孔數量不成比例時,我不知別人怎麼想,我可覺得沮喪。中國人一代又一代摒棄自己的文化,移民他國,去到別人的文化里求生。在西方社會,我們得到了基本物質的豐足,得到了人權的保障,但卻是以文化上的失落為代價的。海外華人中很多人身在海外,甚至入了外籍,心卻仍然向着中國,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出自這種文化失落感,而歐洲移民包括東歐移民一旦加入美國籍,對美國一般都忠心耿耿,因為他們很少會有文化障礙。但仔細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離開中國,還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有把中國搞好?如果中國人能象當代日本人那樣不再以奔赴他鄉為出路,在自己的文化中既享受物質的豐足,潔淨的環境,人權的保障,又充分享受自己的文化,那中國人就不用一代又一代的到不接受自己文化的國家去求生,去費力融入。中國人應該擯棄把精力浪費在中國或中國人是否被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看得起”“看不起”上,而是把精力放到建設一個中國人自己看得起,自己喜歡的中國上,這才是中國人最終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