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劉學偉:東方崛起大數據探密附錄一
送交者: 法國劉學偉博士 2017年11月06日07:20:5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密(附錄一)

關於人類不同族群智力/綜合素質差異之緣由的一種假設

點擊這裡,可看本書稿(一至結論二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密之一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二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三)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四)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六)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八)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密(之十一)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十二)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之十三)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結論一)    
       
劉學偉:東方世界當代崛起之大數據探秘(結論二)

目錄:

第一節  人類遷徙最簡史 1

第二節  環境如何影響基因? 3

第三節  成功文化與失敗文化 4

第四節  關於廣義歷史/環境決定論和綜合素質庫的初步設想 6

第一小節  基因庫和綜合素質庫初步概念 6

第二小節  所有人類共有的基本基因/素質庫 7

第三小節  歐洲文明綜合素質的複雜來歷 8

第四小節  東亞人的智力/綜合素質何以可能高於西方人 9

第五小節  其它文明的簡單歷史綜述 10

第六小節  歷史/文化/知識/信息/數字鴻溝 11

第七小節  初步結論 12

第八小節  最終結論 13

第五節  關於歷史的宿命 15


      這篇文章的中心議題是:想給人類不同族群的智力/綜合素質(很可能)客觀存在的明顯差異,找到(一種儘可能周延的,其實也是集思廣益,處處折中的)綜合結論。也因此,下面的論述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公認的常識,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抄來的別人的研究成果。但其核心觀點,應當還是本人獨創。那就是“廣義的環境/歷史決定論”和“綜合素質庫”。提出這一論一庫的目的是為了儘量降低爭議較大的基因IQ的分量。請大家垂注。

第一節  人類遷徙最簡

這一節內容多是各處抄來,大體都是公認的定論。自己補充的就是一個新的稱呼,“伊甸園人類”。

現在人類學界根據世界各地考古遺蹟的分析,公認的古人類遷徙大體歷程如下。

地球上人類的始祖,第一批智人 homo sapiens)出現在撒南非洲。大約十萬年前,他們開始走出非洲。首先到的地方當然是西亞,然後是中亞。大約6萬年前,其中一支向東到達東亞。然後分兩支。向南一直先到東南亞、再到太平洋上諸群島,最後抵達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朝東北方向一支,在大約2-1萬年前,大概是在冰封的冬季分數批渡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然後擴散到整個美洲大陸。到中亞的智人的另一部分,繞過黑海和亞述海,從高加索山的南麓進入歐洲。由於歐洲最早的智人的遺蹟在這裡找到,所以所有歐洲人種得名高加索人。也因此,上面那個地圖中指向歐洲那個箭頭應當挪到黑海、亞速海的北面。那個時代的智人能力還太低,應當無法渡過哪怕很窄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10萬年前,智人離開非洲時,應該已經是黑色皮膚。因為那裡的氣候一直炎熱,和今天一樣。而早期智人在那裡已經多曬了10萬年的大太陽了。

進入歐亞大陸的幾支智人顯然就分化成了今天的除撒南非洲尼格羅(Negro)人以外的其它幾個人種(race)。關於人種的劃分,有好幾種說法,我採用最簡單也最少爭議的一種,就是四個人種。

1、留着撒南非洲的是尼格羅人種。

2a、到東亞,然後散布到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乃至美洲的那一支,被叫做蒙古人種。(如今的這個蒙古民族出現得很晚近。用它來代表東亞黃種人其實並不公允。要沒有爭議就是應該叫東亞黃種人。要找代表那就應該叫華夏人了。因為華夏人絕對從古至今都是這個人種中的絕大多數。)

2b、南下到東南亞和東南太平洋島嶼上的那一支,簡稱馬來人種,是東亞黃種人的一個亞種。很可能是由於太陽更烈,氣溫高發育快,他們的膚色稍深,身材也較矮。

3、剩下的停留在現在的非洲與亞洲的結合部和南亞的人種,簡單地說,就是最早進入歐亞大陸的中西亞人種和歐洲人甚至少量東亞人的不同程度、分量的複雜混血。

4、前面說過的進入歐洲的雅利安/高加索人種。他們的容易辨識的共同特徵是淺色皮膚,棕色/黃色(總之不是黑色)頭髮。身形較高大,臉型較方正。

關於不同人種的膚色和體型的差異的來源,簡單的說法就是,越到寒冷的地方,膚色就越淺,身材就越高。一種說法是越淺色的皮膚越有利於有限的陽光透進皮膚,被人體吸收。而越深色的皮膚則越有利於抵禦強烈陽光中過多的紫外線。而在氣候寒冷的地方人的生長發育較慢,生長期較長,是以身量也長得更高。

據考證:南亞北部的主流人種和歐洲人近似,也被一部分人類學家稱為雅利安人,只不過他們的膚色也被那裡強烈的陽光嗮黑了一些。既然南亞都有雅利安人,中亞西亞更不用說。他們的體型特徵大部分近似於高加索人,膚色淺而身材較高,臉型方、顏面平、鼻梁高。但頭髮則和東亞人一樣,黑而直。瞳孔顏色也和東亞人一樣,呈棕色。撒南非洲人的頭髮則是黑而彎曲,瞳孔棕色。歐洲人的頭髮則幾乎一定不黑,呈現不同程度的棕色,直到最淺的金色,也有極少見的銀白色。瞳孔顏色多樣,但總不是亞洲人的棕色。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起源於西亞。他們的人種特徵其實相近。中亞的突厥人種似乎還混有一部分東亞人的血統,臉型比阿拉伯人更像東亞人,更圓潤一些。

現在來講智力。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是這樣的。人的智力是在人與大自然的適應與鬥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用大歷史學家湯因比的說法,就是在“挑戰與應戰”中發展起來的。人類最早的祖居地東非那個時代是熱帶森林草原氣候,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採集/狩獵。沒有人工栽種植物和馴養動物。這種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必須有足夠的可以採集和狩獵的動植物,人類的數量不可超載。這種類似於伊甸園的情形,一直到人類進入近代以後,都在撒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東南亞部分地區直到大洋洲的諸多島嶼和南北美洲的大片地區保留。那裡的人類也就一直沒有走出一採集/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本人獨創,把這種人類稱之為伊甸園人類

而歐亞大陸的其它所有地區,都離開了伊甸園,脫離了這種人口少,而天然食物足夠的環境,進入了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生存的地域和時代。他們一路走去,不斷地遇到新的環境,不斷地需要付出新的努力,去適應新環境而求得生存和發展。簡單地說,這些地區處於溫帶甚至寒帶。必須有禦寒的衣物、房屋、火堆和事先儲藏起來的足夠食物,人類才能越冬。人口多了,必須人工養殖動物、植物,才能擁有足夠的食物。還需要與大型動物搏鬥,必須有更好的武器(弓箭刀斧等)。簡單地說,生存的條件比起伊甸園裡可是複雜得太多。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類逐步組織起更複雜的社會,發展出了遍布絕大部分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這裡的人類馴服了多種植物和動物,發明了車輪、畜力車、畜力犁頭、人工灌溉等一系列物質文明,也發展出了文字、數字系統、宗教和國家組織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在這進入文明的數千年間,人類的智力和這些文明一起,有了巨大的共同發展。

至少有一派學者認為,這就是一直遺留到今天的伊甸園人類和非伊甸園人類智力出現重大差異的根本原因。這套理論還有一個相當流行的名稱叫做遠離非洲論Out of Africa)。也有叫緯度論冬季溫度論遷徙距離論等。論據都可以互相補充。我只不過是又取了一個新名稱叫做伊甸園/非伊甸園論

