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对京剧不感冒的本人,唯独在两场电影中感受到了京剧的震撼,其一,是《霸王别姬》,其二,是《梅兰芳》。恰好,两部都是陈凯歌导演的。
很欣慰陈大导演找到了自己的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了出色的创作。《梅兰芳》是一部不看绝对后悔的电影。不过,精彩之余,还是感受到了一些不满足。主要是感觉到电影中的断层。
用红楼梦来比喻,前半段是曹雪芹版八十回,后半段是高鄂版四十回。
用陈导自己的作品来比较,前半段其艺术性超越了《霸王别姬》,是其升级版,精彩绝伦无法用言语表达;后半段则超越了《无极》。
用得奖目标来说,前半段奔奥斯卡小金人奖,后半段奔国产大公鸡奖,
剧中安排了一条非常出色的线索,那就是纸枷锁。纸枷锁的含金量是4条九,与《无极》中的那个馒头简直有天然之别。纸枷锁意味着什么?精神上的束缚。薄薄的一张纸,却让你无法撕破它。可以说,梅兰芳一生都在和纸枷锁在斗争。且不管生活中他是如何被纸枷锁束缚,但至少在艺术创作上,他不断的突破了各种限制,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追求自由,不正是好莱坞的经典主题么?可以说,陈凯歌选纸枷锁做线索,也就是选中了一把金钥匙。可惜,没有好好利用这把钥匙。下面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之一:黎明是多余的。
男主角的最佳人选是谁?黎明么?错,是张国荣。可惜英雄气短,等不到陈凯歌在迷途之旅中找到自己的路,而先一步离去了。
《霸王别姬》的成功并不是启用了明星,而是张丰毅和张国荣两位精湛的演技以及陈凯歌自身非凡的功力。同样是由歌星到影星,黎明和张国荣比不在一个层次上。为什么选黎明?因为他帅气?还是因为他唱了一首《I come from Beijing》?他虽然是个很努力很敬业的明星,帅气有余可惜缺少灵气和天赋。
其实余少群已经将前半段演绎的出神入化,尤其是梅兰芳与十三燕爷爷的对手戏,已经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他完全可以担当整部戏的主角。年龄不是障碍,化妆师可以搞定一切。老婆婆刘晓庆都能变身成十六岁少女武媚娘,年轻的余少群续演成熟的梅兰芳有何难事?
余少群前半段过于传神的表演,让黎明无论如何登场,都已经被抢戏了。除非黎明在后半段能有更出色的京剧片断。很可惜,篇幅有限加上黎明的京剧功底不如余少群,所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黎明显得苍白,犹如那身白色西服。
梅兰芳虽然名气冲天,但观众的脑海中的映像是陌生的。而前半段观众的心里已经成功接受了余少群就是梅兰芳的时候,对黎明的登场多少有抵触。张曼玉能成功的转化成观众心中的阮玲玉,黎明却无法转化成梅兰芳。至少我脑海中,这两个人没有成为一体。
之二:陈红也是多余的。
陈红登场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从余少群切换到黎明(因为切换又多了一堆无必要的台词说明),我下意识就是:哇,这么老。等陈红一登场,我脑海中闪过:哇,还有个更老的。
幸好,后面的戏份中陈红化妆得年轻一些,很是欣慰。
从戏份上来说,陈红是第一女主角,而章子怡只是第一女配角。但章子怡功力强于陈红一筹,则必然是陈红的戏被抢从而形象被削弱。而且,陈红的脸轮廓与章子怡相比,有25%的相似程度。性格也有重合。总之两个人产生了重叠。这两个人在一起,谁的戏份都不够了(怪不得章子怡另外想单独演一部孟小冬,没过足瘾啊)。
梅兰芳与孟小冬之恋,不管是做凡人戏还是做非凡人戏,都相当有深度可挖的。红颜知己,同样有艺术上的共鸣,艺术上生活上题材都不少。应该是相当精彩的演绎。(历史上梅兰芳可真的在孟小冬门外站了一夜,淋了一夜的雨啊。)
至于二老婆芝芳的故事,可有可无。宝贵的150分钟,却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似乎不妥。其实用旁人的话就能够带过的。
除开了芝芳,故事变得简单明了。所谓一师一知己。三哥和孟小冬,都鼓励了梅兰芳走向了新的高度,都鼓励了他去摆脱纸枷锁的困扰,在艺术的天堂里自由的飞翔。
之三:黎明在日军胁迫下的记者招待会,重复了十三燕爷爷的话:什么时候才能提高我们伶人的地位啊。完全是小家子怨妇在哭街。十三燕爷爷可以说这句话,梅兰芳不能说。谁可以否认梅兰芳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地位?日军占领下想抓谁就抓谁想打谁就打谁,结果把梅兰芳客客气气请去,只是威胁一通一根毛发未动又放了回来,难道不是因为他的特殊地位?换成寻常百姓早就被毙了。
南京国破屠城,是为国殇。黎明版梅兰芳只是痛心自己没有地位所以被日军胁迫,气量何其之小。估计这句台词很让人头晕,所以黎明说完就当场晕倒。
