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四聖諦-9,集諦之 隨煩惱
送交者: pifu01 2021年02月01日17:00:36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註:每個大德都是當世頂尖的心理學大師,看看佛教把煩惱,業力分得如此清楚,如能時時對照自己的心態,行為,煩惱就慢慢自己消失殆盡廖。

by 慈城羅珠堪布

(二)隨煩惱

接下來介紹二十種隨煩惱。隨煩惱也可以說是根本煩惱的一部分,因為是跟隨前面的根本煩惱而產生的,所以叫隨煩惱。

1、忿

忿即忿怒。忿怒和嗔恨心的差別在於:嗔恨心是生氣這種情緒的總體,沒有大小之分,只要沒有發展到打人、罵人的程度,都屬於嗔心。而忿怒最初是一般的生氣,再發展就要開始打人了這已經不是負面情緒,而屬於毀滅性情緒了。忿怒是二十種隨煩惱中很嚴重的一個,尤其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說,這種煩惱更是尤為嚴重。

特別是對修學密宗的人來說,如果金剛道友之間產生了忿恨,到了吵架、打架的地步,就會犯密乘戒,這是非常可怕的罪過。我們一定要把握自己的情緒,萬萬不可讓嗔恨心發展到忿的階段,忿如果不放棄再發展,就變成了恨。

2、恨

恨是在打人之後仍然不後悔、不道歉,一直處於忿怒狀態,一個月、二個月、一年、二年,這種心態叫恨。如果因忿怒而打了人,但立即就後悔了,相互道歉、懺悔,忿就沒有發展成恨。

作為佛教徒,我們首先不要有嗔;如果有了嗔,則千萬不要發展成忿;如果生起了忿,就再不要把事態擴大到恨;如果恨一直持續不斷,那都沒辦法懺悔了。執持這種心態的人,根本沒資格自稱為大乘佛教徒,修行人就更不用說了。若是在金剛道友之間產生了矛盾,最好當天能相互道歉;即使當天不能道歉,也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如果過了24小時,就最好不要過一個月,否則罪過會越來越嚴重。

3、惱

嗔心的堅持,叫做恨;嗔心發展到打人的地步,就是忿;發展到罵人、說粗語的地步,就叫惱。它們的本質,都是嗔心。忿、恨、惱三者,都是嗔的不同階段。

一旦有了這些不良情緒,不但身體會分泌很多毒素,有害於身心健康,自己和他人會感覺不幸福、不快樂,而且還會造作嚴重的罪業,嚴重地違背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走到了與慈悲心完全對立的立場上,所以,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控制、對治、減少這些煩惱。當然,要想徹底斷除,那就需要在證悟以後才能實現了。

我們不能認為,學佛就是多聞思,只要把五加行修完,就很圓滿了。如果煩惱沒有減少,也許我們學佛的方法都已經完全錯了。

4、害

所謂害,就是傷害眾生的情緒。害的範圍有點廣,以嗔恨心打、殺、偷等等的心態,都屬於害。雖然害也是嗔心,但嗔心不一定是害。比如雖然很生氣,但沒有想去打殺眾生等等,就不是害。嗔心發展到很嚴重的時候,才有可能變成害。害非常危險,稍不注意,就會造作很大的惡業。

5、嫉

很多人雖然有權有錢、應有盡有,最後還是不幸福。主要的原因,就是嫉妒。嫉妒的對境,是其他人的優點或優越之處,比如有錢、有權、有名聲、修行好、更精進等等。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一般會產生兩種情緒:一種是隨喜,就像自己好一樣地高興,這種心態的功德相當大;另外一種就是嫉妒、不高興,憑什麼他比我好?他怎麼能超過我?隨着不高興的後面,還會滋生其它的負面情緒,嗔恨、抱怨、詛咒等等。

為了減少嫉妒,平時就要少看電視,少看廣告。因為電視廣告中,充斥着有錢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很容易產生嫉妒心與攀比心。同時因為受到刺激,還會增長貪慾心,嚴重的,甚至會為此鋌而走險——欺騙、偷盜、搶劫,想盡一切手段去掙錢,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想幸福,就不要去看鄰居的家,以免產生嫉妒心,要學會安於現狀。

有嫉妒心的人永遠都不會幸福,因為嫉妒的本質,就是不愉快、不開心。嫉妒別人修行好,是對法的嫉妒;嫉妒別人比自己有錢,開的車比自己的好,住的房子比自己的寬,穿的衣服比自己的貴,戴的表比自己的高檔等等,則是對世間法的嫉妒。這樣活着,是多麼辛苦啊!

