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也談書法和藝術創新(一)臨帖怎麼來的
送交者: mingcheng99 2011年10月23日17:49:19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也談書法和藝術創新 (一) 臨帖怎麼來的

 

Ming Cheng

 

10/23/2011

 

在書法式微的今天,網上意外地展開了關於提倡書法創新的吳丈蜀的一場熱烈
討論。 特別是吳丈蜀先生的從不臨帖的說法招到了一些書法愛好者的批評。 今天就先專門來談一下什麼是臨帖, 臨帖又是怎麼來的。

 

臨帖有其嚴格的定義。儘管在日產生活中,我們看見一個小孩在照着名帖在學習寫毛筆字。我們說他在臨帖。 這沒有什麼問題。但嚴格說來,他可能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臨帖的程度,最多只能說他在學習臨帖。 臨帖, 嚴格地說,就是要儘量百分之百地複製原帖。當然在實際上沒有人能臨成百分之百,但在主觀上一定要這樣做。客觀上則要求準確。 才算臨帖。所以有人說,臨帖是一個沒有自我的過程。

 

舉最近網上一個例子,有人上貼了一個書法的號字。久不讀帖。 這個號字我也看不出出自那個帖子,但是我感覺這號字的那一橫明顯過長,甚至影響了整個字的比例。 這可能與我的背景有關,我父親是一位書法家,但同時又是機械學教授, 所以他對字體比例特別敏感。這也影響了我們。  這其實可能有三個原因。 1。 那一橫並不長,我自己對號字的比例結構的理解不對。 2。這是大師在此帖的匠心獨具。 3。 大師也是人,不是計算機, 他這一橫就是寫長了一點。 而毛筆書法不可以修改,長也有長的味道。他也就這樣留下來了。 但是,臨帖是不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的,帖子稱為法帖,就是它永遠是對的,它怎麼寫你就怎麼臨。

 

寫到這裡,大家都應該猜到極力提倡創新的吳丈蜀為什麼說我從來的不臨帖了。 嚴格說來,我在書法學習的時候,也從來沒有臨帖,看到這樣我感覺不太舒服的字,我常常改一改,寫的更合乎比例一些。特別在學習楷書和行書來說。比如說臨柳帖,我取其厚重有力,,但某些筆劃常常就不刻意寫那麼"肥",因為前人對多肉微骨的字的有"墨豬"的戲呼,讓我下意識的避免筆法過厚。

 

那古人為什麼要求百分之百地複製原帖呢?其實這只不過跟歷史條件有關。 古代缺少複製原帖的方法。在朋友那裡看到一個好帖,先複製回去再說。 學習一幅好帖,需要很長的時間。 很多地方要慢慢理解。 比如號字的那一橫, 不管怎麼樣,先照樣子臨回去再說。傳來傳去,覺得這樣的方法很好,而且中國文化特別講究傳統, 不但要傳,而且還要統.  統,就是整齊劃一,大家都一樣.   講究學的象,  而不是創新。臨帖就成了學習書法不二法門。

 

吳丈蜀其實也大量地臨摹帖子,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不過他採用的方法通常我們叫意臨。即不要求酷似,只取其精華,或所需。 按他自己的話說, 以碑學用筆,以貼學結體。並不死學某派帖子。 用繪畫的語言說,叫做到胸有成竹。但不是具體那一根竹子。

 

死臨某一派帖子。會造成出不了帖的現象。這個古人其實也體會到。 所以學習書法還有出帖一說。就是說要進的去,還要出的來。這個和學習其他科學的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說是這麼說, 我們看看科學學習就好, 科學又不是錢眼,能進得去能幾個?  進得去況且不容易,出得來的就更難了。 而且中國文化根本不強調出來。 只強調進去。  所以,吳丈蜀先生今天說不臨帖,以及引起的討論,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文字是可以有標準的, 但藝術就不應該有框框。 中國字同時兼有文字和藝術兩種功用,怎樣舍取。 可能還會長期討論下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生為中國人,大獎也
2010: 野火:靜謐的日本(隨筆)
2009: 中國古代的地圖是什麼樣子的?
2009: 還是性格孺弱啊,這個社會不同情弱者。
2008: 民主黨初選和大選,清一色非裔支持奧巴
2008: 我真的很想改投馬肯一票
2007: 北大畢業生覺得海外華人很可憐
2007: 黃梅戲 白居易 徽商
2006: 班門弄斧之跆拳道簡介(1)前言
2006: 班門弄斧之跆拳道簡介(2)跆拳道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