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中華民族:一個特殊的民族
送交者: 歐陽山甲 2006年06月19日14:44:1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中華民族:一個特殊的民族


  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各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反映了該民族對待社會、自然、人生的獨特態度。就實質而言,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滲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維模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心理結構、語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價值觀。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是一個民族長期實踐的積澱,是現實生活中的價值運動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漢民族為主幹的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滲透在其血脈、貫穿於其悠久歷史、熔鑄在其燦爛文化及光榮革命傳統之中的性格特徵、意志品質、社會心理及其所蘊含的生命力、創造力,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

  主客體關係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現實關係。價值作為反映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關係的範疇,標示客體的存在、作用及其變化對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價值觀作為關於價值的特殊觀念系統,是對一系列價值關係和普遍性價值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個人與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主客體關係的核心。對待這種關係的態度決定着對待民族、國家內部成員之間,民族、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態度。愛國主義儘管在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的內涵和要求,但作為對待個人與民族、國家之間價值關係的態度,是中華民族整體主義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中華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個體必須結成整體,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獨特的生存意識逐漸升華為整個民族的群體意識,形成整體主義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看來,世界是一個整體,整體包含部分,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構成整體,整體相對部分具有至上性。這種價值觀視民族、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體的人對社會,義務重於權利,個人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有所作為,實現人生價值,離開了社會,個人將一無所成。也就是說,個人作為客體為增進社會的物質利益而奉獻;同時,他作為主體,獲得社會的肯定和尊重,從而獲得精神價值。在整體主義背景下,以維護國家統一、為民族、國家獻身為無上光榮,以危害民族、國家,謀求一己之私利為最大恥辱的觀念,逐漸內化為中華兒女高度自覺的民族意識。千百年來,這種意識始終是動員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是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的巨大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氣壯山河的名言,就是愛國主義的生動體現。

  整體主義價值觀要求維護共同體內部及共同體之間的和諧。同時,和諧本身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之一。和諧不是無差別的完全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有機結合。《國語·鄭語》載,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在他看來,只有不同事物之間的統一才會產生新的事物,而相同事物的簡單相加,既不能產生新事物,也不能發展。孔子也主張“和而不同”,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他把“和”視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強調社會的和諧。孔子的學生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明確把和諧視為全社會應當遵循的共同價值準則。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就是謀求民族、國家內部的和諧以及與其他民族、國家的和平相處。中華民族歷來珍視民族團結,尊重中華各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而且主張平等地對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並與之和睦相處。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中華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國家友好相處的願望,表現出天下一家、與人為善的博大情懷。這種追求和平的風範,表明了中華民族對民族、國家利益的獨特態度,即民族、國家整體利益的獲得和維護只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間的攜手共進和不同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基礎上;主張以道德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園為前提,並在此基礎上感化其他民族、國家,以達到“協和萬邦”。這種態度使中華民族始終保持着對各兄弟民族持久的親合力以及對其他民族、國家巨大的感召力。與和平相對的是戰爭。中華民族崇尚自由,同時,也尊重其他民族、國家的自由。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事原則,反對通過侵略、掠奪來謀求自己的利益。對此,許多西方思想家都有深刻的洞悉。法國近代思想家萊布尼茲在《中國近事序言》中說:“即使在戰爭藝術與戰爭科學上,中國人也低於我們的水準。這不是出於無知,而是他們本意不願如此,因為他們都鄙視人類所有產生或者導致侵略的行徑,也因為他們——似乎在遵循着為不少人誤解並誇張到可怕地步的基督教崇高的教義——厭惡戰爭本身。”英國現代哲學家羅素也說過:“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假如中國人願意的話,他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孕育了中華民族崇尚團結、熱愛和平、寬容豁達的胸懷。

  中華民族總體上是一個農業民族,其主體世代定居在中華大地上,根據氣候、季節的變化從事農業生產。同牧業民族的驃悍、漁業民族的冒險、商業民族的精明相比,中華民族在辛勤勞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形成了勤勞質樸的品格。在歷史發展中,對民族、國家利益造成危害的不僅有各種自然因素,而且還有各種人為因素,特別是外族的侵略。中華民族反對侵略,但從不懼怕侵略。面對每一次外敵的入侵,中華兒女總能夠空前團結起來,勇敢對敵,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獨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自然災害、外來侵略不但不能使中華民族屈服,反而更加激發了中華兒女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鍛造了她勤勞勇敢的性格。