遠離非洲/遷徙距離論說的是,人類遷徙得離非洲越遠,就能發展得越好。主要實例就是東亞人和歐洲人走得更遠、發展更好。靠近非洲的歐亞大陸中部地區的人發展差一些。但這個理論有漏洞,就是走到東南亞和美洲的族群,並沒有因為離非洲更遠或走得更遠而發展更好。緯度/冬季氣溫理論說的是,人類10萬年來的遷徙,主要途徑,就是從非洲的赤道一帶,向北,向溫帶然後寒溫帶遷徙。這個歷程有6萬年之久,就遍布了歐亞大陸。文明的發展程度,似與緯度呈正相關,與冬季的氣溫呈負相關。但這個相關性,到了寒帶就不靈,到了美洲新大陸也不靈。

西亞的新月地帶,緯度不高,氣候炎熱,卻發育了人類最早的數個文明,也與遠離非洲說不符。

本人假設的伊甸園論當然一樣有漏洞。有學者認為,撒南非洲的氣候極不穩定,時疫不斷流行,並不是一個伊甸園。留在那裡的人類是因為條件太過惡劣而不是太過良好而未能持續發展。這與上面的伊甸園說法表面好像對立,但結果還是一樣,就是撒南非洲人類的發展因環境原因滯後

如果真是這樣,那裡的人類為什麼沒有面對惡劣環境,努力奮鬥,戰而勝之,同時發展自己的智慧和文明,(非)伊甸園理論就無法解釋。

上面所有的解釋,包括本人下面要推薦的更完整的解釋,都只是假說,都有漏洞,都沒有足夠充分的證據。社會科學就是這樣,很難或根本就不可能達到許多自然科學學說可以達到的嚴謹和經得起反覆檢驗的程度。我們努力爭取的,就是漏洞能更少、更小一些。堵不起來的漏洞,就只能等着更聰明或更有能力的後人找到新的證據或思路以後,再繼續努力堵了。

人類的文明史,如同其它的學科,實在還是有好些至少至今無法解釋的神秘之處。如果所有的神秘都被有效地解釋完了,人類的科學也就無從發展了。

第二節  環境如何影響基因

這一節大部分是抄來的。

具體一點,環境是通過一些什麼途徑去影響基因的呢?一般認為,最直接的有六個方面。

第一、通過食物營養。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越是人類文明的早期,這個條件越重要。恩格爾指數講的就是這個。文明的改善也是首先從這裡開始。簡單地說,越豐富、均衡(包括葷素兩類)的食物對人類的成長(包括腦袋物理容積和智力的成長)就越有利。如果我們把一個族群自古以來所獲取的食物營養用積分的方式累計起來,得到的那個數額,和這個族群的IQ總值一定有極好的相關性。

過多地素食或肉食可能都不利於智力的發展。混合又均衡的素食+肉食可能最有利於智力的發展。這是不是可以解釋農業民族和牧業民族各有偏頗,而為什麼工商業民族可以發展最好。

第二、疾病。在熱帶亞熱帶特有的很多病菌和傳播病菌的昆蟲等,無法像聰明的人類那樣想出辦法來越過寒冷的冬季。因此在溫帶、寒溫帶就少了很多熱帶疾病。在現代醫學發展以前,這些疾病基本都是不治之症,它們很可能大大地在歷史上限制了熱帶亞熱帶地區人類族群的發展進步。

第三、通過教育。本書的正文中說過,人的IQ可分為液態智力和晶態智力。也有分為基因智力和表型智力的。教育可以往液態智力里灌注知識,使之變成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晶態智力。也可以把潛在的基因智力顯化為各種表現出來的智力。比如,在一個原始部落基因突變,出了一個絕頂聰明人,他頂多就是能說會道,最後當到酋長。如果他有機運,能到發達國家留學,就完全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為全人類創造更大的精神財富。普通民眾也一樣。以前目不識丁的他們只能從事簡單的農業,滿足於原始的生活。在教育普及以後,至少他們都可以適應流水線上複雜得多的操作,為社會也為自己創造出多得多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的IQ,至少是潛在IQ的顯化,也會得到提高。

第四、通過婚姻制度。先進的文明,早早就懂得不能近親通婚的道理,建立了很多婚姻和性交的禁忌。落後的文明則沒有這些禁忌。再加上部落規模很小,極少與外部有交往,太小範圍的血液陳陳相因,多少千年下來,這些原始部落人的IQ能高嗎?這是一個純粹的人類文明組織現象,但影響非常之大。所有血親通婚嚴重的族群,都非常落後。所有先進的族群,都有這方面的嚴格限制。

第五、通過精英集體的建立與擴大。在近代以前,已經有好些先進的文明,有文字、有典籍、有大量的知識分子在不遺餘力地傳承自己自古以來的所有文化。不過實在是太多的文明或前文明,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無數已經湮滅的古代文明,沒有留下可解讀的文獻,變成不解之謎。從古至今,有許多文獻傳承下來的文明,可是屈指可數。他們自然都是一些高素質的種族/民族/文明。有沒有這樣一個傳承書面文化的精英群體,是一個文明是不是(曾經)高度發展繁榮的核心標誌。這個精英集體的IQ,自然比普通民眾高得多。他們的高IQ,自然會通過聯姻在族群內傳播。如果沒有這樣的精英群體,那大家平均起來的IQ的確是高不了。

第六、通過城市化。不言自明,在城市中比在鄉村中可以積攢密度高得多的財富、知識和幾乎其它的一切可稱先進的東西。(很遺憾也包括落後的東西-比如賣淫販毒。好在先進的東西還是比落後的東西多得多。)城市中的生活比鄉村生活複雜無數倍,大大地有利於各種進步的基因和文化的積攢。一個擁有大量城市甚至就以城市為基礎的文明/民族/國家顯然比基本倚靠農耕,城市有也不大不多的文明/民族/國家更先進。擁有大量城市文明、城市人口的民族/國家,當然可以比基本都是農業人口的民族的平均IQ尤其是晶態IQ、顯性IQ更高。

現在還處於落後狀態的民族,從這六個方面入手,就可以迅速地改善自己的IQ狀況。很多要素,比如教育的內容,自己獨創可是來不及,那就通過精英集體向先進文明學習,大量地引進吧。至於城市,那最好是生產型的城市,而不是僅僅消費型或行政型的城市,才能帶來該族群的真正可長可久的進步。

其實,可以通過基因DNA遺傳的人類素質並不止IQ一端,雖然IQ最重要。比如性格的沉穩內斂還是衝動外向,顯然有遺傳性族群差異。比如東亞人偏愛柔緩的音樂,而西方的一些類型的音樂會讓東亞人覺得過於嘈雜。這個素質可以解釋東亞人的犯罪率為什麼比西方人低許多。這一點(東方人犯罪率低)並不能用其與西方人相似的IQ來解釋。有醫學資料顯示可以用雄性荷爾蒙的分泌量的族群差異來解釋。

還要補充指出,其實人不僅需要適應環境,人也在創造環境。比如人學會使用火、青銅、鐵器、犁鏵、輪車、畜力車、蒸汽機車、電力、電子科技、建立村社、城市、國家、工商業、分工、跨越海洋、飛上天空、進入太空……人類社會的每一步發展都在不停地增加生存條件的複雜程度,都在不停地要求和促進人類智力的發展。當然人類的智力發展也在不斷地為人類進一步改善生存條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節  成功文化與失敗文

這一節基本上也是抄來。

上面第二節講到六大環境因素,通過世代的交替,其向好或向壞的變化,的確都可以、至少是可能進入基因,通過生殖傳遞。但還有一些環境(不如更準確地稱之為文化)因素,一般來說,並沒有機會影響基因,我們稱之為純粹的社會或文化環境。這樣的東西也很多。比如勤勞、節儉,比如尊師重教、扶老攜幼、計劃長遠,比如懶惰、浪費、不愛學習、家庭破碎、只顧眼前……這些習慣都可以劃入社會/文化環境的範疇,他們都很難進入基因、單純通過生殖傳遞。但是他們都可以通過家庭/族群的生活,同樣十分牢固地代代相傳。(當然改變機會比基因大。)