之四:黎明在日军胁迫下的记者招待会,蓄须明志,却没有任何铺垫与说明。就剩下一个田中少佐在大喊大叫:你为什么要留胡子。超级晕,男人留胡子有什么了不起?我也留胡子啊。当时我就没看懂,后来网上搜索才明白,作为天下第一的旦角,留胡子就是自毁形象。梅兰芳一生的成就就在艺术创作和保持艺术形象上,他宁可毁掉一生的成就也要向日军发出最强烈的抗议,可玉碎不可瓦全,何等的伟男人!片中纠缠于打不打伤寒针装病,却忽略了蓄须之前的心理刻画,真是太小家子气。
之五:黎明为什么要在进了看守所之后,才把香烟盒还给田中少佐啊。是想表现伟大艺术家也拥有拾金不昧的美好精神?还是表现对国际派超级粉丝田中少佐的关爱?要是香烟盒引起了田中少佐的自杀,那么需要提一提,否则纯属多余。这种冒似神来之笔通常都是败笔,莫名其妙多出来的香烟盒,其效果相当于谢霆锋版无欢在最后莫名其妙掏出的那一个馒头。
之六:就算刺杀孟小冬的刺客是三哥指示的,梅兰芳有必要知道真相么?是想表现梅兰芳也具有日本小侦探科南一样的推理和他二老婆陈红版芝芳一样的精明?从“刺客不可能死后还能签字”来推断“你就是凶手”,我脑袋里转了30秒才想明白是怎么回事。
而且揭发真相的时机也不对,正好在好莱坞表演之前,梅兰芳与三哥闹翻。然后接下来演出获得空前成功,美国的观众无限鼓掌不肯离席,梅兰芳只有一次次上台谢幕。已经是第九次了,三哥阻止梅兰芳上台谢幕,说观众不能太宠坏了(听听,多么小家气的台词),而梅兰芳冷冷的看着他:请你让开。
作为伟大艺术家,尊重艺术也尊重欣赏自己艺术的观众。梅兰芳坚持一次次不停的谢幕,正是其性格的闪光点。不过这么前后一连,你就会误解:哦,原来他在和三哥赌气,他疯狂的上台谢幕就是为了表达对三哥的不满啊。
之七:南京占领后梅兰芳罢演的理由,说明比较苍白。我们看到的理由是:他怕被人骂成汉奸,他怕被观众误解,他怕有人砸他家玻璃(果真他家被砸了一块玻璃)。
既然提出了一个观点: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而且三哥也提出了一个相似的推论:如果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人就不看莎士比亚了么?那么伟大的艺术家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居然还怕人误解么?
日军进攻南京之前,梅兰芳被三哥劝说在上海演了两场戏。剧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表达梅兰芳的委屈(通过陈红的大喊大叫来)以及把责任全推在三哥身上,互相推拉痛骂,我看晕了。只能说,这又小家气了,扭扭捏捏。我们看到了他愤怒日本人不讲信用利用了他,一场民族恩怨,下降到了个人恩怨。
让我们来看看日军占领南京后都干了什么。屠城!三十万无辜平民的鲜血啊。我们可以理解梅兰芳的心受伤了,再也不能演戏了。他挣开一个个纸做的枷锁,却挣不开一个血做的枷锁。从此他的心灵不得自由。血做的枷锁,连着一个艺术家的尊严,一个男人的尊严,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他无法挣开。这个是时代的悲剧,谁也无法躲开。
很简单,借用梅兰芳的声音与毁掉自己一生艺术(蓄须明志)的行为来抗议当初南京的暴行,可以让梅兰芳的人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谴责南京罪行就非要拍有关南京的片子,本身就是误区。
西方导演没过几年就谴责纳粹屠杀犹太人一次,然后乐呵呵的抱一奥斯卡小金人回家。为啥?就因为他们站在了人类道德的高度。
很可惜,这个道德的制高点,陈凯歌没有把握住。
等等。总之,通过《梅兰芳》,我们看到陈凯歌的天赋和京剧上的造诣,也看到了他自己身上的纸枷锁。当他没有带着纸枷锁自由的飞,他拍出了《霸王别姬》;当他带着纸枷锁,他拍出了《无极》,当他带着半副纸枷锁,他拍出了《梅兰芳》。
一定要黎明么?一定要陈红么?为什么这么不自信呢?其实只要两个人:其一,梅兰芳;其二,陈凯歌。
张艺谋可以用捧红章子怡,为什么余少群就不可以是当年的章子怡?梅兰芳的名声,非要用黎明和陈红两位明星来衬托不可么?
有一句台词: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梅兰芳走出了一个“怕”字,成就于四海。但陈凯歌却没有走出去。
前半段奔国产大公鸡奖,后半段奔奥斯卡小金人奖,则还有希望去抱小金人。
前半段奔奥斯卡小金人奖,后半段奔国产大公鸡奖,则只有可能去抱大公鸡了。
真正的国粹,无非是功夫和京剧。华人电影中问鼎奥斯卡的,是《藏龙卧虎》,是功夫题材。而第二部,则很有可能是京剧题材。若陈凯歌能凭借自己京剧上的造诣,夺得一奥斯卡小金人,则为中国大陆第一人。也可不朽矣。
打破了精神上的纸枷锁,从此可以在艺术的天堂里自由的飞,于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可以不朽;而我们的大导演陈凯歌,何时才能不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