因為嫉妒,有些天性野蠻的人,會以各種不正當手段去破壞別人的幸福。嫉妒不但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而且還會阻礙我們的解脫。古今中外有很多事例,都證明了嫉妒的危險性。

人的情緒是可以培養、訓練的,既然我們要追求幸福,就要儘量去控制那些會給我們帶來不幸的情緒。消除嫉妒,學會隨喜,都是幸福的源泉。另外,修四無量心中的喜無量心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一個幸福、健康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我們怎樣去修喜無量心呢?對修行人來說,通過長期修習隨喜心、喜無量心的訓練,就能慢慢養成習慣,看到別人比自己好不但不會嫉妒,反而由衷地歡喜、隨喜,這就是修行人的風範。

6、覆

當自己犯戒、犯罪,或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後,因擔心把事情說出去會影響自己的收入、名聲,讓自己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等等,而極力瞞天過海,遮蓋、覆藏自己的過錯,就叫做“覆”。“覆”也是一種很嚴重的煩惱,一旦有了“覆”,就永遠不能懺悔,也永遠沒有機會清淨罪業。佛經里說,公開自己的錯誤與過患,隱藏別人的過失與缺點,能減少自己的罪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可想而知。

7、誑

因貪圖別人的恭敬與供養等等,哪怕自己沒有任何功德,也妄說自己是活佛,轉了幾十世、幾百世,釋迦摩尼佛住世的時候是怎樣的,蓮花生大士住世的時候又是怎樣的等等,或者吹牛說自己有神通等等,這樣的行為都叫“誑”。現代人中十分普遍的虛榮心,也近似於這類心態,沒有任何內在的東西,卻以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為榮等等。誑是一種嚴重的煩惱,與撒謊、欺騙很接近,我們要明白,凡是愛誇耀自己了不起的人,一定要高度懷疑,決不能輕易相信。現在很多人愛給自己寫傳記,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去宣傳自己。如果宣傳自己,是為了弘法利生,那沒什麼問題,至少出發點是一種善意;但如果宣傳的目的,是為了名和利,就屬於誑。

有些世間人喜歡誇大其詞,明明只做了一百塊錢的善事,非要說成是一千塊、一萬塊,這也叫誑。如果經常被“誑”牽着鼻子走,內心就會變得非常浮躁,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結果做善事本身的功德也被摧毀了。大乘行人利益眾生,是義不容辭的義務,沒有什麼了不起。菩薩的工作就是如此,為眾生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不應該自我吹噓、四處張揚。

8、無慚

譬如,與人吵架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不應該這樣對待眾生,做這樣的事是羞恥的,便立即停下來,這叫有慚。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自己主動感到羞恥而停止惡劣行為,叫做有慚。有慚的對立面,叫做無慚。

9、無愧

譬如,兩個人打架的時候,不是考慮到佛法的教義,而是因世間的倫理道德而意識到自己不應該這樣做,然後停止打架的行為,叫做有愧。另外,因為他人而感到羞恥,譬如,因為自己是誰的弟子,或者因為自己是從某名校出來的,自己的老師是某某教授等等,而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做給上師、學校、老師丟臉的事情,最終放棄了惡行,也叫做有愧。反之,就是無愧。

有慚愧心、羞恥感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約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恬不知恥、無慚無愧,卻是一切罪過的根源。試想,沒有任何約束與顧忌,對什麼都無所謂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野蠻,最終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現在很多人就抱着這樣的心態,因為不學佛法、不學傳統文化,導致倫理道德底線的無限下滑,這是非常可怕的。當然,佛教的要求,是不墮兩邊,那些對自己沒有幫助,對眾生也沒有利益的,諸如苦行僧似的約束,我們也大可不必接受,但有必要的約束,還是不能放棄。