一些族群(Ethnic無論大小。大到一個種族、民族、小到一個部落、家族)比另一些族群更成功,如果不是因為基因/智力,那就只能是因為後天習得的文化了。當然還可能是基因/智力+文化環境。本人傾向於這種綜合結論。

成功文化導致成功,這個說法至少在近代是由馬克斯·韋伯在1905年開的先河。他說在北歐的新教徒(protestant)嚴肅認真,追求卓越,認為發財才是你是上帝的選民的標誌等等文化因素,是他們在17-18世紀取得比歐洲中部和南部的天主教歐洲人更好成就的基本原因。

這個成功文化導致成功的說法還針對猶太人的成功和東亞人的成功廣泛傳播。針對東亞人,那就是被歸納為儒家文化的優秀了。被學者們稱道最多的是儒家對勞動、學習和成就的價值的推崇。還有道家對節省的價值的推崇也總被提及。

在一些族群中,文化的籬笆扎得非常牢,把成功的文化圈在裡面,(絕大多數人都在努力追求成功。)把失敗文化檔在外面。(極少有人沾染那些會導致失敗的惡習。)

這裡舉一個成功/優秀文化習慣的實例。那就是推遲眼下享受,計及長遠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從幼兒園就可以測量的。比如你拿出兩個棒棒糖。一個小,一個大得多。告訴孩子:現在可以拿小的一個。但是如果你能等一個星期,就可以拿大的一個。那種肯等一個星期的孩子,幾乎鐵定比不肯等的孩子有前程。有些族群/民族比另一些族群/民族有高得多的儲蓄率、購房率、會在培養孩子受儘可能高的教育方面下大得多的功夫,付出大得多的代價甚至犧牲。這樣的族群就叫擁有好的文化,當然更有前程。相反的,如果一個族群內太多的人不存錢、不買房、任孩子在街頭放羊,這樣的族群,就擁有不好的文化,前程更差怪不了別人。這個習慣實在可以與貧富無關,但與文化傳承絕對有關。比如華夏人/猶太人,無論在何時代、在何制度下、富裕與否,平均而言,都是更重家庭儲蓄、更重子女教育,更願意計及長遠。這個習慣是否與基因有關,不大好判斷。

至於底層階級(underclass)的失敗/貧窮文化,也有人條分縷析,成串羅列:現時享樂導向=沒有為了將來把現實享受推遲的意願和能力、缺乏責任感、低學歷、高輟學率、低社會經濟地位、犯罪、長期失業、福利依賴、毒品依賴、不婚、單親媽媽…… 也有人把這些文化概括為反學校文化反對(一切秩序)文化街頭(混混)文化。這些貧窮/失敗文化也是經常代代相傳的。

不得不說的是,西方人的當代文化,可是在慢慢地向着失敗文化遷移。單講家庭領域,那些性自由(一杯水主義)、不婚不育、單親媽媽、吸毒、艾滋病、福利依賴,不也在西方白種人中日益流行嗎?而且連猶太人的2000年的倫理屏障也在瓦解,亞洲人的家庭聖地也被西方病毒攻開了一些缺口。

文化與智商對不同族群的成功與失敗毫無疑問是同時在發生重大影響。問題是它們各自有多大的分量以及兩者之間的互相影響很難釐清。無法釐清的主要原因是這兩個因素幾乎總是攜手並行。那些聰明的族群幾乎總是擁有優秀的文化。反之亦然。

高智商和好文化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整一個良性循環。合起來,筆者就把這樣的族群稱作擁有好的綜合素質。這個素質當然包括智商和文化兩個部分。既然這兩個要素如此牢固地綁在一起,要不要把它們分開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因為我們可以用其中一個來代表另外一個,相關性上,並不會出現大的出入。

反過來,較低的智商和不好的文化也是互相促退,沆瀣一氣,整一個惡性循環。合起來,筆者就把這樣的族群稱作擁有低的綜合素質。這個素質當然也包括智商和文化兩個部分。既然這兩個要素也是如此牢固地綁在一起,要不要把它們分開也不是顯得那麼重要。因為我們可以用其中一個來代表另外一個,相關性上,也不會出現大的出入。

這裡要補充一點,就是那些與硬智力稍遠的社會指標中,(更受IQ硬性支配的社會指標是受教育成就、收入和社會地位。)比如失業率、離婚率、吸毒率、單親率尤其是犯罪率上,壞文化有獨特的影響力。在犯罪率這個指標上,亞裔一枝獨秀,大體上只及歐裔的一半,非裔的十分之一。這顯然不能僅用智力來解釋。畢竟亞裔的智力與歐裔只是大體相當。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一部分在撒南非洲,一部分在中美洲。而中美洲比非洲可是富裕得多,智商分數也更高。(雖然在拉美已是最低的。)顯然在這裡還有壞文化的獨特影響。或者還有前節倒數第二段所指之雄性荷爾蒙的影響?

第四節  關於廣義歷史/環境決定論和綜合素質庫的初步設

這一節很長,還分成8個小節,是本文的主體部分,核心概念當為本人獨創,論據當然還是各處抄來。

第一小節  基因庫和綜合素質庫初步概念

想建立一個綜合素質庫概念是受到基因庫概念的啟發。我所理解到的基因庫概念簡單描述如下:

基因庫是一個族群的全部的好的和壞的基因的總和。這些基因自然是該族群從其以前的漫長的歷史中繼承下來。這些基因包括好的(比如抵抗某些傳染病的抗體、體格較為強悍、智力較為高超等)也包括不好的(比如易感某些傳染疾病,本身就有某些遺傳病的較多因子,體格較弱,智力較差等)。當然也包括很多各自的族群特徵,說不上好壞。(比如不同的膚色、臉型等。)

只要你承認人類是由更古老的非人類發展而來,你就必須承認這些基因其實是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的。這裡最關注的當然是智力。人類的智力顯然比類人猿高得多,這當然是在人類的歷史中逐步積累起來的。當今世界信息爆炸,人類的生存環境比起以前不知複雜了多少倍,人類的智力自然也會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加速提高。

你應當承認,古代人類的各個支派進入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時間是大不相同的。他們脫離原始的採集/狩獵文明、然後建立各自的農耕/城市文明的時間也相應地是大不相同的。你無法否認,有很多的部族,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脫離採集/狩獵時代,也沒有建立起農耕/城市文明。(且不要去談什麼近現代的工商業/電子文明。)就是那些建立了農耕/城市文明的族群,這種農耕/城市文明的水平也大有差異。比如就在中國當下領土的範圍內,非常晚近,西南山區裡的許多部落還在刀耕火種,也只有村落,沒有城市。而三大河流領域裡,漢族和其它好些民族已經建立起了極為繁盛富庶的農耕/城市文明,有了龐大健全的政治組織和汗牛充棟的書寫文獻。當然很多族群,並沒有這些東西。

根據西方心理測量學家(psychometrics)的測量,近50年來,人類的平均智商竟然增加了100分中的15分之多!以至於他們必須不斷地修改測量方法,增加難度,才能把歐洲人的平均IQ分數保持在100分左右。最先詳細描述這個現象的西方學者名叫Flynn,因此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弗林效應

