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the last station电影,但是遍寻网络而不见,只好先借来原著读一读解馋。
故事是关于大文豪托尔斯泰临终前的那段日子。
记得有人说过,俄罗斯人大概是最看重他们的作家的种族了。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个作家,他的理论还形成了一种主义,其中包括博爱,自我道德完善,禁欲等等。有了主义,便有了很多托尔斯泰主义者,在这些人眼里托翁几乎是基督的化身。
不过,俗话说在仆人眼里没有英雄,在托翁太太索非亚 托尔斯泰娅眼里他也不是基督的化身,而且”差得很远“。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放荡不羁的青年,“复活”里面的聂赫留朵夫有他的影子。不仅如此,在“最后一站”这本书里还有提到托尔斯泰年轻时与男人之间的”爱情“。索非亚18岁时嫁给大她16岁的托尔斯泰,50年里为他生了13个孩子。那么,当这样一个托尔斯泰提倡”禁欲“时,索非亚怎么想是可以猜测到的。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年轻时就成名了,一直过着上流的生活。不过他晚年痛恨这种上流生活,他追求平等博爱,愿意将所有的一切分给穷人,包括他著作的版权。这就导致了他和索非亚之间最尖锐的分歧。索非亚认为托尔斯泰是受了身边追随者的游说,她担心82岁的托翁身后真的什么都不留给后代,她怀疑围绕在托翁身边的那些人,她不断地就遗嘱一事与托翁争吵,并以死相逼,导致了最后托翁离家出走,死于客舍。
假如伟人和伟人的太太发生冲突,人们毫无疑问会指责伟人的太太,这个选择很简单。几乎所有人都说是索非亚的疯狂,贪婪和歇斯底里导致了托翁的出走和死亡。不过我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托翁的主义逼得太太走向疯狂。如果一个人的博爱不是爱妻子儿女为先,是不是可以说是一种虚伪的博爱?
当然,不是说托翁是虚伪的人,他对年轻时荒唐行为的忏悔和对穷人的博爱都是真实的,不过他晚年没有设身处地地为索非亚着想。如果说最后索非亚有些疯狂,可以说托翁也不是正常人的思维,他不为妻子孩子着想-几近圣人,但是他毕竟不是圣人。
做伟人的妻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托翁身边的追溯者这样指责索非亚”没有托尔斯泰你什么都不是“。也就是说,她为托翁奉献的青春,爱情,生养那么多孩子,亲手誊写他的巨著,主持家务使他安心写作。。。等等,在那些人眼里都不值一钱。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作家的责任是告诉世人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比如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和凯蒂就是”对“的爱情和婚姻,相比安娜和涡沦斯基是”不对“的。不过,他自己的婚姻的悲剧结尾,说明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