 10、諂

不接受別人的勸導而隱瞞自己的罪業、罪過,不公開、不發露,就屬於“諂”。諂”的本質是愚昧。它的作用,是無法清淨罪業。我們都知道,懺悔的時候,要發露,也即在金剛薩埵或者上師、道友面前懺悔,把自己的罪過說出來,這樣才能清淨罪業、挽救錯誤。如果隱瞞罪過,就永遠不能懺悔清淨、恢復如初,其後果,是從不能安心,最後慢慢變成後悔,從而影響生活,讓自己過得不愉快、不幸福,修行人甚至無法修禪定,因為禪定是要在沒有任何壓力、糾結,心完全放鬆的情況下才能修得出來的,所以,“諂”也是很嚴重的煩惱。

11、慳

慳,就是吝嗇,捨不得布施。如果發展下去,始終不布施的結果,就是墮餓鬼道。所以,即使沒有太多的錢財,還是要適當地布施。救災、建慈善醫院、福利學校、免費養老院等等,都屬於布施。

12、驕

驕傲的結果,是不能安心修行,也不會有慈悲心。《中觀四百論》裡講,驕傲的人經常自以為了不起,根本看不見別人的痛苦。浮躁、浮誇、虛榮而不實在。

驕傲和傲慢的差別在於:傲慢與慢心,是與其他人攀比而自以為是。驕傲的対境,僅僅是自己的錢財、名聲、地位等等。不是比較而得的結果,只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是驕傲。驕傲的人總是認為沒有必要向別人學習,感覺不到輪迴的痛苦,只是沉迷在眼前的一點點幸福當中,所以沒有出離心;也感覺不到別人的痛苦,所以不會有慈悲心。真正的修行人,萬萬不能驕傲。

雖然穿名牌、開名車,也可以學佛,但如果過分追求名牌,過分虛榮,喜愛炫耀,就是驕的表現。作為佛教徒,我們最好不要買名牌,一方面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另一方面還容易產生驕傲和慢心,這就得不償失了。

13、不信

不信因果,不信輪迴,不信四聖諦,不信三寶的功德,不信輪迴的痛苦,都叫做不信。沒有信仰本身,也是一種煩惱。其本質,就是無明、無知、愚昧。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看得見的物質因果,卻不相信看不見的善惡因果。但這種不相信,並不是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之後的不信,而是固執己見、頑冥不化的不信。即使有一些輪迴與因果存在的理由和證據,有些人還是不願意相信,這都是業障深重、逃避現實的表現。但無論怎樣逃避,都是沒有用的。該面對的時候還是需要面對,無論你是否相信與接受,因為這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而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不信因果,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不信因果,就意味着沒有任何自律,所有的行為,都需要法律或其他懲罰來人為地控制,只要不為人知,殺盜淫妄等任何惡行都有可能做得出來。雖然這些人表面說天不怕、地不怕,但其實內心是非常脆弱的。所謂“天不怕、地不怕”的意思,是不怕因,不怕造業,但果報還是非常害怕的——害怕死亡、害怕生病、害怕老的時候沒人照顧、害怕沒有錢,所以去貪污、去詐騙、去做各種各樣的壞事,從而感召了更多的痛苦。

修行人不敢說天不怕地不怕,因為他們怕因果,言行舉止小心翼翼,內心卻更加堅強,面對痛苦,反而不會有太大的慌亂與抱怨。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團體、任何社會,有信仰都是一件好事,沒有信仰都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了解生命輪迴與因果規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以後,才能懂得思考,才能未雨綢繆,提前為來世做一些準備,以避免將來的痛苦。

14、懈怠

懈怠是讓自己不能前進、只會倒退的主要因素。懈怠有兩種,一種偏於貪心——貪睡、貪吃、貪玩等等;另外一種是不想學習,不願意修行等等。當然,貪吃、貪玩、貪睡的人,自然就是不喜歡學習、沒有什麼追求的人。只要有懈怠,就不會精進。正在聞思打坐的時候,也盼望着打坐趕快結束,就可以喝茶、看電視、玩遊戲、睡覺等等,這樣聞思修一定不會有進步。