西方學者也感覺到,即使考慮到社會的普遍進步,這個50年15分的進步速度也太過高速。若此為真,那猿人發展成智人應當根本用不到100萬年的時間,人類各支派之間幾千到數萬年分頭發展可以積累下來的各種(包括智力)差異也不會只有今天那麼小。一些學者指出,這種效應有相當一部分其實只是如同經過反覆練習而增加的應試能力,並不是真正的純粹認知能力cognetive ability)即液態智力的增加。但是如果這15分中有1-2分是真正的認知能力的增加,在不同的環境中,幾千年甚至數萬年積累下來比如30%的智力差異,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實尼格羅人在美國大約300年間IQ勻值提高一個標準差15分這個觀察比較折中而公允。以此計算,則是在環境有巨大改善的前提下,每一代(30年)IQ值可以提高大體1.5分。這樣3000年100代的不同文明路徑之間,積累出40-45分的IQ差距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現在來談文化。

這些不同的文明歷程,不僅僅沉澱在靠遺傳傳遞的生物基因中,也(很可能是更多地)積澱在各自的文化傳承中。這些文化傳承都是後天習得,並不可能靠生物基因傳遞,但它們一樣深刻地影響着各個族群的命運。

比如前面講到的伊甸園族群,他們有些至今停留在採集/狩獵階段,還在使用石器和少量的從外面獲取的金屬器具。因為不會紡紗織布,而氣候又足夠溫暖,他們很可能連衣服都不穿。他們的社會組織、文化傳承,怎麼可能和世界各大文明族群相提並論?那些不同的文化只有不同沒有優劣的說法,不是虛偽矯情,就是天真幼稚,實在經不起辯駁。

就論勤勞這個肯定是優秀的品質在華夏民族中的傳承,在南方和北方的農村中都不一樣。南方由於氣候溫暖,農作物分大春、小春兩季,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農活,南方農民就必然地養成了終年勞作的習慣。而北方尤其冬季寒冷,只能在家裡“貓冬”,當然就有機會發展出更多的農村休閒文化,或者說“懶”一些了。

現在我來講那個各族群都擁有的綜合素質庫了。這個庫與基因庫的區別,就是那裡面不僅有可以通過生殖傳遞的生物基因,也有必須後天才能習得的所有文化。

這些文化和基因一樣,有好的(比如勤勞、節儉),也有壞的(比如懶惰、浪費),也有無所謂好壞的(比如不同的審美習慣)。

這些文化傳承是不可能如生物基因那般牢固,但依然有非常大的繼承性。比如你可以觀察500年來的西方殖民史。在移民目的地,那些不同的族群是不是歷時幾百年依然牢固地保留着他們的祖居地的大量文化習俗?比如華人、猶太人,或者印度人、或者歐洲人或者非洲人,是不是都各自在不停地複製着他們祖居地的各種社會組織和生活習慣?這些習慣當然也都會與時俱進,但各自的特徵是不是始終鮮明可辨識?各個族群無論在何地,無論是處於多數還是少數,是執掌政權,還是寄人籬下,他們各自的競爭能力是不是大體上都是一如既往地保留?是不是強勢者在哪裡都強勢,中庸者在哪裡都中庸,弱勢者在哪裡都弱勢。這種排列順序(不是絕對水平),是不是萬古不變、萬國不變?需要我更詳細地舉例嗎?

第二小節  所有人類共有的基本基因/素質庫

所有的人類族群,有共同的祖先,都來自於非洲東部。那個時代(10萬年以前),原始人類也已經從更早的歷史中積攢下了遠比其它任何生物(包括類人猿)多得多的智力基因和好的文化素質。這個最早人類的綜合素質庫為以後所有的人類不同族群所共同繼承,也就是所有的人類不同族群的綜合素質庫,有一個沒有例外的來自共同非洲遠祖的基本深度。以後的新的積累都是加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之上的。用庫來形容,這10萬年前就已經共同擁有的基因/文化素質庫存的深度,本人把它稱之為該庫存的基本深度

比如,人類小孩從1歲左右就會開始說話,到了2-3歲,就已經可以說很多的話了。而任何動物,包括最聰明的類人猿,哪怕打出生起就被人類收養,完全與人類一起成長,也是學不會說話的。 也就是說,哪怕是最落後的人類分支的基因庫存中,也擁有任何動物望塵莫及的智慧基因。

但是本人十分遺憾地發現,那個基本的庫存深度,其實只能保證一個人類族群擁有起碼的(也有別於其它哪怕是最高級的動物比如類人猿更複雜的)生存狀態(比如會有語言,至少會使用打磨石器,有固定的居所和相對明確的家庭結構),但並不能保證他們進入(哪怕是農耕)文明。人類要想生活得文明、文明、更文明,就必須在智力/綜合素質上進步、進步、再進步。

第三小節  歐洲文明綜合素質的複雜來歷

根據大歷史學家湯因比的分析,歐洲當代文明是一個第三代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和敘利亞/基督教文明,是它的父輩文明。而這些父輩的文明,又從更古老的位於西亞、北非結合部的五個祖父輩文明中繼承了太多的遺產。其中最具特質的城市工商業文明是希臘人首創。 猶太教、基督教是西亞人所創。羅馬文明直接接續希臘文明。

希臘半島相當貧瘠,那裡卻能在那麼早的時代出現一個那麼繁榮、那麼獨特的手工商業文明,實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這其實根本不能用地理來解釋。比如地理依舊,現代的希臘怎麼又那麼落後了呢?羅馬人全盤繼承了希臘的衣缽,卻在500年後放棄了城邦制民主制,建立了東方式的大一統帝國,但是一直保留了繁盛的工商業經濟內核。這是歐洲文明的第二個奇蹟,一直到今天也無法重複的奇蹟。 古希臘人/羅馬人在那個時代,一定擁有除中國人以外,全世界無與倫比的智力IQ/綜合素質。

從三世紀就開始,羅馬帝國就受到眾多至東面和北面而來的落後游牧民族的攻擊。其名號諸如:曾經威風凜凜但如今已經消失了的哥特人、汪達爾人、匈人(來源於被中國東漢將軍竇憲打跑的匈奴人?現代匈牙利人的一支祖先?),和如今成了大氣候的央格魯-撒克遜人、日耳曼人、高盧人。在羅馬帝國崩潰的時代,他們都是如同華夏文明北面的匈奴人那樣的野蠻人,他們摧毀了羅馬文明,尤其是在其西部領域(今天的西歐範圍),文明嚴重倒退。他們真的是在許多羅馬時代的繁榮城市留下的龐大廢墟中,重新開始放牧牛羊。以後的中世紀尤其是前期的5-10世紀,其實歐洲的主體部分一度淪落到遠不如中國甚至遠不如阿拉伯世界的地步。那個時代,西部歐洲人的基因IQ不可能太高。

西方當代文明的暴起其實只有500年的歷史,加上意大利文藝復興也不過700年。古希臘人/羅馬人的優秀智力基因,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現代西方人(主要是意大利人)從生物學/遺傳學上繼承。現代的西方人,從生物學/遺傳學的角度,實在並不是古希臘人/羅馬人的後裔,而是那些打進來摧毀了羅馬文明的野蠻人的後裔。筆者當然必須承認,這些1500年前打進來的野蠻人,在過了800年相當落後的農民生活之後,從700年前才開始城市化的西方人的智力基因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論到當代歐洲人的智力文明生物基因積累沉澱,就是不超過1000年。

