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傳統媒體向死而生,新興媒體何去何從?
送交者: 向立陽 2021年04月19日01:15:14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最近有在想“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之間的關係。有些想不明白,希望互關的作者或者編輯可以解答。虛心求教。
 
這是上周留在文末的一段話。很遺憾,無論微博還是微信都並沒有人替我解答。因為長時間不更文,原先僅有的一點點存在感已經蕩然無存。
 
這個問題從表面來看其實很好解答,無非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之類的。不過我希望知道更深層次的答案,或者說具像化的答案。
 
今天,偶然的機會下參加了單向空間舉辦的圖書沙龍,聽道了嘉賓老師的獨特見解。對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似乎有一些啟發,答案也漸漸浮出水面。
 
沙龍的標題是:“‘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需要更多‘真新聞’”。是有關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討論,更多的側重於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向死而生
 
聽完唐錚老師和名記劉斌的一些見解,我似乎領悟到了傳統媒體的未來,那便是“向死而生。”
 
大家最近常常聽到的一種聲音便是:“傳統媒體不行了,各大報社,雜誌紛紛轉型。”可回過頭仔細想想,類似微信公眾號這類自媒體出現的這幾年,報社雜誌倒了幾家,而這些自媒體又倒了多少家?(本段複述了羅振宇在羅輯思維某期節目中的一段話。)
 
傳統媒體記者編輯天然的有很多的發聲渠道,由於新媒體的衝擊,他們傳達給外界的常常是“傳統媒體不行了”等等他們自身的一種焦慮感。而事實是,在新的科技和經濟環境之下,各行各業都變得越來越困難,比傳統媒體困難的行業比比皆是。只是以為傳統媒體人更容易發聲,無形中誇大了新媒體的衝擊力度,唱衰了傳統媒體。(本段為個人對唐錚老師講演內容的理解總結。)
 
也許傳統媒體今天受到的來自新媒體的衝擊遠遠沒有當年廣播受到的來自電視的衝擊大。一些老牌雜誌報紙其實在新媒體時代仍然具有某種程度上新媒體難以撼動的競爭力。
 
他們只需要在自家的報紙雜誌上每期放上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之類的二維碼,便可輕而易舉的進行用戶轉移。傳統媒體在保證其在各網絡平台的推送質量和數量上也更具優勢。他們甚至可以出品自家的手機APP,在某種程度上載體,更多的專注於內容本身。
 
正如南方周末著名記者劉斌在沙龍上所說,“南方周末”在各個平台上都有布局,他們各司其職,負責不同類型的內容,但是始終專注於深度報道。我們在自媒體上無論看有關某個事件的多少文章獲得信息,都不如記者到一線去採訪事件的當事人獲得的信息更具價值,因為它是一種信息增量。(本段為個人對劉斌老師講演內容的理解總結。)
 
傳統媒體為什麼可以向死而生,可以簡單概括為三點:1.傳統媒體受到的衝擊並沒有人們口中說的那麼大。2.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台上同樣具有天然的品牌優勢。3.傳統媒體人更容易接近事件的真相,更容易帶來信息增量。
 
新興媒體何去何從
 
傳統報社雜誌才倒了那麼幾家,而新興自媒體已經沉沒了千千萬。那麼,新興自媒體又該何去何從?
 
我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將傳統媒體開設的帳號剔除在外後,自媒體帳號可分為三類:營銷號,個人寫作,團體寫作。(僅分析微信公眾號中推送文字寫作的訂閱號。)
 
營銷號的出現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1.一個人或者團隊本來是進行文學創作的,後來接了幾單廣告便一發不可收拾。(“大忘路”是個神奇的存在,無法歸屬於這一類。)2.某公司覺得服務號不夠用,便成立新媒體部門負責寫文章搞營銷。3.騙子。
 
我對自媒體帳號的這三種分類其實並沒有辦法劃分明顯的界限,有的公司營銷號搞得好最後變成了團體寫作,後來在文章中完全不提公司產品,只是在末尾加上產品海報、菜單欄加上商城鏈接。也有很多進行個人文學創作的作者,平時認認真真的寫文章,偶爾接個廣告寫篇營銷文。
 
對着互聯網上各類複雜的信息,大眾的辨別力其實越來越差。微信訂閱號文章的打開率也變得越來越低。更多的公眾號也開始了停更。例如一些人大學時寫公眾號,畢業上班後便停下了。可能是不寫了,也可能是找到了方向,去了知乎抑或簡書其他之類更適合自身的平台。
 
除了微信公眾號輕芒雜誌這類平台,也不得不說說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這類平台。今日頭條這類APP更多的是以算法為導向,推送給用戶他們“喜歡”的內容。比如我勉強算是一個米粉,在今日頭條上看了幾則小米的新聞,結果是我現在看互聯網類新聞系統推送的往往都是與小米有關的,其實我又何嘗不想了解一下華為或者OV呢?
 
目前的算法尚未達到高度智能,如果想要今日頭條推送給你的不僅僅是你的“喜好”還有更多的精品內容,你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養號”——尋找你喜歡的優質精品內容直到它後來可以推送給你這些。
 
新興自媒體何去何從,其實我並沒有答案。認識一些跟自己相差5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有些人已經停止了公眾號創作(包括音頻電台節目),但是有些人卻把它當成了個人寫作的一個試驗平台,也有些人寫出了一點小名氣有了自己的粉絲群。
 
我們都在尋找,唯一能做的就是寫下去。
 
寫在後面
 
以上就是今天聽到的講演內容和自己的一點點思考。這些內容對於開篇提到的那個問題也有一點點啟發。
 
無論寫作水平好壞,網絡文學都可以是一個試金石(因為門檻低),慢慢積累,有一天出版了,也可能就變成了傳統文學。但是網絡小說往往帶有很大的網絡特性,即快餐化,作者胡亂編,讀者當成消閒物來讀。
 
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界限變得模糊,更多的分類可能是經典讀物和暢銷書。認識一些作者,他們的文字處理水平完全達到了出版物的標準,但是因為只是無名小輩無法輕易出版,先在網絡發布積累讀者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還有就是我這種低水平的作者,把網絡作為處女作發布平台或者寫作訓練平台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本段內容均為在文體為小說的前提下討論)
 
儘管電子書越來越多,電子閱讀器越來越多,電子閱讀APP也越來越多。但是紙質閱讀依然有它的不可替代性,例如收藏、漂流、或者僅僅因為偏愛紙質書的手感等等。
 
個人認為電子閱讀的優勢在於“語音朗讀”,這是我個人經常用的一個功能。人的大腦處理文字和聲音的功能分別位於兩個不同的區域。語音可以提供一種完全不同於文字的閱讀體驗,閱讀經典大部頭或者外國小說是也可以省下不小力氣。不過千萬不要濫用,以免造成文字閱讀障礙,最好兩者結合。
 
最後還是做個終結吧:傳統媒體向死而生,新媒體不知何去何從,無需過多抨擊網絡文學,電子閱讀全憑個人喜好或者經濟條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盒子在不在?有事和你商量,見帖回個話
2020: 馬薩諸塞路人檢測與莫斯科華商檢測感染
2019: 這瑞典丫頭也太戲精了,這段讓我想到我
2019: 凡能用木頭都用木頭,地球沒樹了很環保
2018: 《見字如面》。。。你喜歡哪一封家書?
2018: 一些漢奸茶渣搞得茶館雞犬不寧,優秀茶
2017: 以人民的名義,這標題夠煩人的
2017: 為什麼老穿見了一次習總就徹底改變態度
2016: ?
2016: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