  自強不息揭示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動力來源。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動不居的現象,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傳·象辭》)的思想。天體永不停息、周而復始、不知疲倦地運行。沒有誰要求它這樣做,也沒有誰給它力量。其動力完全來自自身的生命力。同樣,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動力也來自於自身,來自她的成員對國富民強的不懈努力,來自對民族自立、自尊、自強的強烈渴望,來自對致善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就民族、國家的發展而言,在民族興旺發達、繁榮向上時期,人們總是懷着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關頭,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人們頑強地反對侵略,反抗民族壓迫;就個人的人生價值而言,自強不息表現為仁人志士在強暴面前堅持正義,寧死不屈,在人生遭遇挫折時則奮發圖強,為理想不懈奮鬥。自強不息還有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積極否定,革故鼎新。每當社會積弊日久之時,總會有人挺身而出,振臂高呼,為民請命,或變法維新,或革命,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待社會、自然、人生的獨特態度,構成一個相互聯繫的價值系統,它使中華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顯示出同一性和獨特性。也就是說,獨特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使她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作為一個整體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模式固然最終由其生產方式決定,但其精神力量則來自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一經形成,就會成為該民族共同的、普遍的價值判斷原則並以之為標準去評價事物,指導實踐,並為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中華民族精神對於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模式。從遠古開始,中華先民就在華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開發祖國的大好河山。兩千多年前,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隨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大一統”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來,國家政權雖屢次更迭,間有盛衰,但中華各民族在遷移、聚集和戰爭中形成的民族大融合卻從未中斷過。崇尚統一,反對分裂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如孫中山指出的:“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分裂是暫時的,統一是長期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旋律。在中華大家庭內部,各民族團結統一、和睦相處,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世界文明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其二,使中華文明傳承不輟,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都出現過大幅度的文明斷層,甚至盛極而衰。唯有中華文明,雖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卻在跌宕起伏中傳承不輟,享譽世界。其根本原因在於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明的靈魂,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應對外來文明的挑戰中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方的影響,而是積極、主動地選擇、取捨、改造、融合,使之成為自身新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不斷使中華文明得到新的發展。

  其三,使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而不亡,歷盡磨難而新生。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是一個屢遭劫難的民族,天災頻繁,人禍不斷。中華民族在艱難困苦中表現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當國家處於危難關頭,人們總是能夠捐棄前嫌,空前團結,同仇敵愾。中華兒女從來不在侵略者面前低頭,有着酷愛自由、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獨立的傳統。對外來侵略者無比痛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無比崇敬。近代以來,中國雖屢遭列強欺凌,國勢衰敗,幾近亡國滅種的邊緣。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華民族有着與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她為救亡圖存進行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經過全民族的百年抗爭,終於贏得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中華民族又以巨人的姿態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許多試圖征服中國的侵略者在遭到中華兒女,特別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中華民族是不可征服的”這樣由衷的感嘆。拿破崙曾說過,中國像一隻沉睡的雄獅,它一旦醒來,整個世界都將為之震顫。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於,無論中華民族面臨怎樣的危機,都沒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奮,用自己的生命捍衛民族的尊嚴。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民族精神既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又指向未來。中華民族在古代曾經長期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她不仗勢欺辱弱小民族;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屢遭劫難,受盡凌辱,但她不自暴自棄;現代以來,中華民族經過百年抗爭,重獲新生,揚眉吐氣。中華民族精神是偉大的,其偉大之處在於支撐着中華民族創造了古代的輝煌,走出近代的泥濘,重獲現代的新生,並將在不遠的將來迎來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誰在折騰紅色娘子軍老戰士?
2005: 性和政治
2004: 《走向共和》還是走向“專制”
2004: 蘇聯的軍火搞亂了中國
2003: 人民公社的解散是一個失誤
2003: 中國遲遲不打台灣是在等待一張牌
2002: 足球和精神
2002: 從人自私的本性看記者作偽