現在的歐洲人的中世紀的祖先們有幸呀,他們主要通過阿拉伯人,傳承下來其實本來並不屬於他們的直系祖先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如果沒有文藝復興,如果一切都必須從羅馬帝國的廢墟中,從西歐中世紀早期的農奴制/自然經濟中從頭草創,西方人只怕很難有當下的成就。和當代歐洲人的生物智力基因積累不同,歐洲人的文化積累則是從古希臘/羅馬文明,從西亞的基督教文明,乃至更早的西亞五大古文明就開始了。要都加起來,那是何止3000年。但文化是後天習得,並不是基因。而那個IQ測的,是液體智力,不包括文化。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開始,歐洲的文明進入了500年的突飛猛進的狀態。這是歐洲文明發展的第三個,也是最大的奇蹟。他們很快地就主導了整個地球人類的文明發展。如此暴起的緣由,又是很有一些難於解釋的神秘之處。這個事實在本文所涉及的主題上的後果就是,那些700年前就開始準備,500年前就正式開始進入近現代的歐洲人,他們在各方面享有有利智力發展的因素就比絕大多數非西方世界的人民時段長得多。他們積累了更多的有利基因應當可以理解。

第四小節  東亞人的智力/綜合素質何以可能高於西方人

西方的學者的確還是很實事求是,主流心理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就是承認東北亞的中、日、韓三個民族的平均IQ(很可能)比歐洲人的平均值略高一點,至少是不低。這個觀點的兩大事實依據或表現是:第一、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東亞四小龍加中國從二戰以後全面崛起。第二、中、日、韓三族後裔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取得的讓西方人吃驚不已,經常會超越雅利安人,已經開始可以媲美猶太人的發展成績。

根據本人的歷史/文明積累導致人類各族群基因/綜合素質差異的理論假設,這裡就有一個漏洞,就是如何解釋東北亞中、日、韓三個民族甚至很可能會略高於歐洲人的智力基因的來歷。因為在近代,東亞的文明顯然落後於歐洲有數百年之久。

我的補充解釋是這樣的。東亞民族的文明史(以有可靠的書面記載為標誌)已經超過3000年。東亞華夏人擁有一塊最適合農耕的,溫潤的土地。但是僅靠狩獵-採集不足以養活日益繁衍起來的人口。人們必須開發出更先進的技術,才能生存發展。於是就有了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發明房屋)、神農氏(發明農耕)、皇帝傳下內經,嫘祖發明蠶桑等人的發明創造,讓中原的華夏人站上了東亞早期文明發展的制高點,形成一個招引四方來投奔的文明漩渦中心。(趙汀陽先生在《中國作為一個政治神學概念》一文中提出的這個新概念非常有意思,以後還要努力學習並發揮。)

趙汀陽先生還指出,這個制高點的最明確特徵是發達的漢字系統。大家要知道。流傳到今天的全人類的所有文字系統只有兩個源頭。一個是從西亞發源的拼音文字系統。另一個就是中國獨有的象形文字系統。當然古代還有好些個獨立發源的文字系統,(比如兩河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過都是早早地失傳了。

古代/公元前的中國人,一定擁有足可媲美古希臘/羅馬人的全球最優秀的IQ/綜合素質。當然我不否認,比如在4700年前就建起了金字塔的埃及人,在那時曾經擁有比與他們同時的東亞人更高的智力/綜合素質。

東方人並沒有歐洲人中世紀那樣的嚴重的文明中斷和重新開始。也就是說,東方人的智力文明生物基因積累,有3000年的不中斷的歷史。在唐、宋、元時代,中國人的生物智力基因積累稟賦,恐怕比同一時代的歐洲人高出許多。以至於《馬可波羅的遊記》把東方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的富庶繁榮描寫得如同天堂般地讓西方人望洋興嘆,拍馬趕不及。(他寫道:“毫無疑問,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比中國人更聰明的種族。”)因此在近現代,哪怕經歷數百年的落後與衰敗,東亞人的基因智力還很可能存有過往的長期輝煌遺留下來的一點優勢。

雖然東方人的智力基因積累的時段比西方人長得多,但東方人的文化積累,由於地理的區隔,基本上都是獨創,因此也就可能少一些。近代以來,與西方文明的突飛猛進相比,確實有數百年的落後,當下則正在奮力追趕。

不過我的這個說法也有漏洞,就是如何解釋韓國人和日本人完全與中國人齊平的IQ值,這兩個民族可沒有3000年的文明史。至少韓國,也從未成為招引四方的文明漩渦中心。我就這麼再補一補吧。就是這兩個民族都從中國引進了極大量的文化,(這個沒有爭議。)甚至相當大量的血緣。(這個細節多有爭議,不敘。)他們靠攏華夏文明,甚至加入華夏文明,超過1000年,比這一世的西方人追尋古希臘/羅馬舊夢時間更長。而且華夏文明一直鮮活,並不像古希臘/羅馬文明只是舊夢,只活在典籍中。他們充分分享了華夏文明的精神(乃至血緣)資源,日本人還有所發揮獨創。(不細說。)

努力學習華夏文明,加入華夏文化圈有成績的還有越南。越南的成績略差於韓國,是否與地處亞熱帶有關?

中國與上述三國共屬華夏文化圈。或者說,那三個國家都是華夏文明的子文明。共享(至少一部分的)生物基因/文化綜合素質,天經地義。如果不共享,那也無從構成同一文化圈了。

北美、澳洲的歐洲移民國家可以達到等同歐洲的文明水平,於此有些類似。當然那裡是近乎100%的移植,決定性因素是攜帶了一切生物基因/綜合素質的足夠數量的人群的移植。這裡和歐洲不是母子文明的關係,而是同一個文明的整體移植。再舉個例子,100年後,若果人類真向火星移民成功,那裡的文明水平,就應當和地球上完全一樣。當然1000年後,就不一定了。

子文明可以分享母文明的很多的物質和精神資源是常態。比如拉美文明也從歐洲文明得益良多。那一聲“娘”也不是白叫的。

第五小節  其它文明的簡單歷史綜述

與東北亞相比,東南亞的伊甸園式氣候讓伊甸園人繼續在其中悠遊暇裕,就沒有足夠的壓力去發展文明。(東南亞其實也有一些比較有高度的如吳哥那樣的文明,可惜和瑪雅文明類似,都中道而絕,沒有傳承下來。)但是近代以來,東南亞受到西方、華夏、印度和伊斯蘭文明的多重影響。其中應當還是華夏文明的影響最大最深。認定這一點的最大最無可辯駁的證據是:東南亞的華裔遠多於上述其它幾種外來文明的族裔。如果中國的當代崛起能夠成功完成,這裡的國家遲早會成為重新壯大的華夏文化圈的當然成員。

在公元8-13世紀的阿巴斯王朝(750-1258),是阿拉伯文明的黃金時代。當時的地中海沿岸世界中,最好的大學都在大馬士革、巴格達、埃及。歐洲人到那裡去學習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和當代科學並領取阿拉伯人頒授的各種(包括研究生級別的)學位。在8-9世紀的,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羅馬的古典大量翻譯為阿拉伯文。到13世紀,歐洲人又把這些古典由阿拉伯文譯回拉丁文。在那個時代,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農業、工商業和學術水平都遠遠超過當時的歐洲/歐洲人。那個時代的阿拉伯人至少是精英的IQ想必也是比當時的歐洲知識分子為高。

13世紀以後,伊斯蘭文明的又一個高峰是突厥人主導的奧斯曼帝國。這個帝國長達600年(1299-1923),極盛時占地之廣甚至大於前段所述之黃金時代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其最大的成就是滅掉了延命達1124年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330-1453),占領君士坦丁堡,把小亞細亞甚至歐洲的一角變成了伊斯蘭世界固有的一部分。其第一個自始至終的問題是疆域內種族/民族/宗教/文化太過多元而未能有效地融合。第二個要了命的問題是在西方進入現代以後,實力迅猛增長,而奧斯曼帝國則完全跟不上這種飛躍步伐,越落越遠,幾經較量,終至瓦解,縮水為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這個時期歐洲人和穆斯林的平均IQ此長彼消,最後結果那就應當是主客整體易位了。

伊斯蘭文明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慢慢變得外強中乾,最後分崩離析而無法保持哪怕大體的(或核心部分的)統一和繁榮(石油萬幸),其原因恐怕得深入該文明的骨髓,這裡無法細究。我當然很奇怪,阿拉伯人替歐洲人保管了數百年古希臘/羅馬文明,他們怎麼沒有自行把其中的精髓學過去,這些精髓為什麼會被原本比自己落後的中世紀歐洲的蠻族人學走,而自己反倒落後了那麼多?這個金庫的保管員為什麼就會那樣的廉潔無私?還是他們自己的文化本底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自行吸收古希臘/羅馬文化呢?

