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美术作品通常有象征意义。罗中立的画“父亲”,象征着农民群体和他们的苦难。命名为“父亲”,对共党有提示和警示。坐天下靠农民。而农民现在是这样一副满脸皱纹的惨相,难道共党不应该反躬自问么?但是,对美术作品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必须是合理的。你说“父亲”象征送子出征伊拉克的美国老头,就不能令人信服了。
休斯顿说“前夫”中的知青象征中国人民,而那个农民新郎象征横征暴敛的共党政府,这是犯了过度解读的错误。要这么解读的话,也可以说那女知青象征美国社会的底层,农民象征华尔街的资本家了。
谈象征不可根据政治需要任意发挥。姚文元说海瑞罢官象征为彭总鸣冤叫屈,就是政治需要。所以说休斯敦对“前夫”的解读是有政治私货的,而且是荒谬的。
放在知青下乡的大背景中,其实很容易了解“前夫”的象征意义。“前夫”中的女知青,象征下乡知青群体,而新郎象征农民群体。知青在下乡政策逼迫之下,跟农民有过迫于无奈的,同床异梦的短暂结合。标题为“前”夫,是因为知青循种种途经逃离农村后,这个关系就不存在了。
这幅画批判锋芒所指是下乡政策,并非农民群众。有些同学批判作者鄙视农民,俺看是理解错了。
知青到农村去和农民相结合,是毛泽东的理论。首见于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演讲“青年运动的方向”。共党为了夺取政权,需要号召农民,组织农民。共党知识分子如果不了解农民,如何能宣传和操纵农民?所以,毛泽东把知识分子包括他的儿子都轰到农村去搞这个“相结合”。这在当时是正确的政策。但是,共党当政之后,正是用知识之际,还强迫这些人移民农村当农民,就是一个错误了。
明智的移民政策不把人往下驱赶。湖广填四川,山西大槐树移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移民对农民有税务等方面的好处,而且移民前后的的身份没变,仍然是农民。知青是城市阶层,你把他们移植到农村,没根栽得活么?主席尸骨未寒,这帮丫的不就又哭哭闹闹地回城了么?
不错,知青仍然需要跟工农相结合,但结合的方向,应该是农民知识化,让农民往上走,而决不是知青往下走。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前进。知青接受种地的再教育,对建设现代化有个球用。
不幸,主席的知青下乡的宏伟蓝图,没考虑“人往高处走”这个人性。其结果是知青不安心,一边掏地一边吟咏着郭路生的“相信未来”。什么是未来?不仅仅是上学,招工,当兵,回城,也是一种小资的浪漫,一种对理想和报负的追求。总之,是“高处”。所以,从“前夫”中,可以读到知青对下乡的一种普遍的悲伤和怨恨。一种“强扭的瓜不甜”。由于反应了这种普遍情绪,使得有人在画前哭倒在地,可见它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顺便说说,俺查了一些资料。女知青嫁农民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跟家庭划清界限,表现革命。有的是为了生活需要帮助。有的是年龄大了,没读过郭路生的相信未来,对生活得过且过。当然有的也是为了纯粹的爱情。不管是为了什么,数量很少。多数知青的对象还是知青,或者社会地位在知青以上者如军人,工人,干部。原因跟知青回城一样:人,还是喜欢往高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