懈怠不僅會影響修行,也會影響世間的事業,比如,如果公司的老闆、員工都很懈怠,這個公司絕對沒有發展。懈怠也是一種念頭或情緒,佛教非常反對懈怠,因為懈怠和六度里的精進是對立的。六度里的精進之所以放在中間,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後面是禪定與智慧,是因為精進對前後兩邊都具有推動的作用,是前後都非常需要的動力,就像汽車的發動機一樣。

人生苦短,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已過半,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如果在這短暫的生命中還要懈怠,又怎能拔苦得樂、超離三界?所以,我們必須斷除懈怠。

如何對治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輪迴痛苦,這樣才能在心裡生起尋求解脫的願望。就像一個即將墜入懸崖的人,如果他知道掉下去肯定會摔死,那他一定會拼命往上掙扎;如果他覺得懸崖下面根本不可怕,那他就會無所畏懼、懈怠拖延了。

15、放逸

放逸就是該做的聞思修等善法不去做,該控制的煩惱與罪業不去控制,身口意各方面都不注意、很隨意,沒有什麼追求,活一天算一天的狀態。

佛認為,放逸是貪嗔痴等一切煩惱的根源。放逸的人不但永遠無法成就,而且原有的聞思修功德也會慢慢減少,貪嗔痴卻會日益增長。當然,如果工作、生活與聞思修的壓力太大,已經感覺到承受不了的時候,還是要出去旅遊或在家裡放鬆、休息一下,養精蓄銳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輪的精進中。

現在流行着一種拖延症,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心理疾病,釋迦牟尼佛認為這是一種負面情緒,是隨煩惱。其實,拖延雖有一些客觀因素,但主要都是當事人自己的毛病。通過心理訓練,是可以調服、控制,甚至斷除、消滅的。工作上的懈怠,有老闆、領導來約束我們;但修行上的懈怠,就全靠自覺了。如果沒有自我約束,修行一直沒有進步,加行永遠修不完,就可能永遠聽不到密法的正式、具體的修法。即使聽了,也沒有用。如果出離心、菩提心沒有修好,哪怕修大圓滿、大手印再長時間,也不會有收效,最後還是要回來從零開始。

控制放逸的方法,除了自我譴責以外,更好的,還是修壽命無常、輪迴痛苦等等。有些人會說:輪迴不痛苦啊,我的家庭很和睦,收入也很高、很穩定,所有的醫療養老保險都買了,車子、房子、存款都有,身體也健康,我為什麼還要去修行呢?這都是眼界狹窄、鼠目寸光的表現,只看到眼前的一點點利益,缺乏遠見卓識,看不到來世的去處,更看不到解脫的光明。就像站在地球上的人根本看不出地球是球形的一樣。因為所處位置的高度不夠,所以限制了我們的眼界與智慧。

16、失念

失念,即失去正念。什麼叫正念呢?比如,修無常的時候,無常的念頭非常清晰,效果非常好,修行的所緣境一直在心裡很明顯、很清楚,這叫正念。比如,本來我們經常和師兄們一起聞思修,除了打坐、做功課以外,在現實生活當中經常想的,也是佛法上的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一旦離開學佛的圈子,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等等都會漸漸淡化,煩惱反而會漸漸增長,這叫失去正念。

17、不正知

所謂正知,是指通過觀察,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不正知,就是做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思考、不觀察,隨隨便便、愚痴盲目,這必然導致不好的後果,從而產生貪嗔痴等煩惱、殺盜淫等惡業。不正知不但是煩惱的來源,還是犯戒的四種因素之一。比如,明明受了居士戒中的盜戒,卻想偷稅漏稅,也不去思考和觀察,最後就犯戒了,這就是不正知的結果。不僅是佛法,哪怕做世間的事情,也需要觀察、抉擇,這非常重要。

18、昏沉

昏沉,是心思糊塗。譬如,聽法或打坐不到三五分鐘,就睡着了,或者處於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狀態,過了二三個小時,什麼都沒有聽進去,修法也沒有任何效果,內心混亂不堪,思路模糊不清。昏沉也是一種心理狀態,昏沉和掉舉,是禪定最主要的違緣。