這個精髓的最核心部位就應該是以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歐幾里得等哲學家和科學家為代表的科學的理性主義和世俗主義。這是西方的現代性得以發皇的最重要根基。而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宗教性似乎還是太過僵硬了。

西方文明與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攻守易位,是人類文明史上又一個難解的神秘公案。也許與西亞/北非的氣候地理條件差一些、地中海東岸的地理位置太過四通八達、戰亂爭奪太多都有關。也許是歐洲文明在16世紀以後崛起太快太猛,世界的其它地方(包括東方的華夏文明)都還在按部就班地慢慢發展,因此就給比下去了。

還有一個很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環境以數百年到數千年的尺度可以明顯影響IQ的發展,那就是比較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成就。學界公認,這兩個族群都來源於西亞,都屬於閃米特族,語言也是同一語系。根據《舊約·聖經》和《可蘭經》的記載,都是亞伯拉罕甚至雅各的子孫。他們的膚色白而頭髮黑。在歐洲,你看見這樣的人不是猶太人就是阿拉伯人。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只能靠服飾和氣質了。現在在歐洲的猶太人幾乎個個都是城市裡的專業人士,從事低級職業(比如收垃圾、擦玻璃、當保安等)那是不可能找到了。而阿拉伯人就還差很遠。猶太人失去祖國已有2000年,一直在歐亞各地顛沛流離,二戰以後才有了一個小小的祖國以色列。阿拉伯人在7世紀以後有了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才開始發跡。現在當然是一個了不得的族群,占有大片的土地,擁有眾多的人口,還有一個影響力遠超自己族群的宗教。但是在智力方面的當代成就(比如諾貝爾科學獎獲得數),卻不能與小小猶太族群相比。

美洲古代文明半途而廢,據Jared·戴德蒙1997年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一書中說,與那裡缺乏可供馴養的動、植物資源深切相關。這裡略去。現代的美洲文明由歐洲移去,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或分支。

撒南非洲的文明,如果刨去古代埃及、中世紀阿拉伯和近現代的西方三大文明的影響,的確乏善可陳,這裡略去。

第六小節  歷史/文化/知識/信息/數字鴻溝

上面三個小節徵引的這些基本史實如果無大誤,應當已經可以說明,人類各族群的文明成就實在是多有起伏,誰都沒有做到長盛不衰。(不過長衰不盛的倒是有。)用500年河東500年河西來形容,可能相對準確。按照筆者的理解,那個各文明的平均IQ也就是“各領風騷數百年”或者上千年了。

上面三個小節敘述的這些不同的族群所擁有的基因庫/綜合素質庫,在第二小節所論之基本深度之上新加的那部分補充深度顯然是不相同的。有些補充庫的底蘊會非常地深厚,有些補充庫就會非常的淺陋。比如許多族群關於其先祖乃至其全部歷史的傳承僅到只有口口相傳的幾千字就可以記完的程度。

比如華夏民族關於傳說時代先祖們的故事不也只有幾千字流傳下來嗎?而希臘人的傳說時代可留下了數十萬字的兩部史詩!那是他們的絕對好運!但華夏民族在先秦時代留下的典籍有數十萬字。無計其數的族群在那個時代還處於史前蠻荒時代(沒有文字信史留下)。還有好些族群的哪怕已經是書面的文化也已完全失傳。

在中世紀、現代,各個族群的信息積累都在暴增,但擁有和累積起來的份量還是以天壤之別來形容都不為過。比如本人親身向好些非洲人士詢問過他們的土著文化。他們說,那裡的口頭語言按部落等分為無計其數的方言,沒有文字,沒有大的數字。如果需要記錄,需要計算較大的數目,都是使用英文、法文或阿拉伯文。要受教育,那也只有通過這些外語才可能進行。

筆者的確沒有調查,但估摸着,除了歐洲、東北亞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總之是那些擁有過相當高度的古代文明的國家),其它亞、非國家不用歐洲語言而用本民族語言,能在大學裡講授各種科學的國家,恐怕是非常之少。用英語、法語、漢語、日語、西班牙語等不超過10種文字積攢起來的書面/電子文獻一定是占了全人類書面/電子文獻的絕對壓倒多數(>99%)。據統計,人類使用的語言約有5000-7000種,文字也有約3000種,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極為弱勢和正在迅速消亡。比如中國計有80多種語言和30多種文字。弱勢語種和文字也是在迅速衰退。硬要說所有的語言/文字都同樣偉大/重要,都要同樣保存,或應當把全世界的文化財產都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那是一種極度荒謬的說法。

其實這些不同語種文獻的數量也可以視作該種語言/文字持有者的文化綜合素質總量的很恰當的度量。把這個總量除以該語言的使用者的總數量,也可以得到使用不同語言的不同族群各自擁有的平均綜合/文化素質的一個指標。同時使用多種語言的人口可以同時在不同的語言中占份。還可以按照他們使用該語言的時間占比和文化水準加權。這事要認真做也會很複雜。但本人在這裡的用意只是定性,只是想確認不同的文明其實確有不同的發展水平而已。

這項工作本人是沒有能力做,也不知是否有人做過。不過即使沒有人做過,也可以想見,這些不同語種文獻的絕對數量和人均數量之間的差距,會比他們之間的GDP和人均GDP之間的差距更大。

面對IT行業在當今世界的不均衡發展,已經有一個概念叫做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出現。這條鴻溝的出現顯然有它的當然一面,和上面說到的文獻數量差距一樣,可以用來證明我們討論的那個差距的客觀性。當然本人絕不否認人類應當盡力來填淺這個鴻溝。當然的客觀事實也是,這個鴻溝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並不可能填平

自人類進入現代以來,一個共同的人類文化/文明的確正在加速成型,越來越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得到分享。尤其是落後的民族/國家,它們從先進的民族/國家獲得了無計其數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單向)輸入。這些輸入,讓落後國家的發展不知走了多少捷徑。因此,這些民族/國家在計算其綜合素質庫的深度時,的確可以分享一部分先進發達民族/國家的庫深。但並沒有資格分取過多。比如會使用智能電話/電腦並不代表也能製造這些高科技產品。這兩種境界的綜合素質底蘊差距,不可以道里計。如果沒有輸入的高科技產品,單靠自己發展,這些落後民族/國家,不知要到n個百年以後,才能用上自己研發出的智能手機和電腦。因此,那個信息/數字鴻溝始終存在,而且似乎還在擴大。這個鴻溝始終根深蒂固地存在的原因正是本人想要探討的。

第七小節  初步結論

關於智力差異的來歷,一直有基因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兩種基本觀點。本人取一種折中的立場。先把智商概念擴大為由基因智力和文化傳統合併而成的綜合素質概念,然後認定這個同時來源於先天生物基因和後天歷史文化兩項傳承的綜合,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這一個族群的命運。至於這兩項因素各占多少權重,可以探討,可以調整,只要不把其中一種的存在完全抹殺,就不會離事實太過遙遠。

本人認為,的確是由(自然提供和人類自己創造的)綜合環境的複雜程度在最大程度上決定着人類的IQ,但不是用短短的幾十年,而是用至少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幾萬年的歷史,慢慢地去塑造出人類不同族群的不同IQ/文化傳承。

環境可能迅速地變好或者變壞,但在其中生存的人類族群的文化傳承,尤其是基因傳承沿着同樣方向的改變則慢得多。正是因為這個滯後效應,使得不同的族群在應對相似的環境或環境變化時,有不同的表現,不同的成就。完全否認各個族群從各自漫長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基因/文化兩種稟賦的作用,要想完全用他們現實所處環境的不同來解釋他們的表現、成就的不同,就會難以自圓其說。比如,無法解釋那個不同族群在各種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環境、境遇中共同生活時,萬古不變、萬國不變的成就階梯何以存在。比如說,為什麼從未發現有撒南非洲族群奴役歐洲族群或阿拉伯族群?如果說這是各族群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致。那這種普遍、始終存在而固定不變的發展階段差異/階梯又從何而來?

我們現在再來增加一個維度就是各個不同族群的人口規模。一個族群能夠形成巨大的規模當然絕非偶然,它必定擁有遠超別人的基因和文化庫存,合在一起就是綜合素質庫存。(其實有一個例外就是印度。那個現代國家的形成真的與英國人的統一殖民深刻相關。不然,那裡應當是有數十個不同的國家。)

我們可以用這個綜合素質庫的底面積來描述該族群的人口規模。這個底面積再乘以庫的深度就可以得到這個庫的總容積。這個總的容積就是該族群整體的總的潛在文明底蘊

這些偉大的族群/文明都經過一些輝煌的時代(比如瑪雅、印加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中國的先秦、漢、唐、宋、元、明、清文明和阿拉伯文明8-13世紀的黃金時代),或現在還處在輝煌鼎盛之中(比如當代的西方文明),或正在向輝煌鼎盛奮力攀登(比如東方/中國的當代崛起)。這些黃金時代,都會給該族群的綜合素質庫留下大量的寶貴遺產,是該族群賴以永續發展、有時衰而復生的深刻底蘊。而它們經歷的衰敗時代,自然也會敗掉許多這樣的寶貴底蘊。敗得太多,或面臨的敵人、挑戰(無論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太過嚴峻,這個族群或文明就會面臨滅頂之災。這樣的滅頂史跡實在並不罕見。比如湯因比列舉的二十多個歷代文明,僅有很少的幾個傳承至今。

其實我們還可以向這個基因/綜合素質庫里增加一個更細緻的維度,就是把每一個族群都分解為大眾和精英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之間的基因和素質當然還會有相當大的差別。應當承認,精英部分的人數雖然不多(比如不超過10%),但是他們對整個族群命運的影響力恐怕會超過剩下的90%。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盛唐、兩宋時代、古希臘的古典時代、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和西方的近現代,還有伊斯蘭文化的黃金時代(8-13世紀),都出現過精英人物群星璀璨的盛景。那些數百數千或者數萬個精英為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可是引領了整個人類的進步歷程。這些精英創造的優秀生物基因和文化素質無疑傳播到他們所在的族群甚至和他們的族群有接觸交流的其它族群乃至全人類。隨便估摸或認真計量一下這些精英在各個不同族群中的分布狀態,你也無法否認,人類不同的族群對全人類的共同的文明與進步的貢獻,可是大不相同的。一定要說人類的所有族群的智力基因/綜合素質其實一律平等、沒有區別,那是非常地不實事求是的。如果說到那些不許面對事實真相的“政治正確”,那與求真的科學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這裡再提一個比較複雜的種子和土壤的比喻:

種子裡面攜帶着比如小麥的全部基因。而土壤則可以用來代表全部的環境。(其實還有氣候等。這是比喻而已。)假設有兩種或三種產量不同的種子,分別種植在肥沃程度不同的兩種或三種土壤中。2x2或3x3就會有4或9種組合。結果顯而易見,種子的質量和土壤的肥沃程度對最終的小麥產量都有影響。好的種子(基因)+好的土壤(環境)就會產出最高的產量。差的種子種在差的土壤里,就會產出最低的產量。其它的組合都會得到各種不同的中間的產量。仔細分析這些中間的產量,甚至可以分解出種子質量(基因)和土壤肥沃程度(環境)各自對最終產量影響的權重。如果我們把這個過程一再重複,就會得到更複雜的組合。最後的結論簡化一下自然是:好的種子在肥沃的土壤中一再繁育,得到的後代種子就會越加的高產。反之亦然。中等的種子在中等的土壤中一再繁育,產量也必是中等。

第八小節  最終結論

還有一個比喻。大家都知道有一個精彩的諺語說的是:機會只會青睞有準備的人。比如你所在的公司有一個高管職位因故空缺。那麼誰最有機會去接替這個位置呢?當然是最有能力接替這個崗位的人。而這個能力絕不是在這個職務出現空缺時才出現的,而是在過往的長期工作中已經積累起來的。這句諺語說的是個體層面。放大到族群/民族/國家,我們可以說:機會只會青睞有底蘊的族群/民族/國家。比如西方在1990-2008年代要搞經濟全球化/轉移中低端的製造業,比如1970年代以後美國開放移民政策大量招引科技人才。是哪個(些)族群/民族/國家從這些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中得到了最多的利益?為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東北亞三族得益最多(印度?),其原因就是他們具有其它任何族群都不具有的3000年不中斷的文明底蘊。

大家也都知道,近代以來,所有的落後民族都在全力以赴的向顯然先進的西方學習一切先進的事物。而且知識不像物質財富,是可以通過分享共同獲益而不是我必須從你的手中奪取。我有了你就會沒有,我多了你就會少。除了最尖端的科技,至少各種其實至關重要的基礎知識,西方人並未封鎖,大家都可以去學。但是 還是只有東北亞的三個民族學到的最多,而且配套成龍。為什麼?答案還是一樣,他們具有其它任何族群都不具有的3000年不中斷的文明底蘊。

那麼印度怎麼樣?當然必須承認,印度的文明歷史也很長,人口也極為眾多。在非西方世界,的確只有印度與中國最像。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印度的歷史比中國破碎得多,印度文明的統一程度比中國差得多。(他們的憲法上規定的官方語言有20種,英語是事實上的第一官方語言。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占總人口的46.3%。)印度有極為落後、卻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其人口有非常複雜的種族結構。……印度當然還是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它也會有大多數其它非西方國家所沒有的前程。但它是比不過中國的。

那些落後的族群是不是就永遠沒有發展起來的機會了呢?當然不是。筆者只是預計,他們的發展會更艱難,更遲緩。先發展的那部分人類當然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他們發展。後進族群總是有機會趕上來的,哪怕其間的差距會長期存在。

概括起來,筆者認為是每一個族群的全部歷史積累的所有積極綜合素質(包括基因和文化兩個部分)減去同樣積累的消極綜合素質,就可得到該族群整體綜合素質潛力總額。用這個總額除以它擁有的人口總數,就可得到該族群的平均綜合素質。正如不同族群的歷史、境遇和人口絕對不可能一樣,它們積累起來的遺產總量也絕對不可能一樣。這個綜合素質的水平,如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就一樣,在不同的族群之間,都是絕對不可能一樣的。

綜合一下:東方文明在生物基因方面的綜合素質的確可能略強於西方文明。在文化方面的綜合素質則還要分質和量兩個方面。文化綜合素質的質的方面,至少有一部分比如勤勞、節儉、家庭穩固、少刑事犯罪等方面,在當下是強於西方文明的;有些方面,比如善於合作,尊重契約、尊重法律等方面是不及西方文明的。在量的方面,就是知識文明的積累上,當下的東方文明顯然還遠不及西方文明。但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基因素質和文化素質或者說整體綜合素質上,都明顯地強於其它文明或稱南方文明。也因此,在追趕先進的西方文明這個大競賽中,東方文明表現出其它任何非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優越實力/潛力。