19、掉舉

掉舉也是一種散亂。比如,修禪定的時候,老是想起一些自認為美好的事情,吃飯、旅遊、玩耍等等,越想越興奮,內心不能靜下來,禪定也沒有效果了,這就叫掉舉。

20、散亂

散亂的範圍非常廣,眼耳鼻舌身一直都在接受外在信息,五花八門的煩惱,再加上吃喝玩樂睡,都是散亂。有散亂不僅禪定修不起來,連聞思都沒有辦法。用佛教的標準來看,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散亂、浮躁,對看電視、逛街等等樂此不疲,根本無法在一個地方安靜半個小時以上,除非是發呆。這樣就越來越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內在。要知道,任何有價值的靈感、神通與智慧,都是在靜下來的狀態當中發現的,包括相當多的科學發明。

浮躁的生活不但生不起智慧,還會導致內心空虛。過度依賴於外在,不願意去開發內在精神的潛在功能,不要說成佛,連儒家、道家、科學家、哲學家的成就都不可能獲得。

現在流行一句話:“窮得只剩下錢!”說的太對了!如果僅僅有錢而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真的是窮困的象徵。我們以前認為,不管是否有世出世間的功德,只要沒有錢,就是窮人。但其實不是這樣,有錢只是富有的一部分,如果欠缺了其他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窮人,我想,這應該是21世紀對窮人的新定義,釋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講過,錢不能讓我們幸福,更不能讓我們解脫。空虛的結果,就是抑鬱、孤獨、自殺,這都是散亂的後遺症。

十種根本煩惱,加上二十種隨煩惱,總共是三十種煩惱。

這三十種煩惱都是負面或毀滅性的情緒,無論是在出世間的領域,還是世間的領域,都不能有這些煩惱,至少不能過度。如果有了這些情緒,不但不能得到解脫,而且在世間也不能過好一點的日子。

(三)相似煩惱之間的區別

1、覆和諂的區別:

諂,是直接隱瞞自己的過失。比如,當一個人犯了一些細微戒條的時候,旁邊的師兄勸他去懺悔,他卻死不承認,說自己沒有犯戒,不需要懺悔等等,這樣直接隱瞞過失的行為,就叫做諂。覆也是在隱瞞自己的過失,但這種隱瞞,是因為擔心名聲、財產等等,是以各種方法來狡辯,間接隱瞞自己的罪業。

2、掉舉和散亂的區別:

雖然都是往外散亂,但散亂的範圍很廣,掉舉只是散亂的一部分,僅僅是在禪定的時候意識走神。

煩惱簡單地介紹完了,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就要學小乘佛教的《俱舍論》,與大乘佛教的《阿毗達摩》,兩部論著都在《大藏經》裡面有漢文版本。另外在《入行論》、《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中,也講了一些相關的內容。

大乘佛教認為,只要有了菩提心,證悟了空性,三十個煩惱並不可怕,都可以轉為道用。但實際上如果證悟了空性,有了菩提心,三十個煩惱已經不是真實的煩惱,而只是名義上的煩惱了。密宗更是認為,對證悟的人來說,三十個煩惱都是佛的智慧。但對我們來說,煩惱還不是佛的智慧,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修,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些把密宗作為藉口,不重視因果取捨,堂而皇之地殺盜淫妄的做法,是密宗最反對的。《大幻化網》和《阿努瑜伽》裡面,都對此有所駁斥。

上述內容,講的都是人的心理現象,其中沒有教條性的東西。我們應該先學會認識煩惱,並進一步推翻煩惱。煩惱,是輪迴因素的一半;另一半,就是在煩惱基礎上產生的業。


0%(0)
0%(0)
    無論如何,任何東西我都認真讀了 - 綠野仙人 02/01/21 (177)
  好像這才一半的內容。。。下面的會越來越精彩。  /無內容 - pifu01 02/01/21 (173)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感謝支持淡紫網友及時通報疫情
2020: 疫情:確診14411 疑似19544 死亡304
2019: 也不知是內分泌問題兒,還是排卵期到啦
2019: 關於疊加態的語言解釋及其他
2018: 就量子力學問題問職明克夭諸位大師
2018: 老酷,幾周前談到的揭穿FBI陰毛的備望
2017: 放點好音樂大家聽;D
2017: 再懷舊一下,這首歌你們哪個上大學時唱
2016: 蘇小白:焦熘里脊
2016: 給陸老和土豆姐,村長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