本人本文想論證的首先是確實存在這個差距。差距的幅度並不是關注的焦點。根據這個領域專家的意見,在主要人類族群之間,這個差距的幅度可以到30-35%。如果算上那些最後進族群,這個差距可以到45-50%。差距有沒有那麼大完全可以商榷,但只要承認人類不同族群之間存在明顯的智力/綜合素質差距,就已經可以對當代人類社會不同地區發展水平的巨大不同做出與現在通行的解釋不同的,似乎更有解釋力的新的說明。

本人推薦的最後結論如下:

人類不同族群之間的智力/綜合素質很可能是有明顯的差異的。這些差異很可能來源於它們各自不同的、漫長的、完整的生物基因和歷史文化兩方面的共同/混合/綜合的傳承。當然在這些進入文明以來不同的傳承之前,所有人類還有一個共同的更為漫長的生物基因和歷史文化傳承。這是人類各族群之間即使有差異,差異還是有限的根本原因。這些族群差異對當代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着遠沒有得到足夠正視的非常重大的影響。比如這個差異很可能可以最恰當地解釋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當下的巨大發展差距;也可以最恰當地解釋不同的非西方族群/民族/國家,在追趕先進西方時表現出的巨大速度差距。歷史進入現代以來,共同的人類文明正在形成,這些智力/綜合素質的差異已經開始縮小。但是要等到這些差異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恐怕還需要數百年的時間。在這之前,國際人類社會或各個國家在制定各項治理政策的時候,應當嚴肅認真、客觀公正地考慮這些差異,而不應當假定它們都不存在。這樣做不會符合全體人類的共同利益,也不會符合組成人類整體的各個不同族群的真正的長遠利益。

第五節  關於歷史的宿

不同的國家似乎真有不同的宿命。這個宿命主要由該國家的綜合素質總量即現在一般稱的綜合實力決定。前面說過,這個總量是由綜合素質庫的深度和底面積相乘而得。筆者的感覺是,這個底面積(對應於該國的幅員/人口)能有多大和庫能有多深都有宿命而不由人力或者說難以用邏輯解釋的成分在。

比如那些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為什麼都那麼快地崩潰了呢?那應當是是因為它們僅僅偶然地得到一兩位超凡出世的領袖,它們整個族群的綜合素質,並沒有真正升上去。(最典型如蒙古帝國。)偶然因素消失以後,它們就難免不被打回原形了。這個原形是宿命嗎?現在的蒙古疆域,是不是這個民族的宿命?蒙古的四大汗國也有數百年的運數。為什麼就是守不住?

為什麼華夏民族/文明能在那麼早的時代就占住那麼大一塊地盤?為什麼華夏的古代有那麼大兩批偉人(炎帝、黃帝、神農、有巢、顓頊、螺祖……;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墨子……)奠定華夏文明的不朽根基?為什麼2000年來,華夏文明歷經北方游牧族的無數侵擾而能(不像羅馬帝國)不倒?為什麼在一時間實力差距如此巨大的西方文明的碾壓面前,華夏文明也能挺過來?為什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又能抓住一個又一個的難得機遇,而繞開蘇東波的衝擊而取得決定性的,西方已經奈何不了的發展。這其中有宿命的眷顧嗎?

為什麼在這裡那些傑出領袖(如成吉思汗陵、忽必烈)只能偶然個別出現?為什麼整個族群的素質就升不上去?而在那裡傑出的領袖就能接連或成片出現,而整個族群的素質就能升上去?(比如從文藝復興開始的西方。比如二戰以後的東方崛起。其傑出領袖如:毛澤東、鄧小平、蔣經國、李光耀、馬哈蒂爾……)不用宿命,不好解釋。

為什麼有些族群就始終見不到像摩西、耶穌基督、釋迦摩尼、孔子、老子、穆罕默德那樣的偉大人物出現,以至於甚至沒有創立起一個很多初級文明都有能力創造的自己的宗教?這個要求也許太高。因為像樣的宗教必有典籍,而典籍必須用文字才能記載。文字這個東西是不是太複雜?為什麼那麼寬廣的地方,無數的部族,那麼漫長的年代,就是沒有、沒有、沒有呢?在好些地方,數千年間,甚至都沒有出現過任何可以滾動的輪狀的物品,比如車輪、陶輪、碾子。除了獸皮、樹葉,身上能穿什麼?能叫這種狀況是宿命嗎?

當然也有很先進的民族,想要統治遠超它實際能力(這個實際能力由誰限定?)的疆域,結果被極快地打回原形。(最典型的如拿破崙帝國,德國第三帝國。兩者當然還有區別,此不細論。)不過、德國、法國、日本那樣的國家,似乎也有次一等的宿命。它們都曾經有過做超級大國的非分夢想。被打回原形後,卻絕對有做二等強國的實力,不會真正淪落成不入流的國家。你看它們是不是也是屢敗屢起?

而英國、俄國那樣的曾經的超級大國,淪落以後,也是能保住一個二等強國的底子而不會徹底淪落。這似乎也是它們的宿命。中國也是一個曾經的千年不敗的超級大國,淪落成二/三流國家200多年,現在好像要鹹魚翻生。

為什麼羅馬帝國就能統一整個地中海疆域,而自那以後就任是誰都無法再現這番偉績?包括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只能是一個極為鬆散的邦聯,包括現在的歐盟似乎已經前進乏力。這中間似也有某種宿命。

在中世紀那麼偉大的伊斯蘭文明曾經兩度輝煌(阿巴斯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現在留給世人的最深刻印象似乎就是石油富豪、非法與合法的大批向外移民、內部(穆斯林國家之間和一國之內亦然)無休止的暴力打鬥和對外輸出恐怖主義。

還有一種是類似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帝國是很快就崩潰了,但是在其東部遺骸上留下了長期的影響。不過這種影響在隨後的數百年間,還是終究被幾乎完全地抹除。那麼偉大的希臘化文明,在中亞西亞還是站不住腳,其中也有宿命似的。

當代的西方殖民帝國似乎於此相類。但其在第三世界留下的影響太深刻,恐怕很難被非殖民化以後的新歷史完全抹除。

由於當代中國的復興和介入,將來的世界歷史發展路向,似乎會另開新章。至於中國的復興能到什麼程度?能否真正有引領世界未來的前程?或者說西方究竟會衰落到什麼程度?將來的世界是否真會長期是一個兩級世界?這些都還在歷史的迷霧中,無法逆料。但總是讓人感覺這有宿命在。

比如這回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到得比預期的早而猛。這是不是宿命給中國的警示?“不要太樂觀,道路不會平坦。”“新常態”的確切涵意是什麼?現在還是無法確認。

這些不同文明/民族/國家的模糊而又可辨識的宿命與它們各自稟賦/創立的IQ/綜合素質之間類似於雞生蛋蛋生雞(好雞生好蛋、好蛋孵好雞)那樣的互為因果的神秘關係,則正是本人努力關注和想要去絞盡腦汁理解的人類文明發展的太過高深的大關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無德小人居君子之位,國家傾,天下大亂
2016: 據說希拉里已經殺開了一條血路
2015: 解析C919
2015: 尹勝:論自由與平等
2014: 潘一丁:“昏君現象”--美國中期選舉“
2014: 美國 威廉・蒲魯士著 新中國在
2013: 德孤:淺談軍人的言論自由?
2013: 讓秦檜善終,是每一個南宋人的恥辱
2012: 薄瓜瓜所謂的獎學金,是英國軍情六處和
2012: 荷塘曉月搜到的張大衛,第1圖以前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